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甦壓斷肋骨,是外力太大還是骨頭太弱?能否避免?

力學nerd王小胖 發佈 2022-04-28T05:44:48.835706+00:00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看到過這樣一個奇葩新聞,藥店老闆搶救了暈倒了老人,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心肺復甦,老人斷了12根肋骨,住了18天醫院。

1、引言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看到過這樣一個奇葩新聞,藥店老闆搶救了暈倒了老人,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心肺復甦,老人斷了12根肋骨,住了18天醫院。事後,老人兒子將老闆告上法庭,索賠10W。法律當然是公正的,兩次都保護了救人的藥店老闆。從這個新聞故事中,就衍生出來這樣一個個力學問題:心肺復甦壓斷肋骨,到底是救護人員不專業外力太大,還是病人自身骨頭太弱?弄清楚這個問題,有助於幫助救護人員儘量避免壓斷肋骨。

2、心肺復甦

心肺復甦術是針對驟停的心臟和呼吸採取的救命技術,是為了恢復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環。早在2020年8月,心肺復甦就被納入了學校的教育之中。完整的心肺復甦分胸外按壓、開放氣道和人工呼吸三個步驟,導致肋骨骨折的就是胸外按壓階段。根據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訓練中心的描述的心肺復甦要點,胸外按壓需將一隻手掌緊貼患者胸部正中、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下半部),雙手十指相扣,掌根重疊,掌心翹起,雙上肢伸直,上半身前傾,以髖關節為軸,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壓,確保按壓深度5-6厘米,按壓頻率100-120次/分,保證每次按壓後胸廓完全恢復原狀。

3、肋骨的斷裂

這裡面,按壓深度5-6cm,和按壓頻率100-120次/分,就是導致肋骨可能斷裂的原因。深度5-6cm,就意味著必須有足夠大的按壓力。按壓的目的是刺激心臟,讓血液能夠重新循環起來。由於心臟在胸腔內,所以必須要有一定的按壓位移,才能有效刺激心臟。那這5-6cm,是救護人員手掌的絕對位移,裡面肋骨的位移要小一點,大概是4-5cm。我們看下肋骨的形狀,往下按的時候,側面就是它的薄弱環節。這個位置彎矩最大,從而導致肋骨的應力較大,一旦超過了肋骨的極限應力,就斷開了。

此外,肋骨是有一定韌性的。所以,剛剛描述的「超過了肋骨的極限應力,就斷開了」的說法並不嚴謹。骨頭的斷裂是個複雜的過程,極限應力其實是起裂的初始階段,後續要斷開,必須有持續的能量輸入。這裡面涉及到更加專業的斷裂力學知識,不展開講了。有韌性的骨頭,在變形較大的時候,雖然整體上並沒有斷開,但是骨頭內部已經出現了不可避免的損傷。所以,第一次按壓可能沒斷,但是一分鐘100-120次,內部的損傷不斷地擴大,最終就完全斷開。這一點跟金屬的疲勞斷裂很類似。

肋骨的斷裂,除了剛剛說的按壓位移和頻次,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個體骨骼的差異性。年輕力壯的成年人骨骼質量好,不僅強度更高,它的韌性也更好。這樣的話,同樣的條件下,就不太容易被壓斷了。而老年人的骨骼強度本身就已經開始退化了,韌性也差,非常容易被壓斷。

4、正常的心肺復甦到底會不會造成肋骨斷裂呢?

學術上,藉助於力學和醫學的交叉融合,是可以通過有限元的方法準確計算的。知道了肋骨的強度極限,就可以判斷出按壓5-6cm,肋骨的最大應力會不會到達它的強度極限。如果兩者很接近,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說明,這個肋骨骨折是沒法避免的附帶傷害。我也查了幾個文獻,有研究老人胸部碰撞的,有研究外力造成肝、脾損傷,肋骨骨折的。他們都藉助了人體的完整模型,雖然分析的難度不大,但是計算量特別大,我這就不算了。

實際上,肋骨斷裂是心肺復甦過程中一個正常的附帶傷害。正因為如此,法律才沒有追求那位藥店老闆的責任。有文獻顯示,男性和女性患者胸外心臟按壓後胸部骨折的發生率分別為86%和91%。其中,胸骨骨折的發生率分別為59%和79%,肋骨骨折的發生率分別為77%和85%,胸骨肋骨分離的發生率分別為33%和12%。心肺復甦所致胸部骨折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想讓救護人員避免骨折,難度很高,這跟患者體質密切相關。

5、總結

心肺復甦過程中發生骨折,是正常的附帶傷害,專業的救護人員也無法避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