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激盪新福建:沙縣小吃「出山」又「出海」

臺海網 發佈 2022-04-13T08:31:13.234298+00:00

來源:中新網伴隨著20世紀90年代的打工潮,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的村民們靠著蒸餃、扁肉、拌麵、燉罐這「四大金剛」,外出闖世界,把「一元(人民幣,下同)進店,兩元吃飽,五元吃好」的小本經營做成了國民小吃。俞邦村也因此被稱為「沙縣小吃第一村」。

來源:中新網

伴隨著20世紀90年代的打工潮,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的村民們靠著蒸餃、扁肉、拌麵、燉罐這「四大金剛」,外出闖世界,把「一元(人民幣,下同)進店,兩元吃飽,五元吃好」的小本經營做成了國民小吃。俞邦村也因此被稱為「沙縣小吃第一村」。

如今,沙縣小吃不但「出山」,而且「出海」了,成為年青人熱衷接棒的大產業;俞邦村也成為探路「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的鄉村振興樣本。

逆市:新味道,新商機

俞邦村沙縣小吃紀念館展示的數據顯示,目前,沙縣小吃門店8.8萬家,遍布72個國家和地區,年營業額逾500萬億元。2021年,沙縣小吃新增加盟店超過600家。

福建省沙縣文昌街——「傳統技藝小吃一條街」。 張斌 攝

俞邦村村民展示手工製作的當地小吃芋餃。沙縣小吃品種繁多,有記載的就有200多種。 張斌 攝

沙縣俞邦村樓房成排,溪水繞村,景色美如畫。 張斌 攝

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對中新社記者說,新消費背景下,當地官方出台小吃店賦能方案,提供金融信貸、外賣運營等服務,有效保持門店收益,「吸引更多小吃創業者從傳統『夫妻店』轉向加盟連鎖」。

沙縣小吃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我們要把沙縣小吃變得更年輕」,沙縣小吃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李若蘭說,順應年輕消費群體,「百搭各種各樣的消費場景。」

出山:產業興,鄉村興

芋餃在鍋里滋滋冒油,57歲的俞邦村村婦張秀姬忙裡偷閒在手機上向沙縣小吃配料種養基地下單,為清明時節熱銷的艾葉粑粑多備幾筐艾葉。她說,靠著沙縣食材標準化配送,女兒在武漢和杭州連開五家門店,她也在退休之年回村操持新店,「吃上旅遊飯」。

越來越多年青人回鄉接棒。俞邦村返鄉大學生俞中駿決定直播做電商,兜售特產和沙縣小吃預製菜。

俞邦村黨支部書記張昌松的任務是「讓村子更美,產業更強」。2021年,俞邦村接待遊客超過20萬人次,人均收入28320元;村集體收入31.7萬元,較上年近乎翻番。去年底,俞邦村與周邊5個村落聯合,共同流轉出800畝土地打造食材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抱團發展鄉村旅遊。

「沙縣小吃已經成為大產業,為鄉村旅遊帶來機會。」張昌松笑說,「我們一秒鐘都不想浪費。」

出海:國際化,新空間

沙縣小吃產業化帶來了「出海」商機。開出菲律賓馬尼拉第一家沙縣小吃店的沙縣青年鮑志棠告訴記者,除肉餡外,食材均從沙縣原產地直供,得以保持「鄉味純正」。

2021年,沙縣小吃新增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亞兩個國外加盟連鎖店,使得國外加盟連鎖店達20家,品牌合作國家達10個。沙縣小吃也已在瑞士等10個國家完成沙縣小吃同業公會集體商標申報,進一步拓展國際化發展新空間。

在馬來西亞,沙縣鄉親楊遠春三個多月內連開四店;在日本,沙縣籍旅日僑胞毛偉明也一舉開張四店。在法國,沙縣小吃店落子於巴黎拉德芳斯商圈;在美國,沙縣小吃店則開張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八大道。

拌麵和扁肉依然是菜單上的經典,但它們的口味已入鄉隨俗。在西班牙,油炸扁肉和油炸春卷頗受歡迎;在法國,雞肉餡扁肉最熱銷。目前,這些海外門店總體經營比較穩定,有一定經濟效應。

印度尼西亞福建三明商會會長邱少華在雅加達開出首家沙縣小吃店。他坦言,三明鄉親大多是在「一帶一路」構想提出後陸續到印尼創業的,「沙縣小吃作為一道鄉味來到雅加達,印證福建與東南亞國家的聯繫日趨緊密」。

張鑫也認為,這得益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沙縣小吃產業化發展。沙縣小吃「出海」口味變革是自然的,「但傳統工藝不能丟,菜品口感和形態要傳承和保持」。

「正因包容性和多元化,才有了今天沙縣小吃的豐富樣貌,這也應是沙縣小吃『出海』的文化基礎。」他說,沙縣小吃「出海」還將加快步伐。(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