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借荊州實際上只是借了半個南郡

拓跋騰 發佈 2022-04-26T05:00:06.084769+00:00

荊州是三國的戰略要地,三國鼎立最早也是從三分荊州開始的,荊州地區位於四川盆地和長江下游之間,通過長江與益州、揚州相聯繫,它的北部雖有桐柏山和大別山與中原相阻隔,但由兩條漢水支流唐河、白河所形成的南陽盆地卻能便捷地進入中原。

三國演義的荊州好像是一個城池,而東漢末年的荊州是東漢十三州的第二大州,包括今天的湖南和湖北大部分再加上河南的南部地區。


荊州是三國的戰略要地,三國鼎立最早也是從三分荊州開始的,荊州地區位於四川盆地和長江下游之間,通過長江與益州、揚州相聯繫,它的北部雖有桐柏山和大別山與中原相阻隔,但由兩條漢水支流唐河、白河所形成的南陽盆地卻能便捷地進入中原。

因此荊州正好位於中原與益州、揚州之間,其位置相當重要。此外,由於荊州處於長江中游,所據長江水道江面寬闊,與其他地方聯繫方便。


向北通過南陽,穿過低矮的伏牛山丘陵,可進入許都;往西經過長江三峽和四川盆地的內河可到達成都平原。向東經過長江可以進入江南的腹地。

對於孫吳政權,江東揚州和荊州上游的敵人,因為受到荊州的阻隔,一水相連,如果能奪得荊州,長江就難於對東吳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東吳必然想方設法要奪得此地;

對曹魏來說,荊州是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如果占有荊州,就可以沿江而下,滅亡江東,統一中國。倘若不能全據荊州,但只要占據南陽和襄陽,就既可以保證許都西南安全,也可以威懾荊州。


從劉備方面來看,荊州更加重要。在南北爭奪中地位關鍵,對南方而言,西接益州,與關中平原是咫尺之遙,進可以攻取許都(當時曹操的首都在許縣)迎接天子,退可以割據自保。

劉備占據荊州赤壁之戰以後不久,劉備便向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擴張勢力。

在劉備的軍事壓力下,原來曹操所置的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等人全部投降。此時三萬人投歸劉備,使劉備的兵力大增。

劉備占據江南四郡之後。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類似今天參謀長),並委派他督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諸葛亮屯駐在長沙郡南部的臨烝。臨烝居於三郡的中心,水陸交通方便,烝水、耒水在此與湘水匯合,便於開展活動。

諸葛亮注意安定荊州三郡的社會秩序,加強劉備勢力在這一地區的統治,向當地居民徵收賦稅,並取得成功。

在諸葛亮督理三郡期間,劉備的勢力得到了發展,劉表舊部紛紛投歸劉備,對於劉備勢力的發展,孫權感到有些不安,但由於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出了力,並且事實上占據了荊州大部分地區,他又不得不同意劉備為荊州牧,而且把自己年輕的妹妹(時20多歲)嫁給49歲的劉備,以加強雙方聯盟。


210年,孫、劉結親的第二年,劉備感到自己雖然在荊州立住了腳,但荊州的中心地區南郡(在長江流域)還控制在孫權手中,制約自己勢力的發展,這既不利於向西圖取益州,也不利於在荊州拓展,於是便以同盟者和親戚的身份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去見孫權,要求名副其實地都督荊州,把南郡劃歸自己控制。當時,孫權內部已出現了親劉和疏劉的兩派。親劉派的代表是魯肅,疏劉派的代表是周瑜。


周瑜得知劉備的要求後,上書孫權,指出:劉備是梟雄,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不會屈居於人下。竭力反對割讓土地資助劉備,並主張把劉備軟禁起來,為他大修宮室,用「美女玩好」來消磨他的意志,把他同關羽、張飛等分割開來,然後挾制他,攻占他的地盤,。魯肅則主張把荊州(半個南郡)借給劉備,說:「雖然曹操赤壁大敗但依然勢力強大,是一個勁敵。目前我們剛占領荊州,民心不穩,曹操會從南陽和徐州兩個方向對付我們,我們會陷入兩線作戰,把荊州借給劉備等於多給曹操樹一個敵人,使他在荊州為我們抵擋曹操,這是上策。

