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究竟是幾朝古都?

慕容洞唐 發佈 2022-04-19T19:03:33.673648+00:00

關於「姑臧遺風、乾勢東漸、宮北市南、始於前涼」,見本人網發「姑臧遺風系列文章」,或檢索「慕容洞唐」「姑臧遺風系列」,即可以閱知詳細。

*關於「姑臧遺風、乾勢東漸、宮北市南、始於前涼」,見本人網發「姑臧遺風系列文章」,或檢索「慕容洞唐」「姑臧遺風系列」,即可以閱知詳細。欲知更多秘密,待本人後續。*作者簡介:慕容洞唐,別名契苾小優,原名馮洞唐。祖籍洛陽,源於趙郡。致力於涼州文化和洛陽文化的知識可視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主張將前涼王陵、銅奔馬、《涼州詞》「IP私有化」。*本文未完待續,歡迎關注。轉載請留言~


看到香港中華時報社副社長楊鑒旻先生的文章《甘肅武威歷史上慘烈的地震記憶》,文中說,武威(涼州)是「殘城」(武威也是N朝古都)。

看到這個N朝古都,我很疑惑。在網上搜索後,才發現爭議很多。

武威貼吧中,網友xt012405認為武威是六朝古都。這類觀點認為:在歷史上,武威這個地方先設雍州後改涼州。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在此建都,武威是雍涼文化的發源地,並且今武威市一帶還是西夏的陪都,所以號稱「六朝古都」。

六朝古都這個說法,流傳最廣。很多文章都是這樣說的:「在中國早期歷史中,武威是位列三甲的巨型城市,它東連蘭州,西接敦煌,曾是北朝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五朝首都,以及宋朝時期吐蕃部族建立的獨立政權——六穀吐蕃的都城。所以說,武威是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一說,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西夏都城。

一說,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六穀吐蕃。

但爭議並未就此結束,筆者在網友老靳行色的文章中,又看到了八朝古都的說法。文章認為武威擁有「八朝古都」、「涼州詞的故鄉」、「西北都會」、「雍涼之都」、「馬踏飛燕故里」、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葡萄酒城」 等諸多稱號。

曾經的建武(竇融)、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溫末、六穀吐蕃、西夏在此建都。所以,武威是八朝古都。

就在筆者準備對六朝古都、八朝古都的說法中,逐一去考究時,「十三朝古都涼州」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十三朝的說法是這樣認為的:金日磾休屠國、建武(竇融)、禿髮樹機能、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莫折念生(大秦)、大涼、溫末、六穀吐蕃、齊國李彥宗&西夏夏神宗、慕容諾曷缽內附涼州。

閱讀史料典籍時,洛陽的乙弗皇后又出現了。根據史料記載,乙弗氏先祖是武威郡姑臧人。這個乙弗皇后是西魏文帝元寶炬的皇后。[1]

為什麼要說乙弗皇后呢,僅僅就是因為乙弗氏先祖是武威郡姑臧人嗎?這個我們要從涼州六部鮮卑開始探究。十六國時期,乙弗家族還做過前涼幕僚,屬吐谷渾別部,後來乙弗莫瑰率領全族離開涼州,落居青海。乙弗家族於當地的鮮卑和羌人友好相處,逐步融合為一個以地緣關係為基礎的部落民族聯合體,史稱「卑禾虜」。又因鮮卑語稱其首領為「烏地延」,漢譯為「勿敵」,故《北史》稱其「乙弗勿敵國」 [2][3][4]

有人說乙弗勿敵國也應屬於涼州,因為乙弗氏先祖是武威郡姑臧人,長期在神鳥縣(今武威市天祝縣)一帶居住。我們現不對武威是幾朝古都做定論,繼續梳理不同流派的看法。

好,先說說武威的五涼文化。

五涼這個說法流傳最早,唐代詩人岑參《送李別將攝伊吾令充使赴武威,便寄崔員外》中有明確記載:「馬疾飛千里,鳧飛向五涼。」詩文如下所示:

詞賦滿書囊,胡為在戰場。

行間脫寶劍,邑里掛銅章。

馬疾飛千里,鳧飛向五涼。

遙知竹林下,星使對星郎。

馬疾飛千里,鳧飛向五涼。第一個給筆者的直觀感受就是銅奔馬迎面而來,鳧飛、馬、疾、飛、千里,這說得不就是銅奔馬的意境嗎?

