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吸性害蟲之吹綿蚧

有情見於農 發佈 2022-04-08T20:43:09.496161+00:00

吹綿蚧殼蟲是同翅目的一種害蟲,別名吹綿蚧,園林綠化植物主要為害黃楊、桂花、女貞、柑橘、薔薇、月季、海桐、牡丹、玉蘭、冬青、石榴、無花果、木瓜、梅花、含笑等多種植物。形態特徵雌成蟲:全體桔紅色,背面敷有白色蠟粉,腹部末端有半圓形白色綿狀卵囊。

吹綿蚧殼蟲是同翅目的一種害蟲,別名吹綿蚧,園林綠化植物主要為害黃楊、桂花、女貞、柑橘、薔薇、月季、海桐、牡丹、玉蘭、冬青、石榴、無花果、木瓜、梅花、含笑等多種植物。

形態特徵

雌成蟲:全體桔紅色,背面敷有白色蠟粉,腹部末端有半圓形白色綿狀卵囊。雄成蟲細長暗紅色,有灰黑色前翅一對,後翅及口器退化,能飛,但飛翔力不強,也不能為害植物 。雌成蟲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桔紅色或暗紅色。體表面生有黑色短毛,背面被有白色蠟粉並向上隆起,而以背中央向上隆起較高,腹面則平坦。眼發達,具硬化的眼座,黑褐色。觸角黑褐色,位於蟲體腹面頭前端兩側,觸角11節,第1節寬大,第2和第3節粗長,從第4節開始直至第11節皆呈念珠狀,每節生有若干細毛,但第11節較長,其上細毛也較多。足3對較強勁,黑色脛節稍有彎曲;瓜具二根細毛狀爪冠毛,較短。腹氣門二對,1腹裂,三個。蟲體上的刺毛呈毛狀,沿蟲體邊緣形成明顯的毛群。多孔腺明顯分為二種類型,大小相差不多,較大的中央具一個圓形小室和周圍一圈小室,較小的中央具一個長形小室和周圍一圈小室。雌成蟲初無卵囊,發育到產卵期則漸漸生出白色半卵形或長形的隆起之卵囊,很突出,不分裂是一整體,但有明顯的縱行溝紋約5條,卵囊與蟲體腹部約為45°角向後伸出。



卵:長橢圓形,長0.65mm闊0.9mm.初產時格黃色.後變桔紅色,體扁平,概圓形.表面附有白色蠟粉及蠟絲,密集卵囊內。


若蟲:雌若蟲的足、觸角及體上的毛均非常發達,體裸,桔紅色。取食後,體背覆蓋淡黃色蠟粉,觸角黑色,6節,第6節最長,第5節長2根手。 2齡始有雌雄區別,雄中體長而狹,顏色亦較鮮明。2齡若蟲體長1·3~2·1mm,3齡若蟲雌蟲長2·3~3·5mm,闊1·4~2·2mm。蛹(雄)體長3·5mm,桔紅色,披有白蠟質薄粉。繭白色,長橢圓形,繭質松疏,自外可窺見蛹體。




生活習性

吹綿蚧在我國南部一年發生3~4代,長江流域發生2~3代,華北發生2代,在貴州一年發生3~4 代,各世代不整齊,冬季在溫室內一直為害。貴州第1代卵和若蟲盛期為4月下旬~6月,第2代7月下旬~9月初,第3代為9~11月。若蟲孵化後在卵囊內經過一段時間開始分散活動,多定居干新葉葉背主脈兩側,吸食葉片汁液。脫皮長大後更換位置,移至枝條的分權處固定為害∶2齡後逐漸移到枝幹陰面群集為害,雌蟲成熟後固定取食終生不再移動,形成卵囊,產卵其中。產卵期長達一月之久。每一雌蟲可產卵數百粒,多者達2000粒左右。雌蟲壽命約60d。卵和若蟲歷期因季節而異,在春季,卵期為14~26d.若中期為48~54d;在夏季.卵期10d左右,若蟲期則為49~106d。雄若蟲行動較為活潑,經2次脫皮後,口器退化,不再為害,即在枝幹裂縫或樹幹附近鬆土雜草中作白色薄繭化蛹。蛹期7d左右。在自然條件下,雄中數量極少。吹綿蚧正常活動的溫度在 23.4~24.2℃,天熱對它發育不利,39℃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

1. 檢疫措施防治:異地購苗時,一定要嚴格執行植物檢疫手續,防止害蟲人為傳播。

2. 保護引放天敵:天敵有瓢蟲、草蛉、寄生蜂等。

3. 人工防治:結合冬季修剪剪除有蟲枝條,或刷除枝條上的越冬雌成蟲,減少越冬害蟲蟲口基數;

4. 增強樹勢,增加抗病能力,保持樹體通風透光:在平時的管護中加強樹體培養,加強肥水管理以增強樹勢和抗病能力;並結合修剪梳理樹體內部枝條,以達到通風透光,可減少利於龜蠟蚧的發生環境,從而達到抑制其生長發育。

5. 藥物防治(建議交替使用,減少害蟲對藥物的抗性):

噴霧法:若蟲孵化始盛期至被蠟盛期,選噴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500倍或50%殺螟硫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機油乳劑100~150倍液,20%殺滅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1~3次,防治初孵若蟲。(主要應用有機磷、菊酯類、菸鹼類殺蟲劑)

灌根法:選用內吸性藥劑如噻蟲嗪、吡蟲靈、啶蟲脒、樂斯本毒死蜱等藥劑按照使用說明在樹體根部進行灌根(通過根系吸收向上傳導至樹體全身)

輸液法(喬木):通過樹幹注射、吊瓶等輸液的方式進行防治(木質部向上輸送無機營養物質傳導原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