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一「骷髏廟」,底下埋葬40萬顆人頭,70歲老人一生守護在此

蕭關歷史 發佈 2022-04-28T11:33:15.788227+00:00

山西一古廟下葬有40萬顆人頭,因為過於陰森,很少有人敢來參觀,卻有一位70歲老人,獨自守護了一輩子。

山西「骷髏廟」

山西一古廟下葬有40萬顆人頭,因為過於陰森,很少有人敢來參觀,卻有一位70歲老人,獨自守護了一輩子。

那麼,古廟修建於何時?是出於什麼原因修建的?

這座廟下的40萬顆人頭又是從何而來呢?


廟下40萬人頭

去過山西省晉城高平市的朋友,或許曾經從當地人口中聽說過一座古廟,「骷髏廟」。

這座古廟位於高平市西5里的谷口村,該村還有個別名,叫做「哭頭村」。骷髏廟就建在村北的頭顱山上,平時人跡罕至,就算是白天,也很少有人會到廟裡參觀遊覽。

無論是骷髏廟還是哭頭村,這些名字都帶著幾分詭異的氣息。據說,在這座古廟之下,埋葬著40萬顆人頭。

如果有外地遊客因為好奇,走進這座古廟,首先就會被廟裡陰森恐怖的氣氛嚇一跳。這時,在這座古廟守護了一輩子的老人,就會走出來接待。

這位老人年輕時便獨守這座古廟,如今已經70多歲了,熱衷於向每一位到訪的客人,講述這座古廟的歷史。

老人說,相傳這座骷髏廟修建於唐玄宗開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23年,距今已經有1200年的歷史了,然而古廟下埋葬的40萬顆人頭卻有著更加久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

據說,當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公元723年巡幸澤、潞兩地,曾在高平市一帶短暫停留休息。當時的這裡一片寧靜祥和,百姓安家樂業,唐玄宗看後很高興,就在一處名為殺谷的地方暫作休息。

誰知,到了晚上夜深後,準備休息的唐玄宗卻突然聽到外面不知何處傳來了哭泣的聲音,仿佛是厲鬼在哀嚎慘叫。而到了白天,從山野間走過時,唐玄宗發現外面的荒草間遍布無人收殮的白骨,令人觸目驚心。

唐玄宗叫人來詢問此事緣由,得知這裡曾是戰國時期一場大戰的發生地,那些無人收殮的白骨都是戰國時期的將士遺骨。因為傳出了「鬧鬼」的傳聞,當地百姓都很少來到這附近,這些白骨就在這裡晾了幾百年。

聽完之後,唐玄宗感慨萬千,命令當地官員派人將這些白骨清理安葬,並在上面修建一座廟宇,用來祭祀那場大戰之中陣亡的冤魂們。

他還將白骨所在的殺谷改名為省冤谷,村南邊的小山改名為頭顱山。之後,在當地官員的督促下,廟宇修建起來,還從那些白骨中挑出最大最完整的一具,為他立像封為「骷髏王」,所以建好的寺廟也有了「骷髏王廟」的別名。

這座廟最特殊的地方,不只是它下面埋葬著40萬顆人頭,它還是我國唯一一座用來祭祀古代戰爭的廟宇。

之後的宋元明清歷朝也都曾專門派人前來修繕古廟,到了2021年,高平市政府也曾專門撥款維修這座古廟。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感到疑惑了,究竟是怎樣的一場戰爭,會發生在高平,還導致了40多萬將士的死亡呢?


長平之戰

雖然唐玄宗巡幸此地時,讓人在這裡修建了專門的廟宇,將所有的白骨埋葬在廟宇之下,用以祭奠亡魂,當地百姓依然會在夜晚聽到厲鬼的哀號聲。

有時他們到田地間勞作,或者修改房屋時,還經常能從泥土間挖出人骨遺骸。至今為止,仍有未知的白骨藏于田地間,沒有被人發現。

當地的百姓早就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但是他們難免也會好奇,究竟是怎樣的一場戰爭,竟然會造成如此大的傷亡,直到千百年後,當地人還能挖出白骨?

