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毀滅的極致美背後

凡人散記 發佈 2022-03-12T15:50:30+00:00

說起金閣寺可能大部分中國人不很熟悉,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像我這樣的老一輩應該不會陌生吧,《聰明的一休》起源地就在金閣寺。



1950年7月2日凌晨,日本京都市發生了一件轟動全球的事件:金閣寺被燒毀了。

說起金閣寺可能大部分中國人不很熟悉,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像我這樣的老一輩應該不會陌生吧,《聰明的一休》起源地就在金閣寺。

金閣寺,又名鹿苑寺, 位於京都市,始建於公元1397年,在當時已有著553年的歷史,是日本一座國寶級文物,於1994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作家三島由紀夫根據金閣寺被燒毀事件,趕赴京都鹿苑寺和縱火者的故鄉訪問取材,之後《金閣寺》出版了,這本書成了三島畢生最具代表的成名作之一。


小說以見習僧為原型,塑造了主人公溝口,以他的角度向世人表露了他火燒金閣寺的整個心理歷程:溝口天生口吃,身形瘦弱,自卑,孤僻。


他將自己的內心封鎖在陰暗狹小的世界。

父親口中描述的金閣寺無比倫比的美,是他一直嚮往和想擁有的。

後經父親託孤,他被金閣寺住持收入門下,成了一名見習僧,住持依照承諾送他上了大學。

母親告訴他努力,未來有可能成為金閣寺的住持,這在他的內心種下了一顆可能擁有這種「美」的希望。

然而從種下的希望到希望破滅的思想轉變,最終他內心原始的暴虐與黑暗思想徹底甦醒,他覺得金閣的『美』阻礙了他的生活,只有將它燒掉,才能使自己得到重生。

我個人總結了溝口心歷轉變有以下因素:

01

自卑導致內心陰暗

口吃是他同外界交往的一道牆,他曾嘗試打開心扉與外界接觸,即將邁出去的腳在某一瞬間又縮回了。

相比克服自卑與外界融合,他更傾向於將自己諦造成內心世界的暴君,這是根源。

「我若是個默默無言的結巴暴君,家臣就會看我的臉色行事,成天哆哆嗦嗦過日子。我沒有必要通過明確流暢的語言證明我的暴虐是正當的,我只用沉默使一切暴虐變得正當起來。我一方面幻想著將平素蔑視我的老師、同學通通處死;一方面又陶醉於作為內心世界的主宰……」

從這便可以看出他的內心的陰暗與暴虐。

02

愛而不得

溝口暗戀叔父家鄰居的女兒:有為子。

有為子家境優裕,皮膚白皙,容顏姣好,很孤傲。


溝口常常沉溺於對她的幻想之中。


他清晨在有為子經常騎自行車的道上堵她,只為引起她的注意。


不料有為子向叔父告了他的狀,導致他挨了平素極為溫和的叔父的臭罵。


他感覺現實的『黑暗』如層層山巒向他壓迫過來。


他第一次對美的追求就被現實拒絕,這讓他感得很恥辱,便詛咒有為子早點死去。


「不論睡著了還是醒著,我都巴不得有為子快點兒死掉,希望我的醜事的見證人早些消失。只要沒有證人,恥辱就會從地面上根絕。

……

他人必須一概滅亡,為了我能真正面向太陽,世界必須滅亡。」


他認為那些讓他顯得醜陋和羞恥的存在都應該毀滅。


最後,他的詛咒實現了。


他全程目睹了有為子背叛海軍逃兵情人,最後被情人開槍打死的整個過程。


他內心深處的陰暗念頭得到了回應。


但他內心對擁有為子之類的『美』的希冀一直都在。

03

鶴川的背叛

鶴川與溝口都是金閣寺的見習僧。

鶴川是從未嘲笑過他口吃的人,他在鶴川身上體會到了感情上的和諧與幸福,這是從沒有過的事。

後來鶴川出車禍死了,他哭了。

而他父親死的時候,他都沒有哭。

「由於他的死,連接我和白晝般光明世界的那根絲線也隨之斷絕了。我喪失了白晝,喪失了光明,喪失了夏天。我為此而哭泣……誰能想到,他那副為光明所創造、僅僅適合於光明血肉和精神,竟然會埋進墓土而安息呢?他絲毫沒有夭折的徵兆,天生一副無憂無慮的樣子……」

他為鶴川服了將近一年的喪。

為此他刻意疏遠柏木和任何人,因為鶴川曾規勸他遠離柏木。

柏木是個自私、卑劣,靠耍小聰明欺騙女性的殘疾僧人。

柏木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到金閣寺找到住持,告了他的狀,因他欠了柏木的錢。

討債成功後,柏木得意地將鶴川生前寫給他的多封信件拿給溝口看。

這讓他很是嫉妒,感覺被背叛了。

因為鶴川生前與他在一起時,感情透明,且一片誠心。

他回家後未曾給他來過一封信,而是天天寫信給他自己都看不起的柏木!


「我把他看作一個鍊金術家,能從鉛里煉出黃金。我是照相的底版,他是實際的照片。我無數次驚訝地看到,我的渾濁而黑暗的感情,一經他內心的過濾,就一絲不留全部轉變成透明、閃光的感情了……

鶴川生來的本領,就是將一切陰影變成光明,將一切暗夜變成白晝,將一切月光變成陽光,將一切夜晚陰濕的苔蘚,變成白天隨風飄興的閃亮的綠葉。

你對未來沒有任何不安和希望嗎?