古人相馬,相口齒、相頰、相目、相髭、相尻、相胸脅、相膹肳、相股腳,相前後。而涼州大馬就是相馬法式集大成的標杆。伯樂相千里馬抱頭痛哭,千里馬的法式就是涼州大馬。

前涼發端於張軌,公元301年,安定郡烏氏縣(今寧夏固原)人張軌被西晉封為涼州刺史。張軌無王無帝定乾坤,歸誠晉室,被後世津津樂道。唐朝李氏先祖跟隨司馬保部眾避難涼州,張駿任用賢能,李弇脫穎而出。 [5][6][7][8]


涼世祖張駿時期,前涼國力到達鼎盛。張駿按《荀子·大略篇》所說,辨方正位。z前涼所擴建的姑臧城改變了中國傳統的王都建築格局,之前的王都都是宮南市北,皇城不在乾位,而姑臧城撥亂反正,創立了宮北市南的新格局,使乾位歸正。隋唐時期洛陽城,皇城不是位於全城中央,而是偏居西北。因為西北方向代表乾卦,貴為乾岡,洛陽的姑臧遺風就是從前涼得來的[9][10]

一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就此明確指出,前後涼之姑臧與後來北魏之洛陽就宮在北而市在南一點而言殊有相似之處,又姑臧本為西北政治、文化中心,復經張氏增修,遂成西北模範之城邑。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中國古代王都建築格局,其源頭可追溯到五涼時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史學家們一致認為,姑臧城是中國「王都」的「鼻祖」。[11]

武穆王張軌的遺言是這樣說的:吾無德於人,今疾病彌留,殆將命也。文武將佐咸當弘盡忠規,務安百姓,上思報國,下以寧家。素棺薄葬,無藏金玉。善相安遜,以聽朝旨。」史學界將前涼列為十六國時期北方一國,而不是將其當做牆頭草似的地方割據勢力,依據是顯而可見的。

順便提一下,銅奔馬這個國寶級別的文物就是前涼張軌的陪葬品。[12]

說到了前涼,就不得不提西涼。接下來,我們來看後涼、南涼、北涼...

其實十六國時期的五涼是一脈相承的,京兆杜氏、河內常氏、河東裴氏、陳郡謝氏、安定張氏、武威賈氏、河內司馬氏、清河崔氏、博林崔氏、河東魏氏、陳留江氏、廣平陳氏、趙郡李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潁川荀氏、東陽陳氏、滎陽鄭氏、敦煌索氏等士家大族的後裔都在五涼中擔任過幕僚。

比如說西涼武昭王李暠的祖父在前涼被張駿看重、而北涼段業則是在西涼擔任敦煌太守、西涼李暠六子李歆被北涼國君沮渠蒙遜所殺、後涼呂光拜鳩摩羅什當後涼國師...

沮渠蒙遜看著呂光拜鳩摩羅什為國師很羨慕、北涼沮渠牧犍娶了西涼李暠的尹夫人為妻、北涼王得不到鳩摩羅什就找到了曇曜修建了涼州石窟、而南涼的禿髮鮮卑竟也當過前涼的幕僚...

拓跋魏和鮮卑禿髮氏同祖、禿髮樹機能270年起兵反晉敗於武威太守馬隆、禿髮務丸的玄孫禿髮烏孤十六國時期南涼的開國君主、前涼幕僚乙弗氏離開神鳥縣建立乙弗勿敵國、禿髮烏孤攻擊乙弗勿敵國...

是不是感到很驚訝?五涼,說起來其實就是一家子人。不信?再舉一個例子:武威公主。武威公主是一個爵位。武威公主(沮渠氏)是中國北涼武宣王沮渠牧犍之女,母親是北魏武威公主。很明顯,北涼沮渠氏和北魏拓跋氏聯姻了。

北魏武威公主的哥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她有兩個女兒都繼承了她的爵位。所以說,母女三人,都是武威公主。[13] 一個女兒嫁給了司馬金龍,一個女兒嫁給了高潛。[14]

涼州人在魏晉十六國南北朝聯姻,讓後世學者嘖嘖稱奇。北魏早期的文人如胡叟、宋繇張湛、宗欽、段承根等,都來自涼州。歷史名家如:劉昞闞駰、曇曜、張駿等,就連涼州孔廟的規模也是國內第二,涼州石窟更是聞名於世

2021年8月3日,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編撰的五涼文化專著《五涼名儒》正式出版發行。「承前啟後,繼絕扶衰」的涼州文化成為了熱門話題。可見,五涼因在獨特的歷史背景下生根發芽,其文化受歷代史學家所認同。

如梁啓超也曾關注過涼州文化,他在《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中寫到:「甘肅與中原窵隔,文化自昔朴僿,然乾嘉間亦有一第二流之學者曰武威張介侯(澍)。善考證,勤輯佚,尤嫻熟河西掌故。與段茂堂、王伯申、錢衎石諸人皆友契。」可見《涼州府志備考》,是梁啓超非常欣賞的。