孫權在認為魯肅的主張有道理,感到不應輕易破壞這種聯盟關係,便沒有扣留劉備,將他放回。但由於周瑜和其他將領們的反對,孫權也沒有立即把荊州借給劉備。


但周瑜的主張先和曹操二分天下,控制荊州、益州、揚州之後北伐中原一統天下,於是親自到京口見孫權,建議出兵占據巴蜀,吞併漢中張魯,然後固守漢中,與西北的馬超結援,最後出襄陽擊曹操,圖取北方。

孫權接受了周瑜的建議。然後,周瑜回南郡進行攻取益州劉璋的準備,沒有想到,他在返回江陵途中,身患重病,死於巴丘,時年36歲。

然後他推薦魯肅代替自己。孫權以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領兵,駐守陸口(今湖北嘉魚西南),以程普為南郡太守。此後不久,魯肅又勸孫權將荊州(南郡)借給劉備,以便共拒曹操。

在魯肅的堅持下,孫權正式將荊州借給劉備,劉備將荊州治所遷到江陵。在此期間,孫權又南下取得了交州,孫權擴張至交州廣大地區。

這樣七個郡的荊州(南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曹操占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和南郡的北部(此後設立為襄陽郡)置荊州刺史統領。曹操擁有一個半郡

孫權占據的是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謂「借」荊州,實際上是將南郡的南部借給劉備,程普由南郡太守轉為江夏太守,但在名義上孫權則稱之為是「借荊州」。孫權擁有一個郡

就孫權來說,當然曉得劉備占據荊州,有養虎之患,但考慮到曹操在北,大敵當前,只好和劉備搞好聯盟關係,將荊州借給他,讓他分擔自己對抗曹操的壓力。

對孫權來說荊州肯定不能長久借給劉備。劉備和諸葛亮,也不願輕易還回來。但此時借荊州有利於孫、劉聯盟,而不利於曹操。當曹操得知孫權把半個南郡借給劉備這一消息時,非常不快,沉思半晌,連寫字的筆落在地上。

其實在周瑜去世後,孫權按照周瑜的建議,準備攻取益州成就霸業,希望劉備能與他合作。借道給他(此時半個南郡借給劉備了),劉備早就奪取益州並不同意孫權的意見,他怕孫權一旦奪取了益州,他的荊州就被孫權的揚州和益州包圍起來,孫權再想他索取荊州,劉備很有可能會被消滅。

當然不同意,便託詞加以拒絕,說:「要是進攻益州,補給線太長,如果一旦失敗就會損兵折將,現在三分天下曹操有其二,曹操意在統一天下,現在對東吳和荊州虎視眈眈,益州的劉璋是我們的盟友,我們怎麼可以自相殘殺呢。

孫權不聽,派孫瑜率水軍屯駐夏口,劉備不讓孫權軍隊通過進入益州,並派關羽屯江陵(江北),張飛屯秭歸(今湖北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在江南),劉備自己則屯駐孱陵(今湖北公安西南)。

在沿江一帶嚴加設防,阻止孫吳水軍西上,孫瑜見此情景,只得請示孫權,忍氣罷軍。劉備、諸葛亮通過占四郡「借」南郡,在實際上占據了荊州的大部,並阻止了孫權的西進,下一步就是伺機向益州發展勢力了。


進取益州,是劉備、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對於進取益州的必要性,軍師中郎將龐統向劉備進言說:「荊州現在已經殘破了當時荊州人口不過四五十萬,人才凋敝,東有孫權,北有曹操,很難向外發展。而益州國富民強,人口百萬,土地肥沃,財產豐富,如果作為自己的地盤,大業可成。」劉備表示接受。隨後劉備攻取了益州。

劉備取得益州後,基本上實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所制定的一個目標。

此時孫權也進攻合肥,結果十萬大軍被張遼三千人擊敗,孫權被人戲稱為孫十萬,孫權轉而向劉備索取荊州,結果劉備說等我奪去了涼州再還給你吧,於是孫權派呂蒙領兵襲奪了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得到消息,親自引兵五萬東下至公安,命令關羽領兵人益陽(屬長沙郡,今湖南益陽西)與呂蒙爭奪三郡。孫權也進駐陸口,命令魯肅領兵至益陽,與關羽對峙。雙方劍拔弩張,一場爭奪荊州的大戰,眼看就要爆發。魯肅不願意孫、劉兩家失和,便主動與關羽會談,爭取找到解決辦法,這時劉備聽說曹操派大將夏侯淵,張郃領兵進取漢中,恐怕益州有失,便向孫權請和。雙方商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應該說,這種解決辦法當時對雙方來說是公平合理的(實際上是劉備以長沙、桂陽兩郡換取南郡一郡)。但孫權並不以此為滿足,他想把荊州全部據為己有。