沒有,一點兒也沒有。即便有又能怎麼樣呢?鶴川回答,語調里絲毫不見一點陰鬱和氣餒的影子。「

而鶴川給柏木的信中是這樣寫的:

「如今想想,這樁不幸的戀愛其實是我不幸的心靈造就的。我天生有一副黯淡的心靈,從來沒有體驗過歡樂明朗的感情……

鶴川的苦惱已經鮮明地呈現在眼前了,我讀著讀著,不由哭起來了,一邊哭,一邊驚嘆於鶴川這種凡庸的苦惱。」

顯然鶴川是自殺而亡的,非家中所說的車禍。

溝口看完信件後,寄予鶴川身上的一切跟隨他的死一同消泯了。

儘管他仍偏執於記憶中的鶴川,但明朗背後的面紗仍不可避免地被現實扯開…….

04

金閣寺的幻滅終成行

母親讓溝口努力表現,爭取將來做金閣寺的住持,他被母親的野心想法俘虜了。

於是他有了兩個野心。

第一, 金閣寺被毀滅;

第二,成為金閣寺的住持。


金閣寺在戰爭中沒有被炸毀,他的第一夢想沒能實現,繼而對第二夢想抱有希望。


他在大學裡努力學習,成績優異。


在一次做嚮導中,他依照美國大兵的指示對日本妓女施以踩壓,獲得了兩條美國香菸,他給了那無法生出敬愛之情的住持老師。


不久,該妓女跑到金閣寺來鬧,住持賠了錢,寺里的人都懷疑是他做的,住持卻沒有過問於他。


後來,他在寺外無意中碰見了住持與風月場的女子同行,住持誤以為他在跟蹤他,將他喝斥了一頓。


事後住持始終未再提起此事,這讓溝口內心無法忍受,他覺得住持對他不加理睬的做法就是無視他的感情。


他看透了老師的偽善,這激起了他的報復欲。


他買來一張當日與住持同行女子的艷照夾在早晨的報紙里送給住持,這讓住持大為惱火。


對他說:「我本來打算讓做我的接班人,現在明確告訴你,我沒有這份心思啦!」


那麼他的第二夢想就此被自己親手扼殺了。


「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看清了一個完全拋棄現世的人的臉孔。這是一副逐一玷污著金錢、女人等一切生活細節,極力辱弄現世的人的臉孔……我一陣厭惡,好像觸及一具血色溫柔的死屍」


他對住持的虛偽的嘴臉徹底失望了。


他開啟了破罐子破摔模式:逃課,借債,出走,出入風月場……


他在出走的火車上聽到旁人在議論金閣寺和尚貪污之事:金閣寺收入頗豐,又無需納稅,和尚揮霍無度,寺里的小徒弟們卻吃著粗劣的冷飯,營養不良……


他腦海里不禁又浮現出住持那紅潤且發著亮的肥肥的面容……


這讓他更加堅定了第一夢想:

將金閣寺燒掉。


他通過做出種種讓住持老師感到失望和憎惡的事情,等待他將自己趕出寺廟,那樣他就有正當理由來燒毀金閣寺了。


然住持老師雖對他說出了失望透頂的話語,卻未真正的將他趕出去,在他看來那是老師的故作姿態而已;

金閣總矗立於他與他立志實現的事物之間。金閣的美阻礙了他的生活,卻也是世界的秩序和處世原則。

每當他想做出有背常倫之事,金閣便出現了,使得他無法去實施他想要的人生。

他被幻想的金閣疏遠並擁抱著,金閣的美時時提醒著他:人生的渴望純屬虛空。

「要是金閣燒毀了……,這些傢伙的天下改變了,生活的金科玉律被推翻了,列車時刻表混亂了,這些傢伙的法律也無效了。他想。他準備實施計劃的當天晚上,父親生前好友禪海法師來到金閣寺,給他帶來了新的氣息和溫暖,然而他心已決,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金閣寺終於被燒毀了。

他原本打算與金閣寺一同燃燒,最終被濃煙和火焰的炸裂聲驚醒,慌忙出逃。

看著翻滾的煙霧和沖天的火光,

他坐在山中靜靜的抽了一支煙。

想著,我還是要活下去……


主人公溝口自慚於外表的猥瑣又崇尚極致的美,美與丑,善與惡,互相作用與對立,最終走向裂變,因愛,也因恨。

作者的文字裡呈現出淋漓盡致的美學暴力:美到極致就要遭到毀滅。

本書譯者陳德文說:

人類總是嚮往美,呼喚美,創造美。然而美總是脆弱的。面對邪惡,美,不堪一擊。這是人生的悲劇。

作者三島由紀夫成名較早,戰後日本作家中,造詣最高,一生多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他涉獵廣泛,皆很有成就:長短篇小說,詩歌,戲曲,隨筆,評論,模特,演員……

同時他還是一名日本右翼分子,於1970年11月25日實施政變計劃失敗後,切腹自殺。

他每寫一部作品都視為他生前的最後一部。三島各方面力求極致完美,他的命運就如同他筆下的金閣寺,美到極致遭到自我的毀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