魯迅在《會稽郡故書雜集•序》中,也對涼州文化嘖嘖稱奇:「幼時嘗見武威張澍所輯書,於涼土文獻,撰集甚眾。篤恭鄉里,尚此之謂。而會稽故籍,零落至今,未聞後賢為之綱紀。乃創就所見書傳,刺取遺篇,累為一帙。」可以說,是涼州文化激發了魯迅撰寫會稽郡古史地文獻的意願。

以上種種,實在是浩如煙海。這篇文章里只是淺嘗即止,讓我們繼續回到武威究竟是多少朝古都這個話題上來。五涼,筆者已經有大概的闡述了,相信讀者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

來看休屠國。20世紀50年代後,著名歷史學家馬長壽在匈奴學、鮮卑學、突厥學、藏學等「顯學」領域內,做了很多開創性的研究。可以說研究休屠國,馬長壽《北狄和匈奴》是無法繞開的,就像研究隋唐制度無法繞開陳寅恪一樣。

武威郡是獨孤氏的重要來源地,其中屠各城就在武威郡。《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其秋,單于怒,渾邪王、休屠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渾邪王與休屠王恐,謀降漢,漢使驃騎將軍往迎之。渾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降漢,凡四萬餘人,號十萬」。考古界一致認為,屠各源於休屠國遺嗣,為匈奴種。

馬長壽認為:屠各就是休屠。休屠王,也稱屠各王,是匈奴王族稱號,休屠(今甘肅武威市)人,統領休屠部、獨孤部、屠各部。後來著名的金氏、叢氏、獨孤氏就出自休屠王部。屠各、獨孤、休著各、酋塗、休屠,亦作浮圖,是表音之異譯,本質是同一個意思。

《史記集解》記載:漢書音義曰:「匈奴祭天處本在雲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後徙之休屠王右地,故休屠有祭天金人,象祭天人也。」祭天金人首見於《史記》,《漢書》也有相同的內容。《史記集解》《史記索隱》《史記正義》說了祭天金人來自休屠。金氏始祖日磾公,就是一源自武威郡。

金氏一族在武威郡聲望很高,被譽為是西漢四大家族之首。「金張許史」,就是這麼來的。金日磾對漢武帝獻款歸誠,歷史影響深遠。《大唐樂浪郡王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新羅文武王陵之碑》中,也有提及。

可以說,金日磾開啟了武威郡(涼州系武力豪族)高官輕車介士送葬和陪葬的先河,至此前涼張軌(銅車馬儀仗)、北齊段韶亦效仿之,弘化公主的老公慕容諾曷缽、弘化公主的愛子慕容智等亦在其列。你覺得休屠國這個說法,成立嗎?

再說竇融建武。竇融,河西五地大將軍、涼州刺史。史料記載竇融在姑臧時「政亦寬和」,「上下相親,晏然富殖」,後來竇融在班彪的建議下,建武五年(29年)四月率領部下內附劉秀。竇氏一門貴寵,稱「一公、兩侯、三公主(竇穆內黃公主竇勛沘陽公主竇固涅陽公主)、四二千石」,奴婢以千計。竇融騎著涼州大馬浩浩蕩蕩進入洛陽城,引其了熱議。

這裡分析一下,為什麼有人會把竇融也算成古代的一個獨立政權?就是單純說竇融是一個「土皇帝」?這顯然是很不嚴謹的。答案在「張掖屬國」,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王莽改制。要知道,兩漢中間還夾著新朝和玄漢。竇融是西漢末年至東漢時期的名臣。新莽末年,竇融隨王匡(新朝皇帝王莽的庶子鎮壓綠林、赤眉軍,拜波水將軍。後來竇融又歸於劉玄,被授為張掖屬國都尉

這裡,要及其注意。此張掖,非彼張掖。新朝王莽元年(009年),設雍州,治所張掖郡(武威郡改張掖郡),張掖(姑臧),統協張掖、播德、敕虜、郭楚、官楚、西楚、南楚、北楚、傳武、勒治、揭虜、羅楚、居成、左騎、屠各、張掖屬國。

這裡必須要清楚,竇融管理的張掖屬國,其實就是武威屬國。武威這個詞就是流行已久,《管子·版法》有記載:「武威既明,令不再行。」王莽托古改制,改涼州為雍州,改武威為張掖、改張掖為設屏、改酒泉為輔平、改敦煌為敦德。王莽改名,這所謂的「張掖屬國」自然就歸了「王莽的張掖。」所以說,竇融管理的,實為「武威屬國」

其實,我想說的是,東漢時漢光武帝定都洛陽,也設立過雍州,治所就在姑臧(涼州)。《後漢書孝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雍州再度成為正式行政區,李傕控制下的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分涼州河西的武威(涼州)、張掖、酒泉、敦煌西海設立雍州,治所在姑臧武威涼州區),東漢末年的治所一直都是姑臧涼州)。

