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了「泰山石敢當」後,吉林市紅旗劇場有了怎樣奇怪的遭遇

吉林烏拉永昌源 發佈 2022-02-17T11:23:25+00:00

那時候看場電影是許多市民重要的業餘文化生活內容,吉林市內大量的影劇場、俱樂部放映電影可謂家家生意火爆,東北電影院、吉林電影院、新華電影院、江城劇場、松花江劇場、龍潭電影院、人民電影院、東方電影院等放映場所中的光影流轉,在幾代吉林市市民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吉林市的電影放映行業發展達到了頂峰。那時候看場電影是許多市民重要的業餘文化生活內容,吉林市內大量的影劇場、俱樂部放映電影可謂家家生意火爆,東北電影院、吉林電影院、新華電影院、江城劇場、松花江劇場、龍潭電影院、人民電影院、東方電影院等放映場所中的光影流轉,在幾代吉林市市民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在這些電影放映場所中,位於解放路的紅旗劇場是一家很獨特的單位,歷史悠久,演變曲折是這家劇場的重要特點。

早在解放前,紅旗劇場所在地就擁有了濃郁的文娛活動場所氣韻。1940年劉謝良琴、張伯勛等人在此合資興建了一座二層磚木結構的建築,時稱秋星電影院(後改稱秋星國民會館、秋星大戲院)。和當時吉林市的許多劇場不同,「觀眾廳為二層,池子大、舞台小」(《吉林市建築志》)的內部布置,使得秋星電影院一直以放映中外時興影片為業務主營。日本投降後,影院停業空置。一段時間後,電影院場地曾租給田鴻儒開辦科班。到1946年國民黨統治時期,影院改稱中美電影院,重新成為電影放映場所。

吉林市解放後,中美電影院改稱人民電影院。1953年,人民電影院與吉林省京劇團(1954年改為吉林市京劇團)置換場地,解放路上的老「秋星」也在1954年後變成京劇團的辦公場地和演出劇場,進而更名為吉林京劇院。由於京劇在吉林市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加之京劇團組建起點高、陣容齊整,使得吉林市的京劇藝術在五、六十年代呈現出繁榮發展的局面。在吉林京劇院,不同流派的傳統戲、各類題材的新編古代戲、新創作的現代戲輪番上映。其中老生演員陳正岩博採眾長,勤於揣摩,演出水平極高:1955年陳正岩飾《十五貫》裡的況鍾,在「大堂」的一場唱段「這支筆千斤重」中,突破了一般板式銜接先緩後急的格局,運用西皮(流水)接快(二六),配合聲腔旋律的跌宕起伏,藉以描繪人物內心和情感衝突與複雜心理,新穎貼切,令聽眾無不叫絕。1960年劇團在東北、華北巡演後,攜《龍潭燕》、《丹心碧血照揚州》等劇目赴北京演出,獲得極大成功,知名度與影響力更是與日俱增!

1961年吉林京劇院改為紅旗劇場,作為劇場的名稱,「紅旗」第一次出現在吉林市城區之內。1965年,經文化局決定,該劇場與京劇團分開,劇場由文化局直接領導。也就是在這一年,全市劇場實行聯合管理,結束了團、場合一的管理體制。

然而一切正待良性發展之際,1967年,古老的紅旗劇場演出場地卻遭遇了一場浩劫。在這年正月十五,一群紅衛兵在劇場後台化妝室點爐子,煮元宵(也有記載說是在舞台上),因事後未處理好餘燼,烤著了地板,夜間23時左右,終於釀成火災,導致使用近30年的「老秋星」遭受了嚴重的損毀。鑑於紅旗劇場不再符合公共場所安全條件,1968年當時的市革命委員會同意將劇場拆除,由政府投資,省二建施工,原址新建紅旗劇場。

1970年10月1日新建的紅旗劇場竣工並投入使用。新劇場坐北朝南,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水刷石掛麵。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數據出自《吉林市文化志》,《吉林市建築志》記載為2300平方米)。大廳內設鏡框式舞台,左右有附台,照明、吊具設備比較齊全,可以滿足大型藝術表演團體演出;觀眾席為二層(《建築志》記載為坡形地面,與《文化志》存異),設鐵架摺疊椅,可容觀眾1347人。1973年10月吉林市京劇團遷往杭州路,紅旗劇場也在1975年7月1日增設了電影放映設備,進入影、劇雙向經營時期。

據吉林市網友「萬喜」介紹:紅旗劇場當年增添電影放映業務時,放映設備是由吉林市電影機修配廠提供的仿「松花江牌」座機——是這家工廠組裝生產的第一組放映座機(該廠位於保定路,原市曲藝團院內),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國產片《激戰無名川》。

1978年後紅旗劇場長期由吉林市演出公司領導,除接待本市各文藝表演團體外,還接待了一批外地藝術表演團體來吉巡迴演出。劇場門前也逐漸成為一處熱鬧的所在,「紅旗」也成為劇場周圍指向性地名。多年後,在紅旗劇場看循環場、看錄像,去紅旗對面鐵棚子遊戲廳打遊戲(有人回憶紅旗劇場外廊也有玩大型遊戲機的場所),在劇場門口的租書攤看小人書,去「瘸子」肉串、冰糕攤買吃食,始終是許多人最美好的童年回憶和聚會時聊不夠的談資。當然在閒聊時,許多人也不會忘記聊起九十年代初,劇場售票處里曾出過一個「女綁架犯」,她一時鬼迷心竅,誘拐綁架親戚家孩子,意欲勒索錢財,幸而案子很快告破。據說辦案民警事後均不屑於提及此案,原因竟是女售票員作案手段低劣,民警覺得「破案破得沒有成就感」。

解放路改造時,紅旗劇場得以保留。90年代後期,吉林市所有電影院都面臨不景氣的現實考驗,紅旗劇場也難獨善其身。1997年紅旗劇場停止經營,1999年劇場解體,劇場整體拆除改建新樓。在拆除紅旗劇場時,在原來的舞台處地下,曾挖出一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疑似當初修建秋星電影院時埋放。石敢當是民間一種特殊的建築物件,因擺放位置而有著繁多的式樣,迷信說法是壓擋不祥,後來延伸為驅風、防水,辟邪,止煞、消災等多種功效。由於時代久遠,物是人非,埋放這塊石敢當的最初用意,已無從考據。不過後來新建樓房施工時發生事故,死了幾個人,於是坊間竟一度風言這場事故是動了石敢當,破了「風水」,放出邪祟的緣故。

「動了風水」自是無稽之談的迷信說辭,然而從新樓宇建成開始,長期瀰漫在解放路的文娛活動場所氣韻卻真的消散殆盡。人們發現除幾年前一樓曾開過相聲小劇場外,飯店生意一路至今——這座樓宇已然偏重於人間煙火了……


本文為優雅的鬍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請與作者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