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市鹽保中心開展鹽湖水系調研第131天——走進鹽湖區東郭鎮界灘村

運城新觀察 發佈 2022-02-21T06:58:06+00:00

界灘村位於東郭鎮東南角,南依中條山,西臨上月村,東接夏縣廟前鎮小解灘,北是下段。韓 睿 陳 晨 焦亞妮 薛吉信。

界灘村位於東郭鎮東南角,南依中條山,西臨上月村,東接夏縣廟前鎮小解灘,北是下段。因地處平陸、夏縣、鹽湖三縣交界處,村前一片沙石灘,故名界灘。

界灘村的支書解秀珍是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書記,幹練豁達,村中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讓人十分佩服。

村委會一處屋內,見一人蓋被臥床,家人一旁做飯照顧。解秀珍見我們疑惑,便道,這位村民患了尿毒症,家中貧困,去年下雨怕他家房屋有危險,又正值冬天天冷,便讓他們夫妻倆搬到村委會住,天氣熱了再給他們想房子的辦法。如此有愛的村支書,讓人心中一熱。

剛收拾完的辦公室還未放置桌椅,調研組一行人和被邀請來的任天鎖、解有業等幾位老人坐著小板凳圍坐一圈進行座談。

界灘村全村200多戶,將近1000口人,約1100畝耕地,荒山3000多畝,主導產業為桃、杏種植。有20多個村民在山上承包荒山,進行植樹造林,由林業部門提供樹苗,自己種植自己收益,主要種植有皂角、松樹、柏樹等。

81歲的任天鎖老人耳不聾眼不花,他17歲進鹽池、20歲參軍,當年在鹽池幹活修堤堰的情景他還記得十分清楚。修堤堰時,用蘆葦、黃蒿、棉花柴等各種草鋪一層,再壓一層泥,一層一層堆砌。問及為何要這樣修,老人答,鹽池上風太大,堤堰隨風擺,這樣不易損毀,祖祖輩輩傳下來就用的這種辦法,村民還用自造的平車拉草給修堤堰賣錢。生活在鹽池邊,夏天拉鹽,冬天拉硝、修堤堰,每天能掙一塊到一塊五呢。

他告訴我們,當年生產出來的鹽就地用黑泥封住成倉庫,等七八年後,鹽的味道才是最好的。原因是剛生產出來的鹽裡面含芒硝的成分多,密封久置裡面的硝分散了,鹽就沒有苦氣了。

來自勞動中的實際經驗是最好的老師,從堤堰的修建到鹽的密封散硝等等,好多千百年傳下來的經驗和方法,是一代又一代的勞動者們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尊重和傳承。我們今天所開展的鹽湖生態修復與治理,更應遵循自然規律,針對鹽湖的特殊性,吸取傳統經驗中的優點,結合現代先進技術,實現生態修復的最大效果。

界灘村雖然不大,卻古蹟廟宇多,而且頗具文化特色,現存觀音廟、魁星樓、文昌閣等比較有名,最為奇特的是,這三個廟建在一條直線上,十分罕見。

一行人先來到距離較近的觀音廟,觀音廟首建年代無據可考,據碑載重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六年,舊建築已坍塌無存,於近年重新修建。

魁星樓位於村後山上,解秀珍帶我們爬了將近20多分鐘的山路才得見。魁星樓為磚砌塔式建築,古樸蒼拙,據碑刻記載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原塔幾年前被大雨沖毀,現塔為在原台基上重建。塔樓一層為平面方形,二、三、四層六邊形。一層正面磚券洞門入室,內供魁星像。一層的東西兩側各開六邊形窗戶。據說,戰爭年代此樓曾被當作顯著的地理標誌。

下山沿一線再往村北而行,見文昌閣,文昌閣高二丈,二層一面牆上是彩繪,中間用木刻分開,結子花門,閣里供奉聖人孔子、孟子塑像。

文昌閣旁邊,便是有名的界灘遺址。界灘遺址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00米,分布面積約2萬平方米。發現有東周的泥質陶盆殘片和漢代的陶罐殘片,為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站在高處俯瞰,感概萬千,東周和漢代相距五六百年,在這裡繁衍生息的人們,生活痕跡卻被一方熱土集中保存。未發掘的遺址下,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據介紹,解放前,界灘村的村西有大村門通往村外,有樓台、舞台、玉帝廟等古建築。村南有關帝廟,村北有龍王廟,村中四家大祠堂,到處是亭台樓閣,古樹參天,可惜大都毀於戰火之中。

與我們以往調研中所見廟宇不同,界灘村的廟都與文人讀書有關。魁星是中國古代星宿名稱,也是主宰文運興衰的神祗,文昌閣又是供奉孔孟之位。問及原因,因村子裡讀書人少,所以才建的文昌閣和魁星樓,寄託了村民希望村里出大文人、考上大官光宗耀祖的美好願望。

界灘村目前共有5眼深井,供村民飲用和灌溉使用。地下水較淺,深井僅100米左右。據老人們回憶,1968年村中打了第一眼深井,文化大革命時還屬軍管。界灘村地下水因水質好,運城市區最初的南山水進城的水源地就選在他們村,但最後因其它原因確定為界村。1970年,政府本要在南山修建水庫往運城引水,但因大水頻發造成坍塌而沒修成。村中有三條山溝,溝內遇雨皆有山水,山水都流到了湯里灘。

看似平常的界灘村,帶給調研組太多的驚艷。廟宇遺存獨特,對文化的崇拜凸顯,難得地下水資源較為充沛,且水質良好。一切,與我們剛結束的沿湖以西村莊的情況有所不同。

當然,除了文化和水系,界灘村給我們印象最深的,還有那位有愛能幹的巾幗支書——解秀珍。

韓 睿 陳 晨 焦亞妮 薛吉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