涼州(武威)史氏是突厥阿史那氏嗎?

慕容洞唐 發佈 2022-02-14T13:20:49+00:00

陽泉史氏家族就是中華史氏家族中一支主要宗支,陽泉史氏的始祖、四十三世史灼是史氏始祖史恭第四十二世孫。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慕容洞唐整理涼史】,公眾號ID:DongTang201 *轉載請留言*筆者才疏學淺,如有遺漏錯誤還請各位同仁同學指正。

中華史氏家族是一個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家族,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底蘊的家族。陽泉史氏家族就是中華史氏家族中一支主要宗支,陽泉史氏的始祖、四十三世史灼是史氏始祖史恭(漢代)第四十二世孫


而史恭,則是西漢第一位涼州刺史





涼州多著姓,史其一也,其先輔周克殷,展九鼎之寶;佐魏理鄴,綰百里之印。自是以來,含章間出,柔嘉挺生。西漢全盛之時,丹以外戚居寵;東京陵夷之日,弼以直臣見知。代不絕賢,門休厥德……




在史氏家族歷史上,有連續完整的文字記載的始祖是漢代的史恭,故在諸多《史氏族譜》的首頁,有《始祖諱恭》一文。史恭,官至涼州刺史,居姑臧其子,二世祖史高(長子),封關內侯,進爵樂陵侯;史曾(次子),封關內侯,進爵蔣陵侯;史玄(三子),封關內侯,進爵平台侯。其孫,三世祖史術、史丹、史憑均為侯爵;其曾孫史宗、史淑、史邯、史獲、史習均世襲他們祖輩父輩侯爵。五世祖史崇,字伯勤,光武中興(跟隨漢光帝劉秀征戰復國),以軍功封溧陽侯,居江南江寧府溧陽縣。二十六世祖史拱,唐朝國子監祭酒。傳至三十八世祖史倫,遷居北京順天府永清縣。三十九世祖史成珪隱德不耀,生二子,長子史秉直,字正德,仕元,為北京路行六部尚書;次子史進。



西漢時,史恭的妹妹史良娣(漢武帝衛太子妃妾)開始,直至史恭之子史高,史高次子史丹,世代為當朝要官。







東漢時,又有史姓入居四川。西晉永嘉之亂時,史丹後人史苞避亂至河西,後發展成前涼望族,備受洛陽名士張軌待見(張澍《姓韻》卷四十九記載:《急就篇》晉有史蘇、史龜、史趙、史墨。)


《周書·史寧傳》載:(涼州刺史)史寧父史遵在撫寧陷落後曾「率鄉里二千家奔恆州」。北涼沮渠氏滅亡後,沮渠無諱遣弟安周西擊鄯善,後酒泉不保,乃率殘部西度流沙,將萬餘家棄敦煌,西就安周,把河西中西部大批人口帶往高昌。


史丹重孫崇,東漢封溧陽縣(今屬江蘇)侯,遂舉家從陝西長安縣徙溧陽,後發展成宣城望族;史丹後人史節為唐禮部侍郎,遷高密(今屬山東,後發展成高密望族;史丹孫史王廣,居長安,後發展成為京兆望族。另有陳留郡,系東漢京兆尹,陳留考城(今屬河南)人史敞一族所在;河南郡,系東漢河南人史晨一族所在。




隋唐時期,有西域史國人入居中原,以史為氏。又有突厥阿史那氏出武威郡改姓史(阿史那氏曾為前涼幕僚之一)。這兩股新鮮血液的注入,壯大了史姓家族,加速了史姓繁衍。

鄭樵又註:「阿史那氏改為史氏。」 阿 史那氏為突厥族姓。唐代史思明者是。阿史那出自「涼州雜胡」,匈奴之別種,是五世紀初被北魏逐出涼州的「沮渠氏」。


清代學者張澍《姓氏尋源》卷二十四記載:隋時康國支庶分王有史國,即以史為姓。唐史大奈本西突厥特勒,賜姓史阿史那氏,開元中改為史。




宋元時,北方戰事頻繁,史姓攜家大舉南遷,明代史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山東、陝西、安徽、湖北各地。


清代以後,史姓有遷往海外、僑居新加坡等國家者。


今日史姓尤以湖南、山東多此姓,兩省史姓約占全國漢族史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史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五。


十六國時期前涼在河西走廊置建康郡,建康成為史氏郡望。《史思禮墓志銘並序》載:「君諱思禮,字伯珪,武威人也。其先輔周克殷,展九鼎之寶;佐魏理鄴,綰百里之印」。這位武威人史思禮的祖上在北魏時擔任過鄴縣令


《大周涼州薩保史君石堂墓誌》載:史君者,「史國人也,本居西土,……遷居長安,……授涼州薩保」,於「大象元年薨於家,年八十六。」



馮培紅教授認為:「原州平高史氏來自河西走廊上的建康飛橋,其實就是從中亞史國東遷而來的粟特人。元魏時期,史羅、史嗣(又曰史度)父子被封為西平郡公……西魏時,史嗣擔任鄯廓二州諸軍事、鄯州刺史;到了北周,史多悉多亦任鄯州刺史、摩訶薩寶。……榮新江亦認為『史索岩家的郡望在西平』,『史索岩一家是經過河西走廊的建康,先到西平,然後再到固原的』。其實,史索岩家族的郡望當為建康,而非西平,鄯州西平只是粟特史氏的世襲任職地。」



*本文作者簡介:慕容洞唐,別名契苾小優,原名馮洞唐。祖籍洛陽,源於趙郡。致力於涼州文化和洛陽文化的知識可視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主張將《涼州詞》、前涼王陵、銅奔馬「IP私有化」。

*查看更多,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慕容洞唐整理涼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