劉備、孫權平分荊州以後,劉備只占據荊州七郡中的兩個半郡,南郡北部的襄陽、樊城還控制在曹操手中,於是便出現了劉、曹間對荊州北部的爭奪。


219年七月,據守荊州的關羽乘機由江陵北上,以便奪取襄陽、樊城。這時的形勢對關羽出兵是有利的。

一是,218年曹操統治的南陽郡發生了叛亂,證明曹操對這個地方統治不穩定。

二是,劉備剛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又攻占上庸等地,聲勢正盛。

三是,前不久孫權在東方進攻合肥,關羽可與孫權遙相呼應。

曹操所置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芳,都投降了關羽;許都以南地區也紛紛響應,造成關羽「威震華夏」的聲勢。曹操曾經考慮將都城遷往黃河以北,以躲避關羽的兵鋒。

為解救襄、樊之圍,曹操親自從洛陽南下,駐軍於摩陂(今河南郟縣),並先後派兵十二營前去支援。曹操一面採取軍事部署,

一面則採取拆散孫、劉聯盟關係的外交手段,使孫權從背後襲擊關羽。關羽北攻襄陽、樊城,孫權雖然表面上支持,並答應給予幫助。但他對關羽的得勢,又很不安,想乘機奪取荊州。

對於孫權的這種態度,曹操方面的司馬懿和蔣濟都有所了解,他們向曹操建議說:「劉備、孫權表面上雖然關係好,但是各懷異心。關羽得志,孫權必定不願意。可以派人前去勸說孫權偷襲關羽後方,答應事成之後,把江南地方封給他。這樣,樊城之圍自然就會解除。」

曹操採納了這個建議,派使者見孫權。不久,孫權的使者來到洛陽,向曹操交了一封密信。孫權在信中稱讚曹操,表示自己願意稱藩,並提出偷襲關羽後方、為曹操效力的主張,請求曹操為他保守機密,以防關羽有備。

曹操看信後,詢問僚屬們應如何處置。許多人認為應當保密,但謀士董昭卻提出了表面答應保密,暗中將密信內容泄露出去的主張。他說:「關羽聽到這消息,可能撤兵保護後方,樊城之圍可以立時解除。關羽南返後,必與孫權交兵,兩敵相鬥,我們坐收漁人之利。如果為孫權保密,使他得志,這不是上策。此外,我被困於樊城的將士不知有獲救的希望,擔心糧食不足,產生恐懼,如果發生意外,局面就更難以收拾了。

況且關羽為人爭強好勝,自以為後方公安、江陵二城防守堅固,決不會輕易撤退。因此將內情泄露,可以鼓舞士氣,對我們是有利的。」董昭的建議被接受。曹操命徐晃將信用箭射入樊城和關羽營中。被困在樊城的將士得信後,果然鬥志大振,信心倍增,堅定了守城的決心。關羽得信後,便產生了猶豫。他一方面疑心是曹操搞的離間之計,不肯輕易相信,不願匆匆撤兵,使前功盡棄;另一方面也感到孫權並不十分可靠,擔心他真的撕毀聯盟,襲擊後方,帶來不利局面。他決定等待確實消息。不久,孫權襲擊後方的消息果然傳來了。這時,曹軍反攻猛烈,關羽感到一時難以拿下樊城,不得不撤兵南救。

當時,關羽在沿江一帶設有巡江的崗哨。為了不讓他們發覺,呂蒙將戰船全部假充商船,士兵隱藏在倉中,搖櫓的兵士,則穿上白色衣服,扮作商人模樣,晝夜兼行;關羽崗哨被迷惑,一個個都被收拾了。一直到兵臨城下,荊州守軍才發覺。

這時,留守江陵和公安的是南郡太守糜芳和將軍士仁。他們對關羽都心懷不滿。糜芳因南郡軍營失火,受過關羽的責罰。關羽北征襄樊後,糜芳、士仁負責糧草供應,有時供不上,關羽大怒說,回師後要嚴加懲治,他倆很害怕。呂蒙領兵先到公安,一方面指揮攻城,一方面派使者前往士仁處陳說利害,勸他投降。士仁未作抵抗便投降了。接著呂蒙又讓士仁勸說據守江陵的糜芳。糜芳也投降了。呂蒙進占江陵後,盡得關羽及其將領的家屬。呂蒙對他們加以優待和撫慰,並下令軍中不得侵擾百姓。有一次,一個和呂蒙同鄉的士兵,拿來一個民家的竹笠蓋在盔甲上,違犯了軍令。呂蒙並沒有因為是自己的同鄉而寬恕他,流著眼淚把他斬首。

