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早知道這個真相,我就不會被娃惹火這麼多次了

果殼童學館 發佈 2022-05-10T19:14:12.729348+00:00

參考文獻|Van Den Bos, W., Rodriguez, C. A., Schweitzer, J. B., & McClure, S. M. . Adolescent impatience decreases with increased frontostriatal connec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 E3765-E3774.

眾所周知,人類幼崽有一大設定技能:說風就是雨。

如果人類幼崽看上一個東西,那必須馬上就要拿到手裡; 如果他們對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有那麼一絲絲感興趣,那肯定是一分鐘都等不了。

立刻!馬上!現在!就要!我真的不知道被沒耐心的人類幼崽氣上頭不知道多少次了... ...咱就是說,人類幼崽為啥這麼沒耐心?特心急啊?

重視當下,及時享樂

這是人類幼崽的生存法則

人類幼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則,那就是:自我中心主義。

「自我中心主義」是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概念。在0~2歲和2~7歲的兩個階段中, 孩子都會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

2歲前,小嬰兒對外界的認知停留在自己身體和動作的感知,是無意識的自我中心;2~7歲幼兒的自我中心主義表現為:只從自己的經驗和角度去認識事物,不大會理解他人的想法,也不大理會旁人的意見。

在倫理學方面,「自我中心」的表現其實還與倫理學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很接近。

所以,人類幼崽·哲學大師·小屁孩最初闖蕩世界的信條就是:重視當下,及時享樂,我開心就好。

你們大人覺得我沒耐心,特心急。那是你們已經忘了,在最初的那幾年裡,生活是多麼的簡單快樂。

孩子的思維方式:

當下的激動>邏輯思維

如果把孩子的思維方式比作一輛小汽車的話,你會發現:他們經常踩油門!很少踩剎車!

踩油門代表著孩子激動的情緒;而剎車代表著孩子的邏輯思維。

就像前文中所說的,孩子們更注重當下的感受,所以他們的小腦瓜會把當下的激動放在前面,理性的思考、邏輯的思維統統都排在後面。

說到這,如果你還是不太理解,那就想想下面這些經常發生的場景吧:

正在玩球的小孩子,手裡的球不小心滾到馬路上。他們會不顧川流不息的危險,立刻跑到路上去撿球;

就算你告訴孩子,如果今天不買手上的玩具,等到下個月放暑假的時候,可以買兩個。他們還是會抱著玩具不放手,今天一定要把它買下來……

孩子們的思維方式,確實是偏向於不等待的

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邀請50名8歲到25歲的被試者參與,他們需要在很多組不同的情況中做出一個選擇:

比如:一種是他們馬上或者等待更短的時間就可以得到的:你可以選擇現在就獲得10美元,你可以選擇7天後獲得15美元。一種是他們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才可以得到的:你可以等待28天然後會獲得27美元/你可以選擇23天後獲得21美元。

雖然等待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但是實驗結果發現,年紀輕的參與者對比年紀稍大的參與者,他們更多的會選擇馬上得到或者等待更短的時間得到,而不願意花時間去等待拿到更多的錢。

這個實驗中最小的孩子是8歲,那就更別提年齡更小的小朋友了。

這背後的原因和兒童大腦發育息息相關。

孩子的大腦生來沒有耐心

人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與注意力和大腦額葉相關。但是大腦額葉在幼兒時期都是處於發育不成熟階段,到青春期才進入爆發式發展階段,直到成年人才慢慢成熟。

所以對於小朋友們來說,一來,他們很難控制住自己的行為衝動和情緒衝動;二來,孩子們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所以也很難引導和轉移他們關注的內容,就會很執著於眼前的事物。

並且,在我們的大腦中,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區域與人們對於獎勵的獲得與決定相關聯:

大腦紋狀體——對各種獎勵信息進行編碼的區域:

這個區域就像人們「肚子裡的小蛔蟲」,會跟蹤記錄你的喜好,對於某些特定事物的喜好程度。紋狀體非常了解你,會知道你喜歡打桌球的程度,會知道你喜歡追劇的程度,會知道你喜歡吃中餐的程度……這些都會作為獎勵信息編碼進我們的大腦中。