糾正的,不僅僅是「武威屬國」。還有就是雍州治所,是涼州。東漢末始置刺史部,漢獻帝興平元年,詔分涼州河西四郡置雍州,治武威姑臧,從此遂正式改十三州為十四州,這是官方第一次設立雍州的明確記載。

好了,讓我們繼續把目光放回北魏莫折念生建立的大秦政權。複姓莫折,名念生,是襄武縣(今甘肅省民勤縣)人。這個襄武縣,是什麼地方呢?注意時間,我們說的是北魏。

這裡感謝好友獨孤神威,提醒我去看前涼張軌的奏表。張軌在給西晉政府的奏表里這樣寫道:「請合秦雍流民移之,於姑臧西北置武興郡,統武興、大城、烏支(張軌故鄉)、襄武、晏然、新鄣、平秋、司監等縣。」嘉麟縣(今甘肅省民勤縣西南),本來是漢朝宣威縣地,前涼張軌於此置武興郡,西涼李暠時武興郡依舊存在。[15]

為什麼張軌要請求於姑臧西北置武興郡?其實就是張軌想把安定郡烏支縣也納入涼州刺史的管轄範圍內部。戰國秦置烏氏縣,在今寧夏固原縣30里東漢時,改烏氏縣名為烏支。北魏末年,烏支縣廢而又立。西魏,烏支縣終廢。

《史記-匈奴列傳》引《括地誌》說:「烏氏故城在涇州安定縣(即今固原城)東30里,周之故地,後入 ... 東漢,改烏氏縣名為烏支。所以說,張軌是寧夏固原人。

北魏時期,武威郡分武威郡、武安郡。涼州境內在漢宣威縣故地置武安郡,領宣威一縣,治所襄武縣。可見,武安郡屬涼州。而武威郡治所為林中縣。

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年),滅北魏,據涼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廣武5郡。武威郡領姑臧、林中、襄城、顯美4縣。所以說莫折念生籍貫為武定郡襄武縣,實為武威郡人。[16]正光五年(524年),莫折大提病死,莫折念生統領蔽部眾,自稱天子,國號秦,俘斬北魏都督元志及刺史裴芬之,乘勝攻下涼州。

宣威縣、宜盛縣、嘉麟縣、襄武縣,都是在今武威市境內。武興郡、武定郡,也是出自武威郡。西魏時,武安郡、襄武縣都廢入武威郡姑臧縣。

《滇史》記載:1253年蒙古征討大理國,忽必烈率大軍從西部取道白蘭渡金沙江攻入雲南,設「大理總管」管轄大理國故土。其第二位大理總管,段實(武威段氏)死後賜諡號武定,稱武定郡公。可見,武定郡在武威段氏心目中的地位。

順帶提一下,網絡上的莫折念生查證少,多有刪改。望大家擦亮眼睛,不要被欺騙。關於莫折念生是不是武威人,《通志·氏族五》中明確記載:「莫折氏,本西羌,世居襄武縣(北魏武興郡襄武縣,今武威市民勤縣人)。」 由此可見,篡改莫折念生籍貫之人,是十足的滑稽小丑。

再說李軌建立的大涼,《舊唐書.李軌傳》《新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十一》《資治通鑑》中有明確記載。大涼連結突厥吐谷渾,拔張掖敦煌西平枹罕,盡有河西五郡之地。武德元年(618年),李淵派遣使者前往涼州,下達璽書慰勞結好,稱李軌為從弟。下詔鴻臚少卿張俟德持節冊拜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給予羽葆鼓吹一部。當時逢李軌僭稱帝號,建立紀元年號為安樂,命其子李伯玉為太子。[17]

武威李氏,這個其實大有來頭。李氏郡望中,姑臧堂最為出名。唐代《姓氏譜》所云的「武威李氏」,即姑臧大房後裔;二為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唐肅宗於至德二年(757)賜武威安重璋姓李氏,改名李抱玉,之後一批安氏將領被賜「李」氏;三為西夏李氏後裔融合;四為明末清初李棲鳳家族進入武威並迅速崛起;五為明朝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之李姓後裔。

天水的「成紀李氏」,起於武威,望出隴西,故亦有「姑臧大房」,乃唐朝之祖。李淵下達璽書慰勞結好李軌,稱李軌為從弟,並不奇怪。但從盤古開天闢地,一路車到李淵李世民,就站不住腳了。下面引用網上匿名人士發的一個「唐朝先祖世系表」,供大家一樂:

盤古(姬古,配太元聖母)→ 有巢(姬巢,配緇衣氏)→ 燧人(姬燧,「三皇」之一,配華胥氏)→ 伏羲(姬羲,「三皇」之一,史稱太昊,尊稱羲皇,配女媧)→ 少典(姬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寶,生黃帝)→ 黃帝(姬元,字:軒轅,五帝之一,配女節)→少昊(姬己摯,又名玄囂)→ 蟜極→ 帝嚳(姬夋,五帝之一,字:俊)→ 陶父(姬胤/李胤)→ (追尊:德明皇帝)皋陶(姬咎繇/李繇)→ 李恩成(第三子)→ 李仁道→ 李知周→ 李義集→ 李忠卿→ 李勇元→ 李孝生→ 李友儒→ 李睦順→ 李任長→ 李謙吉→ 李讓泉→ 李中正→ 李和豐→ 李純粹→ 李懿宗→ 李恭懷→ 李儉實→ 李莊嚴→ 李敬修→ 李齊心→ 李肅炳→ 李平明→ 李康強→ 李理征→ 李利貞→ 李昌祖→ 李彤德→ 李慶(次子)→ 李承→ 李碩宗→ 李顯→ 李奭→ 李環鼎→ 李爵→ 李寅龍→ 李熙宏→李堯性→ 李輝(長子)→ 李連順(長子)→ (追尊:先天太上皇)李敬(又名:李乾)→ (追尊:唐聖祖/玄元皇帝)李耳(字:聃,世稱「李聃」)→ 李宗(字:尊祖,魏國干術大夫,封於假)李宗→ 李同(趙國將軍)→ 李躋(趙國安陽君)→ 李恪(次子)→ 李洪(秦國太傅)→ 李興族(秦國將軍)→ 李曇(字:貴遠,秦國司徒)→ 李崇→ 李瑤(次子,秦國南郡太守,封狄道侯)→ 李信(秦國大將軍,封隴西侯,幫助嬴政消滅六國)→ 李超→ 李仲翔(次子)→ 李伯考→ 李尚(長子)→ 李廣→ 李敢→ 李禹→ 李丞→ 李宏→ 李業→ 李翬→ 李善→ 李尤→ 李先→ 李長宗→ 李君況→ 李本→ 李次公→ 李軌→ 李隆→ 李艾→ 李雍→ 李柔→涼景王李弇(yǎn)→ 涼簡王李昶→ 涼太祖/武昭王李暠(西涼建立者)→ 涼後主李歆(次子)→ 李重耳(李歆第三子)→ 李熙→ 李天錫(一作:李天賜)→ 李虎→ 李昞(一作:李昺)→ 唐高祖李淵(唐朝開國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肅宗李亨(又名:李嗣升/李浚/李紹)→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順宗李誦→ 唐憲宗李純→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昭宗李曄→ 唐哀帝李柷

李氏先祖的起源,多有爭議。但古代官方文獻最早能查到的只有查到十六國時期前涼武威郡李弇家族。李廣到李弇之間的史料是缺失的,甚至是對不上號的。因為李廣之後,存疑很多,不能作為直接的參考。

李弇的一系支脈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這是因為其間雖然經歷曲折卻又連貫承續的緣故。該系支脈的承續順序為:01.李弇—李昶—李暠—李翻—李寶—李承(姑臧大房)—李虔—李曉—李超—李大師02.李弇→李昶→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錫→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淵。

本質上,姑臧大房中的李大師和李淵乃是同輩。

一些文章中,將李廣生拉硬扯到李暠,是沒有考證的錯誤結論。這種不負責的態度,從明成祖朱棣的家廟北極宮變成"李家龍宮"一事中,就可以看到。李唐從來沒有在今隴西建過什麼隴西堂,今隴西非古隴西也。在此,筆者引用張克復《送李某人》詩,希望可以撥雲見日:

隴西李氏世聞名,

狄道東川有祖塋。

國史煌煌關大道,

豈能胡斷妄參評?

假可造,史書在。且行且珍惜。

而關於溫末,是鮮為人知的。《新唐書·吐蕃傳》記載:「渾末,亦曰嗢末、溫末,吐蕃奴部也。虜法:出師必發豪室,皆以奴從,平居散處耕牧。及恐熱亂,無所歸,共相嘯合數千人,以嗢末自號,居甘、瓜、沙、河、渭、岷、廓、疊、宕間,其近蕃牙者最勇,而馬尤良雲。」

宋朝的史官認為「溫末」是吐蕃軍中奴戶,認為其民族組成應為吐蕃在領土擴張時,兼併的象雄、蘇毗、西域諸羌、吐谷渾和回鶻部落的居民。《資治通鑑》記載,「咸通三年(860年)溫末始入貢」。可見溫末在涼州已經建立了一個屬於溫末族群的政權,並得到了唐朝的默認。注意,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溫末派人到後梁進貢,其首領杜論悉加、杜論心被封為左領軍衛將軍同正,蘇論乞祿為右領軍衛將軍同正,之後因為分裂成許多部族聚落,溫末之名遂不見記載。


