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第一猛將鄂國公常遇春,和魏國公徐達並稱於世卻英年早逝

慶廣歷史說 發佈 2022-04-24T11:20:52.398782+00:00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時,有一個人戰功卓著,清朝三朝老臣張廷玉在《明史》中不但將他和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大將軍徐達並列於一章,甚至評價朱元璋之所以能建立明朝,他和大將軍徐達兩個人出力最多,他就是開平王常遇春。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時,有一個人戰功卓著,清朝三朝老臣張廷玉在《明史》中不但將他和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大將軍徐達並列於一章,甚至評價朱元璋之所以能建立明朝,他和大將軍徐達兩個人出力最多,他就是開平王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和大多數明朝開國元勛一樣,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吃不上飯,但是他不甘心一輩子就這樣了,就拜師學習武藝,因為那時候想要考取功名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夠承擔的起的,即使學習武藝,他也經常交不起學費,於是他就就給人家干雜工,以此來爭取學習的機會,等到成年了以後,長的的高大威猛,身材孔武有力。而且還有一身的武藝。只是這時候他依然吃不起飯。而又因為當時黃河改道流經淮河入海,使得淮河流域出現大片的洪災,再加上元朝末年賦稅嚴重,百姓無路可走,所以淮河流域的百姓率先起義反抗明朝的統治。此時的常遇春也就參加到了起義的隊伍裡面,只是不是反抗元朝的統治,而是加入到了他的家鄉周圍的綠林大盜的隊伍里,結果到了以後,雖然能吃飽飯了,但是都是搶劫老百姓的家財得來的,和常遇春的志向相差甚遠。於是他便想要另謀出路。


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正跟著隊伍搶劫和州,而此時朱元璋也帶領隊伍在攻打和州。他親眼目睹了朱元璋隊伍的紀律嚴明後,便想要投奔朱元璋,結果走到半路上,因為趕路太累了就躺在田間睡著了,夢裡夢到一個穿著重鎧甲手裡拿著盾牌的神仙對他說:「快起來,快起來,你的主公來了。」然後他忽然驚醒,正巧這時候朱元璋來到這裡,然後他就前去拜迎朱元璋。(語出《明史》)可是朱元璋開始有點看不起這個來投奔他的壯小伙,問他是不是吃不起飯來投奔自己的,常遇春說自己本來當盜賊不愁吃穿,只是這樣不是自己的本心,又聽說朱元璋很是賢明,於是才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聽了很是吃驚,然後又問他能不能跟隨自己過江打仗,結果常遇春的豪言壯志使得朱元璋不敢小看眼前這個人了,常遇春說:將軍指到哪裡,我就打到哪裡,將軍要渡江,我願意做先鋒。朱元璋聽到這一番話,很是高興,也對常遇春多了幾分讚賞。


等到朱元璋準備渡江攻打城池時,元朝的軍隊列在岸邊,朱元璋的船在離岸邊十幾米遠的地方不能上岸,此時常遇春的船也來了,朱元璋大喊衝殺,常遇春二話不說拿著戈直接向前,元兵來抵擋,常遇春趁勢跳下岸去,後面的軍隊見到先鋒如此英勇,也都前赴後繼衝殺起來,終於攻克了城池。這一戰常遇春正式贏得了朱元璋對他的尊重,開始在朱元璋的隊伍裡面嶄露頭角。而在近一年的征伐之中,常遇春每每身先士卒,所以在朱元璋攻下南京以後,常遇春便升為元帥了。


而當時朱元璋任命的將帥中最顯貴的,就屬邵榮、徐達和常遇春。當時邵榮最能打又和朱元璋平級,又不甘心居於朱元璋之下,所以越來越驕橫,甚至開始和其他人密謀兵變,幸好被朱元璋發現,而當時朱元璋愛惜邵榮的本事,想要免他一死,結果常遇春找到朱元璋說:「作為臣下謀反,這怎麼能赦免呢,我發誓不會和這種人一起某事。」朱元璋聽了後流著淚和邵榮吃飯喝酒然後還是將他殺了。從這以後,朱元璋不但知道了常遇春的勇氣,還知道了他的忠心。