其實熟知戰國歷史的朋友,在聽到高平市這個名字時,心中便已經找到答案了。高平市一帶在戰國時期被稱為長平,秦昭襄王四十七年,這裡曾經發生了一場非常著名的戰役,參戰雙方是秦國和趙國,這一戰就被稱為「長平之戰」。

此戰是戰國時期,也是整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堪稱是戰國時代的巔峰之戰,光是死亡人數就超過了200萬人,前後經過5個月的時間。

其中,秦國的領兵將領就是大名鼎鼎的「戰神」白起,趙軍的主將則是趙括。趙括這個人同樣很出名,「紙上談兵」的故事就出自於他。

不過,最開始的時候,趙軍的領軍將領還不是趙括,而是廉頗。廉頗比趙括更擅長打仗,而且經驗也更為豐富。

由於此前趙軍與秦軍已經進行過很多交鋒了,但是一直都是趙軍處於下風。廉頗權衡利弊,叫人在陣地上修建了很多堡壘,做好了長期防守的準備,以保守的戰略應對秦軍的進攻。

他的堅守的確很有成效,趙軍的傷亡很小,而秦軍的攻勢屢屢受挫,久攻不下,後來糧草供給也出現了問題,士兵們十分不安。

為了擺脫這樣的困境,白起便使用反間計,叫人四處散播謠言,說廉頗不行,秦軍根本不怕他,他還不如趙括。

正好,趙國的兩座壁壘剛剛被秦軍攻破,廉頗只能帶人撤退。按理說,這樣的戰果對趙國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趙王卻對廉頗起了疑心,把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撤下,換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

戰局也在此刻開始了徹底地扭轉。

後來趙括來到了前線,將趙軍原本的守勢轉變為進攻,卻又被緩過神的秦軍圍困了長達46天。走投無路之下,趙括決定多次分兵突圍,希望能夠以此殺出一條血路。

可惜,他所做的這些嘗試全都失敗了,次次被秦軍擊退。最後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趙括率兵殊死一搏,赤膊上陣,強行進行突圍。就是在這次突圍中,趙括被秦軍亂箭射死。

失去了主將的趙軍亂作一團,已經沒有了反抗的能力,於是剩下的40多萬趙軍為了保命,只能選擇投降。

自古以來,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有著「繳槍不殺」的傳統,趙軍士兵既然已經投降,那秦軍便將其收編就是了,為什麼非要將他們全部殺死呢?

原因很簡單,跟秦國實行的「軍功爵制」有關。


「一將功成萬骨枯」

當時因為主將趙括已死,趙軍40多萬人為了保命,只能選擇投降。既然他們投降了,按照習慣,秦軍將他們收編就行了,可惜秦軍的主將白起並不準備這麼做。

白起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他擔心這些趙國士兵在休養生息後,將來還會進行反抗,到時候又免不了一場惡戰,秦軍可能還會出現傷亡。而且秦軍當時後勤也有些跟不上了,哪有多餘的物資交給這些趙軍俘虜。

而另一個原因則跟秦國當時實行的「軍功爵制」有關。

根據這一制度,秦軍士兵只要殺敵越多,能獲得的封賞也就越多。這一仗打了這麼久,秦軍士兵早就疲憊不堪,滿心想著封賞的問題,他們自然都很支持白起的決定。

於是,在長平的這個小山村里,上演了慘絕人寰的一幕,40萬趙國將士被無情地屠殺,漫山遍野都是他們無人收殮的遺骨,鮮血染紅了土地。

在高平當地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說是「丹河」這個名字其實是後來起的,這條河就是因為河水被那些慘死的趙軍將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這個名字延續至今,還留下了「丹河流不盡,此恨終綿綿」的詩句。

當地百姓因為痛恨白起的所作所為,後來還專門在廟宇旁邊建起了一個「燒豆腐坊」,將水煮豆腐稱為「白起肉」,以此來宣洩恨意。在歷史發展中,這道菜竟漸漸成為了山西高平的名菜。

1995年4月份,高平市永祿鄉的一位老農像往日一樣到田間勞作,結果一鋤頭下去,竟然挖出了不少白骨,把老農嚇得夠嗆。

山西文管所的考古專家們聞訊趕來,對這裡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白骨和戰國兵器。那些白骨上還帶著明顯的箭痕、砸痕、刃痕和骨折等創傷,而且都是非自然死亡的男性,以中青年為主。

大家這才意識到,即便唐玄宗在這裡修建了廟宇祭奠,依舊沒能將所有的將士遺骨找全。

在骷髏廟中,還供奉著兩尊彩色塑像,分別是趙括和他的妻子,據說是明朝時期,被當時的人更換的,因此這座骷髏廟還有了一個「趙王廟」的名字。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以前聽來總覺得說得誇張,但是結合山西骷髏廟的故事來看,這句話將戰爭的殘酷描述得淋漓盡致。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戰爭總是讓人發自內心地痛恨,唯有和平才是從古至今所有人的心之所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