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宣宗的胡皇后和孫皇后的人生中看愛和被愛哪一個更為重要

慶廣歷史說 發佈 2022-04-21T15:34:15.150684+00:00

所以皇家婚姻基本上就是在王公大臣中選擇合適的作為皇子的另一半,然而,整個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朝代相對於其他朝代相對來講不那麼看重女方的家世是否顯赫,背後勢力是否強大,只是注重於女方是否賢惠,甚至於縣丞主簿的女兒也可能成為皇后,它就是明朝,然而,正因為明朝選皇后的標準更多的是注重於個人是否賢惠,也就造成了因為她們可能過於賢惠,反而鬥不過皇帝出於其他需要而納妃子,最終不是失寵就是被廢。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皇家婚姻特別講究聯姻和出身。他們更多的是把婚姻當作自己統治的需要。所以皇家婚姻基本上就是在王公大臣中選擇合適的作為皇子的另一半,然而,整個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朝代相對於其他朝代相對來講不那麼看重女方的家世是否顯赫,背後勢力是否強大,只是注重於女方是否賢惠,甚至於縣丞主簿的女兒也可能成為皇后,它就是明朝,然而,正因為明朝選皇后的標準更多的是注重於個人是否賢惠,也就造成了因為她們可能過於賢惠,反而鬥不過皇帝出於其他需要而納妃子,最終不是失寵就是被廢。落得個深入冷宮的下場。恭讓胡皇后就是這樣。


胡皇后名善祥,天生的舉止莊重,妥妥的大家閨秀,家世清白,姐姐在宮裡做女官,父親因為胡皇后的姐姐也當了個錦衣衛的百戶,興許是胡皇后姐姐的緣故,胡皇后自己得以在朱棣為自己的皇太孫朱瞻基選擇太孫妃的時候因為賢惠和家世清白成為了朱瞻基的正妃。然而,胡皇后卻和歷史上的許多皇后一樣,有著一個致命的弱點——沒有皇子。在古代,男子作為家裡的頂樑柱,是一個家庭的根,皇子更是直接關乎到國家政權的穩定,而作為皇后的兒子,毫無疑問將會是未來皇位的繼承人。只是可惜,胡皇后只有兩個女兒,這也成了她悲劇的來源。因為她的對手是不可小覷的孫皇后。


孝恭孫皇后,父親是一個縣城的主簿,大致相當於縣長秘書。因為孫皇后長得漂亮,而仁宗的張皇后的母親和孫皇后的父親是一個地方的。古代和平時代人們的流動性較弱,但是流言的流動性卻很強,所以但凡有點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名聲,總會是傳播得很快,以至於張皇后的母親每次進宮都提及孫皇后很是賢德。正因為這種機緣,孫皇后十歲出頭就被帶進宮由張皇后教她宮中的禮儀。因為這種緣故,所以朱瞻基和孫皇后可以說是青梅竹馬,只是後來等到皇太孫選擇皇太妃的時候,胡皇后成了正妃,孫皇后成了嬪。只是孫皇后並不甘心於只做個嬪妃,所以經常在宣宗面前吹耳邊風,然而,胡皇后畢竟沒有犯什麼錯,再加上宣宗礙於自己母親張皇后的面子,並未將這種想法說出來。等到英宗朱祁鎮的出生,一切情況就都變了。


宣宗結婚很早,但是運氣不好,從永樂十五年到宣德二年十年時間之內,只有胡皇后的兩個女兒,孫皇后的一個女兒,於是等到英宗朱祁鎮出生,宣宗徹底忍不住了。他不可收拾地對英宗的母親孫皇后好。又覺得作為長子的母親,讓她當個貴妃不合適,便萌生了廢后的想法。他為了廢掉胡皇后,召見當時的大臣來商議,說自己三十了還沒兒子,現在孫貴妃有兒子了,母憑子貴,但是皇后應該如何處置呢?當時的大臣們張輔、楊士奇等等都還沒糊塗,堅決不同意廢掉胡皇后,只是宣宗早已下定決心,此時是聽不進去建議的,便在朝堂上數落胡皇后的多次過失。接著便要立孫皇后為皇后,只是這時孫皇后便開始謙讓起來了:「皇后病癒之後肯定能生下皇子,我的兒子怎麼能先於皇后的兒子呢?」


終於,宣德三年(1428年),胡皇后被宣宗廢掉了,此時的她,被宣宗賜號「靜慈仙師」,在皇宮中成了一個道尼。宣宗雖然被愛情沖昏了頭腦,但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他的人都為這位賢惠無過的皇后無端被廢感到同情。宣宗的母親張皇后雖然喜愛憐憫胡皇后,但是畢竟改不了兒子的想法,於是每每在大型宴會之時,張皇后總是讓胡皇后坐在孫皇后的前面,以示尊卑秩序。而宣宗畢竟不是什麼昏庸之主,後來也認識到了自己太過衝動廢掉皇后的錯誤,只是這時已不能再重立胡皇后為皇后了。於是宣宗為自己辯解道:那都是年輕時的衝動了。雖然孫皇后在歷史上並無什麼惡名,只是僅僅因為皇上的喜惡就廢掉原來的善良的皇后轉而立自己喜歡的女人為皇后,作為一國之君和一國之母,大概確實有點隨便了。

作為歷史上被廢的皇后中的一員,胡皇后是不幸的,賢惠端正卻無端被廢;又是幸運的,因為有一個愛她的婆婆張皇后。然而,每當讀到胡皇后被廢,不禁又使我們想到像胡皇后這樣的為封建社會婚姻「陪葬」的不幸者,所以國家的一夫一妻這樣看來是很有必要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