以後數年,常遇春屢屢以副將身份跟隨徐達征戰。等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前後,已經剩餘陳友諒、張士誠這倆股和朱元璋差不多的強大勢力了。同年年初,陳友諒想要一統天下,發兵攻打朱元璋,當時常遇春和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陳友諒計劃襲取池州。徐達憑藉經驗識破陳友諒的行動,率領數萬精兵設伏,將陳友諒的部隊殺得大敗,陳友諒倖免逃走。數月之後,陳友諒捲土重來攻打朱元璋的首府應天(南京),結果又被常遇春和馮國用打敗,陳友諒再次逃走,然而,陳友諒還是不甘心,三年以後,率領六十萬大軍數百艘戰船傾巢而出,誓要消滅朱元璋。


當時陳友諒的戰船不但很大,還特別多,相比之下,朱元璋的船真是小巫見大巫,然而,朱元璋畢竟是天命所歸,部下又一個比一個英勇,尤其是常遇春和徐達,當時徐達和常遇春在攻打廬州(合肥)快要攻下的時候,陳友諒圍攻洪都,朱元璋便先讓常遇春回來幫助自己解圍洪都,結果朱元璋的戰船突然在江上擱淺了,陳友諒的大將陳定邊看到這一幕便讓大軍圍攻朱元璋的戰船,當時朱元璋數次命懸一線,這時候常遇春一劍射傷陳定邊,又讓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戰船,藉此朱元璋才倖免遇難。結果常遇春自己的戰船又擱淺了,還是敗退的其他戰船撞擊常遇春的戰船才得以逃脫。又放火燒了陳友諒的戰船,死傷戰士的血將水都染成了紅色的。


等到朱元璋覺得已經能夠戰勝陳友諒了,又讓徐達回防應天,防止張士誠偷襲。然後讓常遇春率兵順江而上,堵截陳友諒的退路,結果陳友諒在突圍的時候被亂箭射死了。等到平定陳友諒後,朱元璋說常遇春的功勞最大。賞賜了他很多的財物。

等到陳友諒兵敗,張士誠也獨木難支,被徐達率領和常遇春、鄧愈、湯和等人剿滅,朱元璋根據常遇春的功勞,封他為鄂國公。此時被封為公爵的也僅有李善長和徐達兩人。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平定南方後,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領軍隊北伐元朝。結果兵不血刃取下元大都(北京)然後又奉徐達的命令分兵攻取周圍之地,一舉將被占領數百年的幽雲之地重新收回囊中。然而,也許是天妒英才,在回師途中,常遇春突然暴斃而亡了,消息傳到京師,朱元璋聽了很是吃驚,等到遺體到達龍江,朱元璋親自迎接常遇春的遺體。還讓他陪葬在自己的孝陵。追封他為開平王。


在朱元璋一路走向帝位的過程中,常遇春可以稱得上是數一數二的功臣。然而,即使是這樣的猛人,也有缺點,那就是殺降將,這件事情是一個很不吉利的事情,比如有一次徐達和常遇春俘虜了陳友諒的敗軍三千多人,徐達說不能殺,常遇春說留著以後是禍患,然後半夜就自己偷偷坑殺了一大半將士,因為他數次殺降將,甚至於每次他出征的時候朱元璋總是提醒他不能殺降將。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許這就是天理循環吧。

也正是因為常遇春的性格缺陷,才會導致自己的兒子即使繼承了自己的爵位,也因為身上有他的影子而不能守住爵位,而和他並稱的徐達的後世子孫一門卻有兩位公爵,並且直到明朝滅亡。相比之下。也許是個遺憾吧。所以張廷玉才會在兩人的評價中引用朱元璋的話來勸勉後人:「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