再說六穀吐蕃(960—1032)後漢隱帝時,土豪折逋嘉施擔任節度使,折捕嘉施雖然曾向朝廷請命派遣官員節度,但僅僅維持一年有餘而不得不逃奔,之後不再向朝廷奏請。《宋史•吐蕃傳》記載:「(涼)州人推其『土人』折逋嘉施權知留後」。其實,六穀吐蕃是河西節度使後裔和吐谷渾貴族後裔的雜糅。

六穀部首領經歷出自折逋氏的折逋葛支、折逋阿喻丹、折逋喻龍波、折逋游龍缽等人後,潘羅支被推舉為六穀部大首領,而宋朝則於咸平四年(1001年)授予其為「朔方節度」、「涼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由此可以看到,六穀吐蕃,一直都是奉大宋為正朔的。

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李德明命兒子李元昊率軍征討,終於打敗甘州回鶻,把涼州納入了西夏版圖。失敗的六穀部餘部紛紛逃亡到青海境內的湟水流域,開始依附唃廝囉1041年康定二年,宋仁宗加授唃廝囉為涼州刺史,唃廝囉向宋朝使臣稱呼宋朝皇帝「阿舅天子安否」。以上內容,《宋史·列傳第二百五十·吐蕃》有明確記載。


劍橋大學彼得·科尼基(Peter Kornicki)認為:西夏推崇儒學,實行科舉,西夏法典《天盛律令》繼承《唐律》《宋刑統》,與中原皇朝法典如出一轍。李彥宗在涼州起兵,定都涼州,將兒子李遵頊扶上皇位。《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列傳第二百四十五·外國二·夏國下》記載:齊國忠武王彥宗之子大都督府主遵頊立。

值得關注的是,西夏是涼州母黨專權,武威郡沒藏黑雲沒藏訛龐、毅宗梁皇后等權傾朝野。武威郡為什麼在西夏有話語權?就是因為武威在西夏時期出了四位皇后,一位皇帝。其中的梁氏皇后,神似武曌,讓後世史學家稱奇。

最後談到了吐谷渾內附涼州,是非常值得津津樂道的話題。時間來到2019年9月25日,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國土資源局在整備土地時發現墓葬1座,經國家文物局同意〔考執字(2019)第(900)號〕)、甘肅省文物局指派,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即對其展開搶救性發掘,發掘確認,該墓為武周時期吐谷渾王族成員喜王慕容智墓。考古隊員驚訝發現,在《大周故云麾將軍守左玉鈐衛大將軍員外置喜王慕容府君墓志銘並序》中首次提到了「(慕容智)遷葬於大可汗陵」。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慕容智是弘化公主的兒子。需要說明,慕容智的母親是大唐第一位和親公主。而慕容家族祖源為匈奴別種的東胡,而後演變為鮮卑,而後為吐谷渾一族。弘化公主在唐朝,是壓軸人物。《舊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八•西戎》記載:「諾曷缽因入朝請婚。十四年,太宗以弘化公主妻之,資送甚厚。」「資送甚厚」,是史書上對弘化公主的專用詞彙。郝厚璋的「天祝銅氂牛系列文章」中,有詳細的解釋。故在此,不做深入討論,想查看的讀者請自行搜索。

慕容智將軍墓對唐代的歷史文化研究非常重要,因為這座墓出土了國內多個唐代實物遺存的唯一證據,其中包括「金谷上光」——國內目前所見唯一唐代毛筆(兩支),國內首次出土的唐代鐵甲冑,還有弓韜、胡祿、馬具、木製家具、絲織物、嵌金蹀躞帶等珍貴文物。

大周武則天這一特殊時期,在涼州神鳥縣(今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的吐谷渾大可汗陵區和吐蕃噶爾·東贊家族的陵區應該毗鄰涼州吐谷渾大可汗陵,論弓仁雖然葬於長安,但論弓仁後裔和贊婆後裔絕大部分都歸葬於涼州,這是未來考古要務必關注的。

據《甘肅武周時期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發掘簡報》等相關資料說:在武威南山地區,吐谷渾王族,除了「陽暉谷陵區」之外,還存在著一個「大可汗陵區」。位置應該就在慕容智墓的周邊區域。為了尋找大可汗陵,2020年考古隊在武威南山地區,開展了調查、勘探工作。調查面積約400平方千米,主要包括青咀灣,喇嘛灣,馬場灘—長嶺,岔山村,這4個區域。確認了吐谷渾墓葬共計23座。馬玉萍認為,在涼州的考古工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文化保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學術支撐。

以上就是對金日磾休屠國、建武(竇融)、禿髮樹機能、乙弗勿敵國、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莫折念生(大秦)、大涼、溫末、六穀吐蕃、齊國李彥宗&西夏夏神宗、慕容諾曷缽內附涼州的整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覺得武威是幾朝古都呢?

