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紙幣實物丨呼和浩特白塔發現的中統元寶交鈔解讀

草原神山 發佈 2022-05-11T03:18:22.101116+00:00

《宋史▪食貨志》記載,「鈔始於唐之『飛錢』」。元代以前,儘管已經出現了紙幣,但銅錢仍是社會主要流通貨幣,但元代卻長期不用銅錢,取而代之的是「寶鈔」的大量發行和流通。

我國是最早發明和使用紙幣(鈔票)的國家。《宋史▪食貨志》記載,「鈔(紙幣)始於唐之『飛錢』」。到了宋代,出現了正式的紙幣「交子」和「會子」,同時期的金代,也出現了「交鈔」。

國外最早發行紙幣的是瑞典1656年成立的斯德哥爾摩銀行,1661年開始發行紙幣。我國比他們早了600多年。

一、

元代以前,儘管已經出現了紙幣,但銅錢仍是社會主要流通貨幣,但元代卻長期不用銅錢,取而代之的是「寶鈔」的大量發行和流通。

1982年,呼和浩特市準備修繕破損的萬部華嚴經塔(白塔),文物工作者自上而下逐層清掃塔內部時,在塔內壁積土中無意發現了一張「壹拾文」中統元寶交鈔。這張中統元寶交鈔(呼和浩特博物館收藏)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鈔票實物。中統元寶交鈔存世量不足10張。

中統元寶交鈔開始發行於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10月。

這張中統元寶交鈔長164毫米,寬93毫米,使用桑麻皮等原材料製作的鈔造專用紙,顏色發灰,質地較薄,具有柔韌性。上方橫印「中統元寶交鈔」字樣,就好比我們現在使用的人民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

下方纏枝花紋邊框內分為上下兩欄:第一欄上方正中為面值「壹拾文」,下面還印有10枚銅錢圖案,即使不識字的人也能理解鈔票的面值,看來當時的設計是很人性化的。

右側印有「中統元寶」,下部橫列「字料」二字,上面加蓋「動」字印,序號390;右側印有「諸路通行」四字,下部為「字型大小」,手寫草書千字文編碼「光」字,序號51,都是九疊篆文。「字料」、「字號」和數字是當時中統元寶交鈔的編碼,這張鈔票的編號就是「動」字料390「光」字號51。

第二欄共十一行,印有:「行中書省奏准印造中統元寶交鈔,宣課差發並行受,不限年月,諸路通行」以及「偽造者斬,賞銀五錠,仍給犯人家產」等字樣並蓋兩方紅印。

從以上信息來看,中統元寶交鈔基本具有了現代鈔票的所有元素,包括鈔票名稱(中統元寶交鈔)、發行機構(行中書省)、面值(壹拾文)、流通時間和範圍(不限年月,諸路通行)。

為了防止偽造,中統元寶交鈔採用了多種技術措施,包括特殊的紙張、九疊篆文、一鈔一碼,還有騎縫印、動字印、手寫草書千字文編碼(「光」)等,仿製難度是非常高的。另外鈔票還明確了仿製的人要被砍頭,舉報的除了獎賞5個大元寶外,還要把仿製者的家產給舉報人。

綜合《元史▪食貨志》和元代學者王惲著《秋澗集》卷八十《中堂事記》記載和實物出土情況,元代寶鈔共有3個種類10種面值,分別是壹拾文、貳拾文、叄拾文;壹佰文、貳佰文、叄佰文、伍佰文;壹貫文、貳貫文。最小面值壹拾文相當於10個元代法定「制錢」(銅錢),最大面值貳貫文相當於2千個制錢。

二、

元代紙幣的發行和普遍流通,具有以下幾點重要意義:

說明了商品經濟的長足發展,自給自足、自種自吃、以物易物的社會,貨幣基本沒有作用。

紙幣的產生,說明了朝廷(政府)的信用,紙幣的本質是紙,其承載的金錢價值是以朝廷的信用做保證的,如果朝廷沒有了信用,他發行的紙幣就會無限接近於紙的本身價值,就得不到人們的認可,不會在社會流通;為了保障紙幣的信用,元代前期,紙幣的發行遵循「銀本位制」,各省設有「鈔庫」,發行多少紙幣,鈔庫內必須有相應的金銀儲備。《新元史▪鄭介夫傳》記載,「國初,以中統鈔五十兩為一錠者,蓋則乎銀錠也,以銀為母,以中統為子。」鈔本不可虧欠或挪用。

在古代證券市場沒有產生前,紙幣是一種「鈔能力」,適當的貨幣超發,可以從民間籌集資金,加強朝廷的財政收入。《馬可·波羅遊記》記載,當13世紀馬可·波羅到達元大都時,見到這小小的紙片,竟能代替貨幣,並把它稱讚為「大汗的點金術」。當時的馬可波羅,並不次於我們很多人今天對美國靠「濫發美元」就能攫取全世界財富一樣,充滿了驚奇和疑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