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lPFC)——跟蹤你的長期目標的區域:

這個區域就像是一台「未來模擬器」,也像是你身邊的家長和老師,一直在告訴你「你現在這麼做,對未來的好處是……」。dlPFC會不斷的查看你是否有跟進自己的長期的目標,比如那些在實驗中選擇等待去獲得更多收益的人們,並且會一直強化堅持下去的好處。

這兩個區域之間連接著像電話線一般的神經通路,所以他們可以互相協商和溝通——經常「聊天」,互通信息。這兩個區域的談話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在權衡利弊的過程

比如:

紋狀體:錢!我喜歡錢!

dlPFC:別著急,你等一等會拿到更多的錢。

紋狀體:可是我馬上就能拿到10塊錢!

dlPFC:聽我說,你再等幾天,可以拿到27塊,比10塊多很多!

紋狀體:行吧。

但是顯而易見,孩子們的dlPFC區域好像並不能說服紋狀體。

於是,對於孩子們的大腦,科學家們想看一看當孩子們和大人正在做出決策時,大腦的紋狀體和dlPFC區域會有什麼樣的區別。

還是剛剛那50名8歲到25歲的實驗參與者,在他們進行當下或者等待的選擇同時,進行磁共振腦成像(MRI)的掃描,來觀察這50名被試大腦中的變化。

科學家們假設,如果紋狀體和dlPFC兩個大腦區域的活動非常相似,同時增加和減少時,那麼這兩個區域之間有很多交流。

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紋狀體和dlPFC之間的連接會越來越強——它們之間的交流會增加。

所以,成年人紋狀體和dlPFC的溝通狀態就是,各自的信息坐著最快的小轎車在四車道高速公路奔流不息,把自己喜歡的和未來能得到的分析來分析去,最後做出決定。

但是小朋友呢,他們的紋狀體和dlPFC的溝通狀態就是,在崎嶇的單車道山路上,各自的馬車慢慢悠悠地載著信息向對方駛去,消息還在路上,選擇已經做完了。

所以說,小朋友根本看不到未來能獲得什麼,只能看到當下自己能擁有什麼,沒有等待這個選項。

那在大人眼裡,不就是特心急、沒耐心嗎?

家長應該怎麼做?

其實心急、沒耐心和小朋友的年齡關係很大很多時候,時間可以解決一切。

但如果真的想做點什麼?可以試試這三部曲:

第一步:心裡默念三遍,我不著急!

有的時候,家長沒那麼著急了,這個事情就更容易心平氣和地解決了。

如果孩子堅持不等待/非得要/撒潑打滾,可以直接告訴孩子,理解他的情緒,但是也告知這樣的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第二步:化身dlPFC 「未來模擬器」

雖然孩子大腦自己無法產生信息,但是我們可以跟孩子溝通,告訴他耐心等待會有的好。雖然說可能效果不會那麼的顯著,但是這就相當於我們在場外援助,幫助孩子的大腦進行溝通和協商,是有益處的。

第三步:慢慢教孩子學著等待

剛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都會或多或少不懂得等待,洗手不會排隊,回答問題忽略正在發言的小朋友……因為在許多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點和關照點。

所以,在家裡,我們有時候也可以讓孩子等一等,不需要娃想要幹什麼,全家人都讓路,按照秩序來。

講到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詞「延遲滿足」。很多家長都曾表示,一定要鍛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但到底要如何做?童學館之前寫過文章:被曲解的「延遲滿足」耽誤了多少孩子?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寫得很詳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其實,我們真的不必急,再過幾年,就會發現,小朋友長大了,沒那麼心急了。想讓孩子變得有耐心,我們自己得先耐心等孩子成長,不是嗎?

編輯丨羚羊,人類幼崽觀察家。

參考文獻丨Van Den Bos, W., Rodriguez, C. A., Schweitzer, J. B., & McClure, S. M. (2015). Adolescent impatience decreases with increased frontostriatal connec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29), E3765-E3774.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台回復「投稿」,查看詳情

投稿郵箱:Kids@guokr.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