*註:本文為慕容洞唐搜集史料整理而成,不代表個人觀點。

[1]《北史·卷十三·列傳第一》:其先世為吐谷渾渠帥,居青海,號青海王。涼州平,後之高祖莫瑰擁部落入附,拜定州刺史,封西平公。自莫瑰後,三世尚公主,女乃多為王妃,甚見貴重。父瑗,儀同三司、兗州刺史。母淮陽長公主,孝文之第四女也。

[2]涼州六部鮮卑:慕容、宇文、拓跋、禿髮、段部、乞伏。

[3]《晉書·禿髮烏孤載記》:「 烏孤討乙弗折掘二部,大破之。」《資治通鑑·晉安帝隆安四年》:「若逃歸姚氏,必為國患,不如徙置乙弗之間,使不得去。」 胡三省註:「 乙弗 ,亦鮮卑種,居西海 。」

[4]《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鮮卑人姓。乙弗本部落名,為吐谷渾所屬之別部,居青海,位南涼之西,亦稱乙弗勿敵國。

[5]《晉書》:「周公保之而立功,士彥擁之布延世。摯虞觀象,記洪災之不流;侯瑾覘泉,知霸者之斯在。匪唯地勢,抑亦有天道歙!」 ;「三象構氛,九土瓜分。鼎遷江介,地絕河濆。歸誠晉室,美矣張君。內撫遺黎,外攘逋寇。世既綿遠,國亦完富。杖順為基,蓋天所佑。」 ;「軌少明敏好學,有器望,姿儀典則。」

[6] 澳門大學李憑 | 《李弇後裔的遷徙經歷與文化傳承——<北史•序傳>讀後》:《晉書》卷八十六《張寔傳》中有所記載:「會(司馬)保薨,其眾散,奔涼州者萬餘人。」此句與上引《序傳》所言「(司馬)保政刑不修,卓率宗族奔於張寔」之語可作互證,表明李卓、李弇兄弟從屬於這批由司馬保帳下投奔涼州的逃亡者,他們抵達的時間應該在太興三年五月之後。其時涼州被張寔的前涼政權盤踞,治所在姑臧。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李卓投奔張寔並非個人行為,也非僅僅與李弇的聯手,而是「率宗族」的集體舉動。

[7]《晉書》卷八十六《張軌附張駿傳》記載:「駿有計略,於是厲操改節,勤修庶政,總御文武,鹹得其用,遠近嘉詠,號曰「積賢君」。自軌據涼州,屬天下之亂,所在征伐,軍無寧歲。至駿,境內漸平。又使其將楊宣率眾越流沙,伐龜茲、鄯善,於是西域並降。」

[8]《序傳》:「弇本名良,妻姓梁氏。張駿謂弇曰:『卿名良,妻又姓梁,令子孫何以目其舅氏?昔耿弇以弱年立功,啟中興之業,吾方賴卿,有同耿氏。』乃使名弇。歷天水太守、衛將軍,封安西亭侯。卒,年五十六,贈武衛將軍。」

[9] 《晉書·張駿傳》載,涼世祖張駿在姑臧(今武威市)建都城,城內修「謙光殿,畫以五色,飾以金玉,窮盡珍巧。殿之四面,各起一殿,東曰宜陽青殿 ,以春三月居之;南曰邾日赤殿,夏三月居之;西曰刑政白殿,秋三月居之;北曰玄武黑殿,冬三月居之。其傍皆有直省,內官寺署,一同方色」。(《水經注》引工隱《晉書》時,也對當時的姑城作了詳盡描述:「乃張氏之世居也,又增築四城,箱各千步,東城殖園果,命曰講武場,北城殖園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宮殿。中城內作四時宮,隨節游幸。並舊城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門。大繕宮殿觀閣,采綺裝飾,擬中夏也。」)

[10]隋唐洛陽城的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面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依照前涼姑臧城,皇城的位置選擇在西北,以定乾位。是典型的姑臧遺風建築格局。《隋唐洛陽城概貌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考古公園

[11]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涼州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北)魏、(北)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後、繼絕扶衰,五百年間延綿一脈。

[12]王科社.武威雷台M1出土銀印識讀及墓主身份探索[J].文博,2020(02):79-86+68.

