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說管仲「器量太小?」

那個人就是小豬的爸爸 發佈 2022-05-15T01:25:07.719957+00:00

《論語. 八佾篇》中,孔子開口就說「管仲的器量太小啦!」 我們知道,管仲可是春秋時期,大名鼎鼎的齊國重臣。但夫子似乎一點都不給他面子,一上來就說管仲器量太小,不懂禮數,讓旁人聽得都有點尷尬。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 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論語. 八佾篇》中,孔子開口就說「管仲的器量太小啦!


我們知道,管仲可是春秋時期,大名鼎鼎的齊國重臣。但夫子似乎一點都不給他面子,一上來就說管仲器量太小,不懂禮數,讓旁人聽得都有點尷尬。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 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 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我抄書抄到這章時,看到很多網友評論說,是因為管仲和夫子的政治主張不一樣,所以夫子不認可管仲,甚至有人說其實是夫子自己器量太小,不能容忍異己之人和異己只見。


那孔子是否真的對管仲存在偏見呢?我覺得還是要結合整篇《論語》和當時的歷史背景,這樣才能較為全面地了解孔子在《八佾篇》中為什麼對管仲會有這樣的評價。


首先,讀過論語的人就知道,孔子是很少表揚一個人的,但是對於管仲,孔子卻是毫不吝嗇。在《論語. 憲問篇》中,夫子更是從不同角度反覆表達了對管仲的高度認可: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解讀:管仲當政期間,沒收了齊國另一個大夫伯氏家的三百里良田,導致伯氏一家窮困潦倒,但管仲處事公平,做事講原則,因此贏得朝廷內外的信服。伯氏一家一直到死,都對管仲的做法毫無怨恨。

縱觀《論語》全篇,這是孔子少有的稱別人為「人(人才)」的評價。


接著: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解讀:公子糾死了,召忽自殺殉職,但是管仲卻不自殺。子路認為管仲沒有仁德。對此,孔子解釋說,管仲幫助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息兵戈而解紛爭,使天下由此而安,為維護和平作出了貢獻,這就是他的「仁德」。

這是夫子第二次高度讚揚管仲,在自己得意門生面前,直接否認了子路的看法,認可管仲的仁德。


再是: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翻譯: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他沒能以死相殉,反而去輔佐齊桓公。」 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現在還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大概都會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邊開了。難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樣守著小節小信,在山溝中上吊自殺而沒有人知道嗎?」

看吧,這是第三次誇讚管仲,細數《論語》,得到孔老師這麼多次表揚的人估計也有顏回了吧?


孔子甚至說:「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裡孔子直接把管仲的功績延伸到現在與大家息息相關的生活上來,足以見得孔子對管仲是高度認可,沒有什麼偏見的。


但是回到最前面《論語. 八佾篇》,孔子卻說:「管仲之器小哉!」,肯定又有人說孔子是不是前後矛盾,又批評又表揚的?


當我們仔細品鑑上面四段評價,發現孔子其表達的內容並不矛盾。為什麼?


其一:孔子說管仲是人才,擁有大仁德,這些都是建立在管仲的政治功績之上,表達了孔子對管仲政治才能的認可,是符合「仁治」的。


其二:孔子前面說管仲「器小」,主要是針對管仲本人的行為,在修身範疇不算高人。

1)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不守儉。

2)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不知禮。


對同一個人不同的事給出不一樣的評價,這正是孔子實事求是的辯證觀點,也延伸出了人才和君子的不同概念:

君子一定是人才,而勤儉、知禮是君子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但人才不一定就是君子。孔子可以給予管仲政治能力上的至高讚譽,但是不會輕易給管仲帶「君子」的帽子,這是孔子對天、地、人、君德行標準一貫的嚴謹態度。


遵禮是對制度禮法的敬畏,節儉是對自己欲望的約束。越禮必然狂妄,奢侈必然放縱,狂妄放縱的人是偏狹容不下不同思想和不同意見的人,故稱「器小」。


在孔子看來,器小之人,固然可以憑才幹成功於一時,但很難廣采博納,建立起為後世效法的制度(這是孔子最在意的)。管仲輔佐齊桓公建立了偉大功業,但是,在他死後,齊國便人亡政息了。所以孔子評價管仲的豐功偉績的同時,也對其帶有深深的惋惜。


現在的社會,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競爭,說到底同樣也是人才的競爭。一個人的品格沒有問題,他的卓越能力將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但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這種靠個人能力實現的成就也是短暫的。只有建立可以複製成功的模式或者制度,為後世效法,才能把個人的能力效益最大化。


所以,孔子主張的立人、立業、立制度,同樣適用於當今社會。


高人評價高人有高見!或許正是孔子的高瞻遠矚,他的很多思想和見解,即使經過過幾千年的沉浮,依然適用於現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