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慎言古人寫「錯」了字——與《閱讀時代雜誌》商榷

一老沈一 發佈 2022-04-17T08:25:17.830290+00:00

頭條上面,《閱讀時代》官方帳號發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史上四大著名錯字,錯得理直氣壯!》這篇文章,文後注有「來源:微信公眾號『唐詩宋詞』」字樣,大約是其「轉載」。不過,即便是「轉載」,仍有與其商榷之必要。

頭條上面,《閱讀時代》官方帳號發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史上四大著名錯字,錯得理直氣壯!》

這篇文章,文後注有「來源:微信公眾號『唐詩宋詞』」字樣,大約是其「轉載」。

不過,即便是「轉載」,仍有與其商榷之必要。因為,《閱讀時代》的自我介紹是「中國全民閱讀第一刊」——如此高的「定位」,相應的,對其立論準確、舉證嚴謹、少出紕漏的要求也就必然更高了。

顯然,上述「轉載」文章,是很難說達到了這一標準的。

文中說到的「史上四大著名錯字」,果然都是「錯字」嗎?

非也。

先看第一例。

文中說:「山東曲阜孔府,大門正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聖府』匾額,兩側有一副楹聯是這樣寫的:『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上聯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下聯中,『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文章說,「富」和「章」都故意寫了「錯字」,接著解釋了為何「寫錯」的理由,是「富貴無頭,文章通天」。

書者紀曉嵐,是否真如文章所說這樣想,不得而知。但「富」和「章」的這種寫法,不屬於「錯字」是肯定的。

「富」,小篆之前的古文,即寫為「冨」。「隸變」之後,包括魏碑中,仍可寫為「冨」。

「章」,唐代虞世南所撰「孔子廟堂碑」,即如紀曉嵐寫法。北魏《李璧墓誌》亦此寫法。再往前的漢《曹全碑》,也是如此。這個寫法,應來源於《頌敦》金文。

看第二例。

上文說:大明寺平山堂之「『風流宛在』匾額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說劉坤一是為追念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所作。」「流」和「在」都寫錯了,意為「少點風流,多點實在」。

這個說法恐怕站不住腳。

「流」,上面無點,王羲之和王獻之就如此寫。北魏《魏靈藏造像記》亦是。唐代褚遂良、歐陽詢、房玄齡也是。

「在」,多一個點,因為「土」字確實可以有「點」。唐太宗的《晉祠銘》便是如此。歐陽詢所書魏徵奉敕撰《九成宮醴泉銘》中的「土」,都多一「點」。

第三例。

上文還說:「『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其解釋說:「在清代把『明』寫成『眀』的現象很多。清代文字獄很厲害,當時文人不敢直書大明王朝中的『明』,但又不能繞過此字,於是 把『日』易為『目』。」

這個說法屬於妄自揣度了。

小篆的「明」字寫為「朙」。「隸變」後,簡化為「眀」或「明」,三種寫法長期共存,與清朝文字獄無關。

漢字,是世界上的唯一同源文字。幾千年來,漢字結構發生了不小變化,確實是「去繁從簡」,以便於記憶書寫。

始於秦成於漢的「隸變」,是一個「分界點」。自隸書之後,隸楷書寫總體規範。

但是,很多字,都曾有不同的寫法,或繁或簡,不盡相同。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俗書」。這些「俗體字」,後來不少成了近代以來的「簡體字」模板。

問題在於,不能以現在通行的「簡體字」,作為某個漢字是否屬於「錯字」的標準。

比如,網上很多人討論,說康熙所書「避暑山莊」是「天下第一錯字」。殊不知,簡化之前的「避」的「辛」就是「三橫」,凡臨摹過《九成宮醴泉銘》的都可知道。

漢字研究,是專門的學問。對一般人來說,學用簡體字實際上就夠了。然而講到漢字知識,還是按照漢字本身的發展規律,一五一十地講述才好,萬不可輕下斷語。

所以,請慎言古人寫錯了字,尤其是有影響的「帳號」,不僅會誤導他人,也會鬧笑話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