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德國柏林圍牆

世界遺產之旅 發佈 2022-05-14T07:47:06.484169+00:00

建城人是布蘭登堡邊疆伯爵阿伯特,因伯爵的綽號叫「熊」,後人就一直以一隻站立的黑熊作為柏林城的城徽。城市面積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園、森林、湖泊和河流約占城市總面積的1/4,整個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環抱之中,宛若一個綠色大島。

柏林(Berlin)是著名的德國古都,始建於1237年。建城人是布蘭登堡邊疆伯爵阿伯特,因伯爵的綽號叫「熊」,後人就一直以一隻站立的黑熊作為柏林城的城徽。城市面積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園、森林、湖泊和河流約占城市總面積的1/4,整個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環抱之中,宛若一個綠色大島。柏林是歐洲的旅遊勝地。這裡有很多古典建築和現代建築群。古典與現代建築藝術互相映襯,相得益彰,體現了德意志建築藝術的特色。柏林也是德國文化最大的對外窗口。

公元1701年,腓特烈一世從布蘭登堡選帝侯加冕為普魯士國王,自此柏林就是普魯士王國的首都。公元1871年,俾斯麥以鐵血手腕推動德國的實質性統一,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首都也是柏林。柏林也曾是德國納粹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大本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柏林由蘇聯和美國、英國和法國實施分區占領,此後隨著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成立,柏林便分為東、西兩個城市。1949年,蘇聯占領區包含東柏林在內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定在東柏林, 而美英法也將占領區(含西柏林)合併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設在波恩。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夠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加升,東德人不斷跨越東西柏林邊界湧入西柏林。1952年,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逃入西柏林。196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修建了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並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將東西兩區隔離,從此切斷了東西柏林間的自由往來。

柏林圍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後期加固成瞭望塔和混凝土牆。作為東、西方政治對抗的有力象徵。柏林圍牆自建成到它倒塌,歷經了28年之久。這期間,無數東德人冒著生命危險,試圖越過這道冰冷的牆體。究竟有多少人在翻越柏林圍牆時丟掉了性命,東德政府並未公布。但民間組織有一份數據表明:共有5043人成功逃離東柏林,3221人被捕,239人在穿越柏林圍牆的過程中喪生。

最開始人們只是在高達3米多的柏林圍牆上寫下他們的名字或留下政治標語,到了1984年,歐洲街頭藝術先驅特里·諾爾(Thierry Noir)首次在柏林圍牆上留下了他的塗鴉創作,當時無非是為這堵灰白的牆,增添一些生活的色彩。然而,有些畫作後來被其他畫家的畫作覆蓋了。由於牆上的作品不受保護,所以每個人都想在柏林圍牆上展示自己的藝術靈感,其中一些作品不乏喻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自由與和平的嚮往。

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是德國柏林磨坊街(Mühlenstrasse)柏林圍牆上的藝術作品展示區,該段柏林圍牆位於柏林腓特烈斯海因-克羅伊茨貝格區,沿施普雷河一側修築,全長1.3公里。該地成為了流行的自由象徵和紀念地,這裡的每一幅畫無可非議地都成了世界上最受關注的塗鴉。

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最終和平統一,東、西柏林也再次合併為一個城市。次年6月德國聯邦議院決定,柏林為德國統一後的首都和政府所在地。柏林圍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柏林圍牆已於1990年拆除。柏林圍牆的倒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柏林和東德、西德統一的標誌。


柏林圍牆原址僅有少部分保留了下來,其餘幾乎被拆除殆盡,現存有大量塗鴉的通常被人們稱為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柏林圍牆一夜之間被拆除了,柏林圍牆的塗鴉藝術沒有了,世界上也永遠失去了一筆文化遺產。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