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鄉村新動能」東莞企石:河灘地變身「後花園」,東江碧道回歸自然、回歸市民

羊城派 發佈 2022-04-09T06:45:31.799832+00:00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雷圖、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俊偉暮春時節,陽光明媚。漫步在水清岸綠的東江(企石段)碧道上,草木氤氳,花團錦簇。微風徐徐吹過,大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記者看到,不少市民在這裡騎行、跑步、健身、垂釣、野炊、放風箏、打球…….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雷圖、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俊偉

暮春時節,陽光明媚。漫步在水清岸綠的東江(企石段)碧道上,草木氤氳,花團錦簇。微風徐徐吹過,大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記者看到,不少市民在這裡騎行、跑步、健身、垂釣、野炊、放風箏、打球……. 「我基本上每周都會來,在這裡散散步,走一走,感覺挺好」,市民告訴記者。儼然,這條風景碧道成為了大家休閒娛樂專屬「後花園」。

東江(企石段)碧道如同一幅濱江畫廊長卷呈現在人們面前

多措並舉改善水生態

東江,古稱湟水、循江、龍川江等,是珠江水系幹流之一。企石鎮擁有東莞最長東江岸線,長達13.8公里。

過去的東江企石段沿岸,河灘顯露,雜草叢生,生態環境和防汛能力較為脆弱。近年來,企石鎮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東江(企石段)碧道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原本的河灘地煥然一新。一條集行洪通道、綠道、生態騎行道、休閒漫步道等於一體的濱江畫廊長卷呈現在人們面前。

東江(企石段)碧道位於企石鎮東北部,東江中下游左岸,起始於龍橋大道與東江大道交叉口,終止於東莞市第五水廠,全長13.8公里。總工程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黃大仙公園景觀提升項目)全長約3.6公里,於2019年10月建成並對外開放。二期工程全長約10.2公里,於2021年12月完工並對外開放,全線以「千年秋楓十里緣」為設計理念,藉助東江(企石段)得天獨厚優勢,以水為軸,碧道為脈,五個特色主題片區,串聯七個節點,共同造就企石鎮濱江生態景觀廊道,形成了這裡風景獨好的「十里迎賓景觀帶」。

二期工程全長約10.2公里,於2021年12月完工並對外開放

因地制宜維持水生態底色,不過度開發是東江(企石段)碧道建設的基本準則。據了解,2019年以前,東江(企石段)碧道全是灘涂地,沿線居民在這邊種滿了農作物。企石鎮水務中心副主任黃煥銘告訴記者,大量居民在東江灘涂地開墾種植農作物不僅影響東江河道行洪安全,還會影響堤防安全,化肥、農藥更是對東江水質產生影響。為了高質量建設自然生態廊道,企石鎮主動出擊,對東江水源保護區內超過3600平方米的違法違規耕地進行了清除,這也為碧道的開工建設奠定了基礎。「在清除違種的過程中,沿途社區(村)協同配合,居民都很支持,沒有遇到任何阻力」,黃煥銘說。

碧道內種植植物同樣精心設計

在提升碧道綠化景觀方面,企石鎮別具匠心,不僅在綠道兩側種植了不少行道樹,還在生態修復花園、體育長廊沙灘綠化片區附近栽種下了無刺枸骨球、大葉黃楊球等各類花灌木以及鳳凰木、火焰木、水生美人蕉等地被及水生植物。同時,鋪設草坪6.35萬平方米,共改造提升綠化面積約14.7萬平方米。黃煥銘告訴記者:「這裡的很多樹木都是原生的,在建設中並沒有砍伐。」據記者了解,為確保全年鳥語花香,碧道內種植植物也有講究。春天的黃花風鈴木,滿枝金黃,火紅的木棉花熱烈綻放。深秋的紅楓,楓林如火,層林盡染,確保了東江(企石段)碧道在一年四季都擁有不同的自然風采。

