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這5個行為,很容易破壞0-3歲寶寶的安全感,要避開

丁媽親子時光 發佈 2022-02-19T05:33:37+00:00

鄰居最近被帶孩子和上班的問題所困擾:「寶寶一周三個月,有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現在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把奶奶接過來,媽媽上班時奶奶照看,但是媽媽下班以後以及周末孩子都能和爸媽在一起。

鄰居最近被帶孩子和上班的問題所困擾:

「寶寶一周三個月,有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現在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把奶奶接過來,媽媽上班時奶奶照看,但是媽媽下班以後以及周末孩子都能和爸媽在一起。

另外一種是送回老家和奶奶一起,孩子見爸媽的機會也就是一個月見一次,一次兩三天,哪種對孩子的傷害最小呢?」

聰明的父母,顯而易見都會選擇第一種處理方式。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兒童人格發展時指出:

安全感並不是天生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幼年時期,特別是在孩子3歲前。

幼年缺乏安全感,成年後會花費巨大的能量去尋求安全感,無法充分享受人生。

孩子的安全感是大人給的,也是大人毀的。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這5個行為很容易破壞0-3歲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需要家長格外注意:

1.孩子哭鬧或者生病時不管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0-2歲是孩子建立基本信任的關鍵期,特別是0-1.5歲之間要滿足寶寶所有的正常需要。

媽媽要注意識別嬰兒發出的各種需求信號,如餓了、困了、冷了、病了等,及時滿足他的身心需要。

擁抱寶寶、撫摸寶寶、與寶寶談話、逗寶寶笑、和寶寶眼神交流、給寶寶哺乳等。



這種有效的互動反饋給孩子的是:媽媽是穩定的依靠。

孩子有了對媽媽最基本的信任,從而才能對這個世界產生信任,才能更好地去探索這個世界並得以健康成長。並將這種信任感推及到與其他人的社會關係中,進而內心充滿安定感。

心理學家李雪說:

哭聲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等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破壞嬰兒的「全能自戀」,讓他吃驚地發現「這個世界居然不如我所願,我哭的時候居然得不到及時回應」。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回應,但在尚未形成邏輯性空間思維能力的嬰兒的感覺里,整個世界開始崩塌,地獄般的煎熬似乎永無盡頭。

如果一個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幾年內,一直感受到的都是絕望,那麼他的一生都是黑暗的。

而且絕望的母嬰關係通常需要持續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心理諮詢來療愈。

2.過早讓孩子獨自睡覺


父母讓孩子分房獨自睡覺是為了培養孩子獨立,可是讓孩子太早獨自睡覺,反而會讓他產生被遺棄的恐懼感和對親人的依賴感。

法國心理學家伊莎貝拉·費利奧沙告誡年輕的父母們,「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

當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睡覺時,他們內心就會充滿安全感。他們相信父母是自己的「保護神」,會保護自己。

但是,在房間分開之後,房間裡只有他一個人。他就會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懼、孤單,而且還會給孩子心理上被拋棄的暗示,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

雖然在分開的房間裡睡覺很重要,但父母應注意孩子的成長階段,並儘量不要在三歲之前分開房間。

這是因為,現階段的兒童非常依賴父母,他們的安全感尚未得到充分確立。實際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瑣碎的事情上與父母分開了,會有一種強烈的恐懼感,更不用說晚上入睡了。


讓孩子在單獨的房間裡睡覺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但是可以從五歲開始培養。五歲是兒童性別意識的萌芽期。

3.經常不辭而別

每個孩子都有分離焦慮,不讓媽媽離開,媽媽離開時會哭鬧。

於是很多媽媽為了不讓孩子哭,選擇不辭而別,悄悄地離開。

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方法。這很容易讓孩子以為他是被父母拋棄的、不值得被愛,有的孩子甚至一天都處於惶惶不安和擔心中,更加沒有安全感。

以前看過一個視頻:媽媽偷偷離家外出打工,孩子回家後情緒失控,看後讓人心酸。

一位媽媽為了生活外出打工,把女兒留給家中老人照顧。

媽媽也知道女兒捨不得自己走,當然自己也捨不得離開女兒,為了避離別時的悲傷,媽媽偷偷收拾行李,趁女兒不在家的時候離開。


當女兒滿心歡喜回到家找媽媽,卻發現媽媽已經離開,瞬間淚奔、情緒失控,滿地打滾地哭喊……

這種失望、悲傷通過已經無法控制的身體語言表達得淋漓盡致。



比離別更傷人的,是突然消失,儘管父母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但是孩子感覺自己被父母「背叛」和「拋棄」了。

面對和孩子分離,即使孩子大哭,也要主動告訴他:

「媽媽去上班,下班馬上就回家了!」

「媽媽有事要出門,奶奶陪你玩一天。」

……

鼓勵孩子主動跟你說「再見」,再履行你的承諾,及時出現在他面前,次數多了,孩子就知道了你只是暫時離開。

4.把孩子寄養在老人甚至親戚家


有些父母因為工作或者經濟等其他原因,把孩子寄養在自己親戚家裡,比如姐姐或者妹妹家裡。

父母們以為有人幫助自己照顧孩子又減輕了自己的壓力,是好事情。

但實際上,對孩子來說,沒有父母的地方,哪裡都不算是家,孩子很容易感覺自己是被拋棄了......

就像《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到了賈府,雖然有賈母千般寵萬般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沒有虧待她,但是林黛玉始終有寄人籬下的感覺,多愁善感、小心翼翼、對人比較疏離,也容易多心,動不動就想「我不是他們這裡的正經主子」。

可見,寄養在親戚家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並且感覺自己是多餘的。

精神分析師,團體治療分析師馬龍就說過:

母親是小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需品」,出生第一年的分離應該絕對避免。沒人有權利取代母親。且不必提父親在孩子3歲前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所以,如果出生第一年和父母分離,孩子將缺少一種基本的人生體驗。

幼兒和父母分離可能增加成年後罹患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等)的風險。

請父母儘量避免寄養孩子。

5.經常對孩子說「我不要你了」


相信很多父母不管在生氣或者開玩笑時,都對孩子說過「你再這樣,我不要你了」。

它能讓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乖乖得不哭不鬧,然而,帶來的傷害也是無法估量的。

一個孩子最害怕的就是爸爸媽媽的拋棄,如果他們經常聽到「我不要你了」這句話,他們因此會變得膽小、患得患失,造成了長久的恐懼和壓力。

要知道,孩子的安全感是通過感知爸媽的情緒來建立的。一個剛出生的小嬰兒到三歲前,安全感始終處在不斷積蓄的過程,直到四歲左右他們才具有從外部世界獲得安全感的能力。

孩子太小,無法分辨大人是真話還是假話,是氣話還是實話,大人口中嚇唬孩子的玩笑話,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攻擊和傷害。

想讓孩子有安全感,就不要經常嚇唬他。

寫在最後



在心理學家胡慎之老師的《資深心理師育兒手記(0-3歲)》書中,就特別強調了,在他做心理諮詢師的20多年裡,發現許多成年後,患上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其3歲之前,被照料的方式以及與父母的關係模式存在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發育,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

健康的身體是基本的,讓孩子擁有無限可能;

健全的心理是養料,滋養孩子變得更自信陽光,對人生充滿無限遐想。

總之要堅信,從小就建立充分安全感的孩子,才是真正贏在了當下,贏在了未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