這樣,軍中再也不敢隨便奪取民家財物了。呂蒙還對全城百姓表示關心,對有病的人送給醫藥,對饑寒的人賜給衣糧。官府的財物一律封存,等待孫權處理。呂蒙這些籠絡人心的做法,使城中的秩序很快恢復起來。

關羽在回救荊州途中,相繼得到公安、江陵失守的消息。他自知勢孤,派人去上庸要劉封、孟達發兵前來救援。劉封、孟達以上庸新定為慕由,拒絕支援。

關羽撤軍之後,曹仁手下的一些在宛決中將領主張乘勢追殺關羽。趙儼不同意,對曹仁說:「孫權借關羽進兵襄、樊的時機,偷襲關羽後方,他害怕我們乘關羽回救江陵時進攻他們,所以向我們表示和好,願意為我們效力。

現在關羽已經勢孤,應該保存他,讓他去同孫權相爭。如果深入追擊關羽,容易引起孫權改變態度,使得他們再度聯合,這對我們是不利的。」曹仁認為很有道理,下令停止追擊。曹操得知關羽撤兵的消息,也趕忙派人送來不許追擊的命令,道理和趙儼說的一樣。在撤退途中,關羽幾次派人到江陵探聽情況。呂蒙則厚待他們,讓他們在江陵自由走訪,並准許關羽軍的家屬同前方將士有書信往來。

這些人把情況帶回到關羽營中,使將士得知自己家中平安,生活受到照顧,便失去了鬥志,不少人還離營逃歸江陵。呂蒙的政治攻勢,取得了相當成功。關羽見勢孤力弱,只得帶著殘兵敗卒,向西退守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孫權一面派使者進城誘降,一面命潘璋截斷他的歸路。關羽突圍後,西至漳鄉(今湖北當陽西),被孫權軍隊活捉,219年十二月被殺死。就在這時,呂蒙還未來得及受封賞,突然發病死去,終年42歲。

孫權從劉備手中奪得荊州後,以陸遜為鎮西將軍,屯鮮敦煌兵夷陵(今湖北宜昌南),把他的勢力伸展到三峽以東的廣大地區。220年七月,西蜀統兵控制漢中以東三郡的孟達,率部成都投降魏王曹丕(時曹操死後不久,曹丕尚未稱帝)。

曹丕合房陵、上庸為新城郡,以孟都城達為新城太守。西蜀上庸太守郡治所羌 少數民族朱崖洲申耽、西城太守申儀也背叛劉封降魏。這樣房陵、上庸、西城三個郡,在劉備手中只有一年的時間。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兵發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擊敗,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便最後形成了,最終是曹操和孫權瓜分了荊州。


劉備最接近成功的時候就是關羽北伐,差一點就可以占領襄樊地區,進而攻取許都,劉備再出漢中攻取關中平原,大業可定,劉備一直處於兩線作戰,東邊的東吳和北邊的曹操,只剩下益州的蜀漢功業難成,諸葛亮五伐中原除了第一次出奇兵占領隴右,準備進去關中平原,結果街亭失守,此後的四次北伐皆因糧草補給困難而失敗。

東吳也進行了北伐不過重點在於合肥,每次都失敗,而荊州最富裕的江夏和南郡位於兩湖平原成為了對峙的地區。桂陽、武陵、長沙、零陵處於山區地區,經濟落後,為了防守還需要消耗江東量的人力物力。

當時漢朝的四大發達地區,曹魏占了三個,關東、關西和龍門、碣石北,特別是山西(關西)和山東(關東)兩個重要的區域,擁有陝甘的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以及華北大平原、山西高原、山東半島、豫西丘陵和南陽盆地。

而東吳此時只有江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平原此時成為了曹魏和東吳對持地),南方政權的最佳時機就是曹魏初年,北方地區歷經戰亂,曹魏的人口加起來了僅僅是一個州的人口,但是隨著社會穩定,農耕生產就會帶來源源不斷的人口、兵員、錢財,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所以在227年到234年進行了五次北伐,幾乎年年北伐,一定要趁著曹魏還未強大起來進行統一,結果失敗了,最終還是北方統一了南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