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雲分拆上市,萬科的科技夢迎來曙光?

金融外參 發佈 2022-04-14T09:46:33.931270+00:00

在外部環境尚未企穩、內部經營面臨衝擊的背景下,一直號稱不單獨上市的萬科物業,還是在日前遞交了招股書,正式開啟了赴港IPO的新征途。


2021年的行業大洗牌讓很多房產巨頭都受到了空前的衝擊,就連較早預知風險、行事一向謹慎的萬科,也陷入了地主家沒有餘糧的尷尬之中。在日前發布的財報中,萬科的淨利潤同比下降了45.7%,創造了萬科近13年以來的首次業績下滑。

在外部環境尚未企穩、內部經營面臨衝擊的背景下,一直號稱不單獨上市的萬科物業(現名萬物雲),還是在日前遞交了招股書,正式開啟了赴港IPO的新征途。

房產寒冬之下的主動選擇

據媒體消息顯示,萬物雲空間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物雲)於4月1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於主板掛牌上市,其中中信、花旗、高盛作為聯席保薦人。對於萬物雲的主動上市,外界更多將其看作是萬科在房產寒冬之下所做的主動選擇。

首先,從主業來看房地產行業正在從黃金時代進入黑鐵時代,這種行業形勢讓萬科不得不多做準備以降低經營風險。

如果說過去二十年是中國房地產黃金時代的話,那麼如今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則已經進入了黑鐵時代,2021年房產市場的劇烈波動也說明了這個問題。從土拍市場的火爆到恆大暴雷後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再到股債雙殺的寒風凜冽,房產巨頭們瑟瑟發抖,無數的中小房企更是難逃破產的命運。知名經濟學者黃奇帆更是公開表示:「未來中國房企預計要減少九成,以後中國房地產商1萬個了不得了。」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即便是做好了準備、財務也相對穩健的萬科,仍避免不了受到牽連,因此其提前做好籌劃也在情理之中。從公開的萬科財報不難發現,2020年以來萬科來自經營層面的現金流出現大幅縮減,其中2020年萬科的經營現金流還有531.88億,到了2021年這一數據已經降到了41.13億元,降幅高達92.27%,這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萬科對其多元化業務援手的可能。


其次,多元化也比萬科預期中的風險要大。至今為止,萬科旗下的多元化涉及旅遊、冰雪、養殖、長租公寓、物業等多個板塊,但如今真正實現盈利的板塊,恐怕只有跟其相關度較高的泊寓、物業等個別板塊,至於關聯度較小的冰雪、養殖等板塊,目前仍處於持續投入之中。根據日前萬科披露的財報數據顯示,去年僅僅多元化業務攤銷扣除的折舊等相關費用就超過了80億元,幾乎相當於其本年淨利潤的35.6%,這都從側面佐證了萬科多元化探索的成本之高。

在此背景下,通過將能夠貢獻正向現金流的物業分拆出來,不僅有利於萬科為這些新業務儲備資金,還有利於從總體上緩解母公司的資金壓力,並為母公司化解風險留足充分的空間和餘地。

差異化定位的現實考量

從整個行業來看,房地產巨頭分拆物業管理業務上市,早已經成為了潮流。相關行業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0年,國內新上市的物業管理公司,就分別達到了6家、11家、19家,呈現出了每年翻倍增長的態勢。不過,與其他房地產巨頭不同,萬科將自身的物業板塊定位為「空間科技服務」,可見萬科對自身物業板塊的期望,遠不止是物業管理那麼簡單。

一來,隨著眾多物業管理公司扎堆上市,新上市的物業公司很難在資本市場得到一個更高的溢價,差異化的「科技」定位或可以幫助萬物雲解決溢價不足的問題。去年以來受各方面因素衝擊,整個房地產板塊表現均不甚理想,就連年初一度被看好的物業管理板塊,到年底也都紛紛跌落谷底,極差的市場預期不僅對已上市公司造成影響,對後續排隊上市的公司也形成了壓力。

在此背景下,期望赴港上市的萬物雲自然需要權衡其中利弊。而在當下的港股市場,隨著眾多網際網路公司回港上市,港股市場的「科技」屬性日益凸顯,儘管當下港股市場的「科技股」表現不盡如人意。但從科技興國的長期大戰略來看,港股市場未來科技股的溢價高也是必然趨勢。因此,相比單純的物業管理服務而言,擁有「科技」屬性的公司自然會被高看一眼。

二來,隨著智能化、數位化全面滲入各行各業,房產領域的數位化也在持續提速,萬物雲上市或能夠進一步引領萬科的數位化進程。作為國內房地產企業中的龍頭,萬科一直以穩健而聞名於世,其對行業的理解也向來頗具前瞻性,面對數位化大潮滾滾而來的歷史機遇,萬科自然不會無動於衷。