[13]《魏書·卷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是年,人又告牧犍猶與故臣民交通謀反,詔司徒崔浩就公主第賜牧犍死。牧犍與主訣,良久乃自裁,葬以王禮,諡曰哀王。及公主薨,詔與牧犍合葬。公主無男,有女,以國甥親寵,得襲母爵為武威公主。

[14]《魏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金龍初納太尉、隴西王源賀女,生子延宗,次纂,次悅。後娶沮渠氏,生徽亮,即河西王沮渠牧犍女,世祖妹武威公主所生也。《魏書·卷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父潛,顯祖初歸國,賜爵開陽男,居遼東,詔以沮渠牧犍女賜潛為妻,封武威公主。

[15]《晉書》卷14〈地理志上〉:「永寧中,張軌為涼州刺史,鎮武威,上表請合秦雍流移人於姑臧西北,置武興郡,統武興、大城、烏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狄、司監等縣。又分西平界置晉興郡,統晉興、枹罕、永固、臨津、臨鄣、廣昌、大夏、遂興、罕唐、左南等縣。」《元和郡縣圖志》卷39〈隴右道上〉:「永嘉末,前涼張軌分〔金城郡〕立晉興郡。」卷40〈隴右道下〉:「嘉麟縣,本漢宣威縣地,前涼張軌於此置武興郡。」

[16]《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後魏太和元年,置廣武縣,後周改豐林縣,後分豐林、金明置膚施縣,唐州焉。則魏東夏州廣武,非統萬也。然魏收《形志》以廣治武為太原雁門之廣,亦誤。皇興二年,置置華州於北地,太和十一年,改為班州,十四年為豳州,領北地、趙興、襄樂郡。涼州領武安、臨松、建昌、番和、泉城、武興、武威、松昌、東涇、涼入寧郡....秦州刺史李彥,政刑殘虐,在下皆怨,是月,城內薛珍等聚黨突州門,擒彥,殺之,推其莫折,大提為帥,大自提稱秦王。魏遣雍州刺史元志討之....(李寶自敦煌入朝於魏,至子沖親貴,厚其鄕人,故涼土之人悉免奴役涼。)鄕舊門,仍防邊戍,自非得罪當世,莫肯與之為伍...伏連籌自將救涼州,於菩提棄城走,追殺之。城民趙天安等穎宋穎為刺史...莫折天生軍於黑水,(《水經注》:就水出南山就谷,北流與黑水合。黑水合三泉於水之右。三泉奇發,言一歸,北流會於就水。就水又北流注於渭。)兵勢甚盛。魏以岐州刺史崔延伯為征西將軍、西道都督,帥眾五萬討之。延伯與行台蕭寶寅軍於馬嵬。延伯素驍勇,寶寅趣之使戰,(帥,讀曰率。嵬,五回驍,堅堅。。趣,讀曰)延。伯曰:「乃選精兵翻偽昭勇為佯延(為生。 」陳,讀曰陣。)寶寅軍於水東,遙為繼援...北涼州刺史錫休儒等自魏興侵魏梁州,攻城。(梁置北梁州於魏興郡。「涼」直當「梁」。)...冬十月,吐谷渾遣兵擊翻趙天安,天安降,州復為魏。(去年,趙天安以涼州應莫折念生。,扶又翻降,戶江)

[17]《新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十一》:武德元年,高祖方事薛舉,遣使涼州,璽書慰結,謂軌為從弟。軌喜,乃遣弟懋入朝。帝拜懋大將軍,還之,詔鴻臚少卿張俟德持節冊拜軌涼王、涼州總管,給羽葆鼓吹一部。會軌僣帝號,建元安樂,以其子伯玉為太子,長史曹珍為尚書左僕射,攻陷河州。俟德至,軌召其下議曰:「李氏有天下,歷運所屬,已宅京邑。一姓不可競王,今欲去帝號,東向受冊,可乎?」曹珍曰:「隋亡,英雄焱起,號帝王者瓜分鼎峙。唐自保關、雍,大涼奄河右,業已為天子,奈何受人官?必欲以小事大,請行蕭詧故事,稱梁帝而臣於周。」軌從之,乃遣偽尚書左丞鄧曉來朝,奉書稱「從弟大涼皇帝」。帝怒曰:「軌謂朕為兄,此不臣也。」囚曉不遣。

*關於「姑臧遺風、乾勢東漸、宮北市南、始於前涼」,見本人網發「姑臧遺風系列文章」,或檢索「慕容洞唐」「姑臧遺風系列」,即可以閱知詳細。欲知更多秘密,待本人後續。*作者簡介:慕容洞唐,別名契苾小優,原名馮洞唐。祖籍洛陽,源於趙郡。致力於涼州文化和洛陽文化的知識可視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主張將前涼王陵、銅奔馬、《涼州詞》「IP私有化」。*本文未完待續,歡迎關注。轉載請留言~

*查看更多,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慕容洞唐整理涼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