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蓬勃向上的力量——訪譯林出版社總編輯袁楠

人民週刊 發佈 2022-05-11T11:06:30.975893+00:00

從事出版工作20餘年,7次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第二層次」「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五個一批人才」等,主持10餘項國家五年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和「走出去」國家重點項目。

出版人簡介

袁楠,譯林出版社總編輯,編審,文學博士。從事出版工作20餘年,7次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第二層次」「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五個一批人才」等,主持10餘項國家五年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和「走出去」國家重點項目。兼任江蘇省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省翻譯協會副理事長,核心期刊《當代外國文學》主編,《外國文學動態研究》常務副主編。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的誕生,離不開出版人的全心投入。

袁楠,國家一級出版社譯林出版社總編輯。從小與書為伴的她,研究生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譯林出版社編輯。時光荏苒,23年後的今天,作為一名資深出版人,談起與閱讀有關的話題,她滔滔不絕。

從小徜徉於書的海洋

「我媽媽挺喜歡看書,她現在70多歲了,還看每期《小說月報》。有時候,她還會叫我幫她買一些書來看。」在袁楠的記憶中,小時候家裡就有很多書。

徜徉於書的海洋,剛認字的時候,小小的袁楠就已經對書充滿了感情。與書相伴成長,書香的滋養使她內心變得豐盈。

袁楠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小時候課外書並不多,家裡的藏書讓她「如獲至寶」。真正為她打開閱讀興趣大門的,是一本歷史故事合集,其中的故事有耳熟能詳的,也有比較冷門的。從此,她愛上閱讀,閱讀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直到現在,每天臨睡前,她還習慣於抽時間看看書,「否則就好像缺了點什麼」。

小時候,家裡的一些書是有歷史痕跡的,滿足不了她廣泛的閱讀需求。所以,只要聽說有新書出來,她總惦記著去買。直到現在,她還記得小時候人們排隊買《高山下的花環》的情景。

《小靈通漫遊記》是她小時候最喜歡的圖書之一。「我記得小時候看過很多科幻作品,驚訝於裡面的很多事情現在都變成了現實。比如說,按一下按鈕就仿佛吃到了某個東西。那是關於人工智慧的預言。當然,有些也可能在未來變成現實。」

讓她最愛不釋手、反覆翻閱的一本書,是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我們家的《紅樓夢》是豎版,就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老版《紅樓夢》。」袁楠說,「那時候其實並不習慣看豎版的書,但《紅樓夢》雖然是豎版,看著卻挺『順眼』。」

提起看《紅樓夢》的時光,袁楠用了四個字形容,「絕對享受」。從小學高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二,每個暑假,她都會翻出來看一遍。「當時,就覺得躺在涼蓆上看《紅樓夢》特別愜意。」

書中,怡紅院和大觀園的姐妹們吟詩作賦,午休,用香,吃食,假日悠長。書外,跨越歷史時空,袁楠也享受著一種別樣的「假日悠長」。

與譯林社的不解之緣

1999年,從南京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畢業,袁楠進入譯林出版社工作。

當時,譯林出版社並不是袁楠的唯一選項,有媒體單位也向她拋出了橄欖枝。「出版社可能更安靜一些」「喜歡這種有書的氛圍」「對外國文學比較感興趣」……最終的選擇毫無懸念。

其實除了這些理由,還有一條更重要的,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初二暑假的一天,袁楠一邊看《譯林》雜誌一邊喝茶,突發奇想:要是以後的工作,能夠做一個《譯林》雜誌的編輯就好了。編編稿子、喝喝茶,這就是當時的她所憧憬的理想生活。當然,那時候的她並不知道,日後真的有一天,她會來到譯林社。

譯林出版社起源於1979年創刊的《譯林》雜誌,1988年正式成立。目前,《譯林》雜誌是譯林出版社的一個部門。

小時候,袁楠家裡有很多文學雜誌,《譯林》《當代》《十月》《收穫》,她是忠實讀者。

「很早就看《譯林》。當時,西德尼·希爾頓、約翰·格里森姆等美國暢銷書作家的長篇,都在《譯林》雜誌上刊登過。」袁楠說。

20多年來,袁楠一直深耕譯林出版社這片熱土,編輯出版了大量精品圖書。令她印象最深的,是格非的《望春風》。

格非,清華大學文學院教授,茅盾文學獎得主。「我特別喜歡他的小說,兼有學者和作家的氣質。」袁楠說,「不止於文本帶來的審美感受,他對社會、對人生深入獨到的思考,使我在編書的過程中,特別有收穫,特別受啟發。」

就這本書與格非進行交流時,袁楠感覺很愉快。也正是這本書,讓她體會到了編輯出書那種有「心流」的感覺。在袁楠看來,編輯和作者之間能夠達到這種默契而深入的交流,彌足珍貴。對責編來說,這種出書過程,無疑給以後的職業生涯注入了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讓你覺得能量充沛,讓你覺得這個職業很值得!」

《望春風》,這本誠意之作,被評為當年的年度「中國好書」。同時,幾乎入選了當年所有主流媒體的年度好書。

什麼樣的書才算好書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什麼樣的書才算好書,向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譯林出版社總編輯,袁楠站在出版人的角度,表明了她的觀點。

首先,「內容品質要過硬」。優質作者並不是所有作品都是優秀的,但好書一定是內容品質過硬,經得起推敲的。其次,「呈現形式也要美」。內容品質好的書如果裝幀不夠到位,或者不符合這本書的格調,無法體現圖書的真正氣質和特點,也稱不上好書。

在她看來,好書要麼在一個人的精神成長過程中留下痕跡,比如對人的心路歷程產生特殊影響;要麼對人生實踐,就某一個時間段的實務性操作具備推動作用。總之,要能帶給人正面的力量,讓人可以回味。這樣的書,才算好書。

「社會效益考核,這兩年都是滿分。」袁楠自豪地告訴記者,由於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推出精品好書,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儘管疫情之下大環境並不好,但譯林出版社仍實現了網店和實體店營收的雙增長。2021年,譯林出版社淨髮貨碼洋首次突破5億元。

應記者之邀,在好書薦讀環節,袁楠分享了譯林出版社的一本新書——著名作家魯敏積澱已久的長篇《金色河流》。在推薦理由中,她這樣寫道:

人世間的溫暖、生命的長久價值是文學的母題,「金色河流」從深圳起源,在江浙創業者身上煥發勃勃生機,再以大善若水流淌到西部天水,直至書里「所有的大街,所有的人們」。當代文學對於精神審美之書寫一直很豐富,但就改革開放以來物質進步的繁榮壯美,其描摹還是一塊待填補的空白。在此意義上,《金色河流》為中國當下文學現場提供了全新的人物形象,穆有衡這樣一位改革開放初期極具代表意味又頗富個性的企業家形象,因時代更具人性考驗而比以往更為複雜。

《金色河流》也開啟了嶄新的文學議題:今天,怎樣以文學和文學家的方式,深度理解並藝術呈現改革開放40餘年來的社會實踐,以及其中時代精神與文化的光芒?特別是後者,文學的力量在凹凸有致的故事和豐滿生動的人物塑造中得以凸顯。

理解《金色河流》,某種意義上即在洞察澎湃的時代進程,或許更重要的是,更深刻地理解財富從哪兒來,更往哪兒去;最終要追問:人在所到的這一世,要創造什麼,又留下什麼?一代代人在物質和非物質上的接力,於流金歲月的溫暖光影中滋潤人世萬物,映射時代本真。

本刊記者 錢敏《人民周刊》2022年第8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