作為萬科醞釀多年的成熟子業務板塊,在數位化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的萬物雲,有望在萬科接下來的數位化轉型中扮演「開路先鋒」的角色。招股書顯示,萬物雲根據自身特色將核心業務分為三個業務板塊,分別是社區空間居住消費服務、商企和城市空間綜合服務和AIOT及BPaaS解決方案服務。不同的業務對應了不同的品牌,社區空間涵蓋萬科物業和朴鄰,商企和城市綜合服務涵蓋萬物雲城和萬物梁行,AIOT及BPaaS涵蓋萬睿科技、祥盈企服和第五空間。

不難看出,以輸出智能化、數位化解決方案的AIOT以及BPaaS平台,已經在萬物雲的營收結構中占據了相當的位置。對於一直想要複製貝殼房產經紀平台模式的萬科而言,萬物雲或許正是其推動物業行業數位化的一個絕佳試驗田。

底色不足的科技夢

儘管萬科對於物業板塊寄予厚望,並希望藉助萬物雲的上市,為其數位化轉型開闢一條全新的通道。但從目前來看,萬物雲本身的科技底色並不鮮明。

一方面,定位為「空間科技服務商」的萬物雲,到目前為止其技術服務創造的收入依然十分有限,與標準的科技公司技術服務收入相差甚遠。

據萬物雲公開的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社區空間居住消費服務的營收為131.61億元,占全年總營收的55.5%;商企和城市空間服務營收為86.93億元,占總營收的36.7%;AIOT以及BPaaS解決方案服務營收為18.5億元,占總營收的7.8%。從這個數據不難看出,相比於物業管理創造的收入,其AIOT以及BPaaS解決方案創造的營收占比仍然很低。

另外,從科技投入的角度來看,萬物雲較其他科技大廠的投入仍然相差甚遠。根據萬物雲負責人朱保全的表述,萬物雲每年會拿出營收的1.5%用於技術研發與創新,這個研發投入只是比一般公司的研發投入稍高,但較主流的技術研發企業動輒占據營收10%以上的研發投入明顯要低很多。從這個層面上來看,萬物雲的科技底色明顯不足。

另一方面,從自身角度來看,萬物雲至今仍然沒有擺脫來自母公司的依賴,這更加重了其地產「衍生」業務的「刻板」印象。一直以來物業行業的發展格局,往往都由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格局所確定。從早期的「招保萬金」到後面的「碧萬恆融」,凡是行業排名靠前的物業公司,大多離不開不斷壯大的母公司影響力的加持。

不過,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影響,對渴望獨立上市的物業管理公司而言無疑是個很大的「束縛」,尤其是房產市場不算景氣的當下。根據萬物雲的招股書顯示,截止目前為止萬科集團仍然是萬物雲的最大單一客戶,從2019年到2021年來自萬科集團的銷售收入,分別占到了其總收入的12.7%、15.4%和16.1%,呈現逐年上漲態勢。

同期,來自萬物雲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分別占其總營收的15.5%,20.7%和19.8%。可見,無論是從營收結構還是重要客戶影響來看,萬物雲仍然沒有擺脫掉其母公司的影響。

空間科技的故事並不好講

其實拋開科技含量不足的因素不談,萬物雲「空間科技」的角色定位也不算是什麼新鮮事。本質上空間科技講的故事,依舊是物業管理數位化的問題,與碧桂園服務、融創服務等房產巨頭旗下的物管公司所提的口號並無實質區別,這也就決定了其能否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從大環境來看,在房地產「加速」下行的過程中,轉型的陣痛仍然會波及物業管理公司,這將促使資本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敢給予其更高的估值。過去一年無論是大的巨頭公司暴雷還是行業的整體下行,都讓身處地產產業鏈的物業板塊受到了衝擊,很多上市公司也都呈現出跌跌不休的狀態。

據不完全的行業數據統計顯示,身為物業管理第一龍頭的碧桂園服務,其股價從2021年年初的85元一路下跌到了如今的38元,股價已然腰斬,市值直接跌去了一大半;恆大物業也從去年2月最高點的29元每股,一路下跌到如今的不到2.3元/股,市值幾乎只剩下過去市值的一個零頭了。近來房地產政策層面雖然有所鬆動,但資本市場的信心仍然沒有恢復過來,因此作為新物業公司上市的萬物雲,恐怕並不會比其他公司擁有更多的超額溢價。

從行業來看,無論是數位化、智能化的物業服務商還是城市服務商,萬物雲的亮點都不算很突出。拿業務與萬物雲高度重合的碧桂園服務來說,2021年上半年前者實現總營收115.6億元,同比增長84.3%,而後者營收僅為103.8億元,增速為33.3%,幾乎在增速和總量上都被碧桂園服務所超越。

而在總的營收構成中,前者物業服務收入占總體收入的44.7%,較上年同比下降,同時其社區生活服務收入、城市服務收入則提升到了12.1%、10.38%。相比之下,萬物雲的物業管理收入依然占據總營收的八成以上,但同期來自智慧城市服務、社區生活服務的收入占比僅為6.1%、5.4%,占比遠小於前者。

因此,放長遠來看,萬物雲的科技定位固然值得期待,但想要資本市場為萬物雲的科技「屬性」買單,顯然仍存在一定的難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