打造優質濱水生活圈

除了自然環境的改造,保護水生態、完善防洪和通航能力外,如何一石二鳥,讓東江(企石段)碧道能成為市民休閒娛樂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去處呢?企石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採取加固河岸、水生態修復、提升綠化景觀等多種治理措施後,已將周邊區域打造成了水資源科普教育園,並對濱江沙灘進行提升,打造為了層級植物景觀帶,原本荒廢的河灘地已經蝶變為周邊街鎮小有名氣的網紅打卡點。

東江(企石段)碧道二期的螢光跑道

「每逢周末或者節假日碧道遊人如鯽,這裡的停車場都是爆滿,這裡不僅成為周邊鎮居民家門口的公園,甚至連惠州的市民也紛紛過來遊玩。」 企石鎮水務中心副主任黃煥銘告訴記者。現如今,走在東江(企石段)碧道,景點內座椅上隨處可見行人圍坐暢聊,草坪上永遠不缺席地而坐享受美味的野炊人群。清晨,萬里碧道鳥語花香;午間,茂盛榕樹避暑納涼;傍晚時分,站在黃大仙公園內的文昌塔眺望前方浩浩江水;夜間,螢光慢跑感受無限爛漫。不同的年齡群體都能在這座集休憩、娛樂、宣傳教育於一體的濱河空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感。

據悉,為了進一步提高市民和遊客遊玩的舒適度和便利性,企石鎮結合自身城市規劃和文化特色,對碧道沿線的景觀進行了全面提升,按照「生態、休閒、體驗、運動、觀光」定位,以東江水係為紐帶銜接重要生態和景觀景點,包括建立生態修復花園、濱江綠道提升、體育長廊沙灘綠化升級、濱江休閒公園等。碧道內多個景觀節點打「組合拳」,景色內涵豐富。

風景碧道也是市民健康步道

此外,碧道內還配套修建了完善的便民設施,路燈、監控、太極廣場、停車場、公共衛生間、書吧、母嬰室、救生圈、應急避難場、消費幫扶櫃(扶貧自動化售貨機)、文化宣傳廣場、城市服務驛站等設施(場所)一應俱全,籃球場、網球場、騎行專用道、垂釣平台、攝影平台、休閒健身設施等多種運動休閒場地也是應有盡有。企石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省委、省政府高質量建設萬里碧道的決策部署,碧道的建設永無止境,設施也將依據市民需要逐步完善,滿足市民對「水岸遊憩」的嚮往。

春風拂面,碧道堤岸草樹成蔭。一邊是景色宜人的休閒「後花園」,一邊是一望無際的東江,萬里碧道,水天一色,美不勝收,一個優質濱水生活圈品牌已然打響。

風景碧道也是市民健康步道

碧道+,經典旅遊線路串珠成鏈

水草豐美,欣欣向榮,然而企石的「野心」不僅如此。據了解,作為國家衛生鎮、國家生態鎮、廣東省文明鎮,企石正以東江(企石段)碧道為依託,串珠成鏈,把鎮內自然文化景觀、人文歷史景區、休閒觀光點、運動健身區等完美結合起來,串起企石鎮的美麗鄉村,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需要。

據悉,過去五年,企石鎮總投資110.7億元的鄉村振興項目已完成96個,全鎮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美麗格局,13個村成功創建美麗宜居村。企石鎮相關負責人說,未來將碧道附近的江邊古村,秋楓公園、東清湖濕地公園、我的農場以及蝦公山森林公園等打造成企石周末游的經典線路,還將通過組織「親子游」、植樹造林、攝影大賽等形式各異的活動,進一步擦亮生態宜居的「企石名片」。

江邊古村北臨東江河畔,是珠三角地區原生態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步入古村,穿越700餘年歷史,感受宗祠、民居、石刻、譙樓的歷史流變。種植於秋楓公園的秋楓古樹,樹齡已達1000年,作為東莞最古老的樹以及國家一級保護名木,觀賞遊客常年絡繹不絕。「一徑抱幽湖,居然城市間」,高標準建設的東清湖濕地公園將有機結合「濕地旅遊+農業產業化」。企石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碧道+」的旅遊組合將真正做到讓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打造共生共榮的莞邑鄉村新樣本。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黃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