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還有700萬大軍,為何突然宣布投降?揭開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

蕭關歷史 發佈 2022-05-15T03:24:23.269120+00:00

在1945年,日寇在中國境內還有多達170萬人的戰力,又有著700萬人的後續部隊,依然有著極強的作戰能力。

日軍選擇投降,真是因為美國投放的兩顆原子彈嗎?

在1945年,日寇在中國境內還有多達170萬人的戰力,又有著700萬人的後續部隊,依然有著極強的作戰能力。

而且絕大多數日軍將領都拒絕投降,還試圖逼迫天皇改變想法。

向來強硬的日本人,為何一夜之間就改變了想法?

70多年來,他們究竟想要隱藏什麼秘密呢?


原因之一:太平洋戰場的勝利

自從1945年日本投降以來,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堅信,迫使日本投降的原因,就是日本廣島長崎的兩次核爆炸。

然而其實並非如此。

當時的日軍光是後援部隊就有700萬兵力,加上武器先進而齊全,全軍宣傳「一億玉碎」魚死網破的計劃,有著不小的反抗能力。而美國的原子彈僅僅幾顆,根本不可能炸死全部日軍。

而且在美國真正投放原子彈之前,他們已經在沙漠中進行試爆成功,全世界都為這個消息感到震撼與恐懼,日本的報紙卻依舊在宣揚「政府決心繼續進行這場戰爭,直到勝利」,並對美國準備投放原子彈的打算早有預料。

既然如此,日本為何會突然放棄繼續戰鬥呢?

除了美國的核爆炸威脅外,還有三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英美等反法西斯同盟在太平洋戰場的勝利。

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前,英美兩國對日本採取的主要是兩面態度與政策。他們一方面支持中國抗日,想搞遠東慕尼黑;另一方面,他們又支持日本侵略,企圖將禍水北引,讓日本跟蘇聯對上。

但他們沒想到,野心勃勃的日本突然偷襲珍珠港,使得美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接著又襲擊了英國建在新加坡的海軍基地,使得英國艦隊遭遇重創。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

在最開始的6個月時間裡,日寇以極快的速度席捲了東南亞,英美同盟軍陷入苦戰。但由於日寇的主力部隊被死死地釘在中國戰場,寸步難移,給英美聯軍帶來了喘息的機會。

在東南亞各國抗日力量的鬥爭配合下,美軍終於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贏得了戰爭的主動,先後攻占了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毀滅性的打擊了日軍在太平洋的戰略防禦體系。

與此同時,遠在歐洲的戰場上,盟軍成功在諾曼第登陸,之後隨著蘇軍解放波羅的海三個國家,又在1945年5月攻克柏林,納粹德國敗得一塌糊塗,日本失去了重要的盟友,被狠狠打擊了士氣。

從中國起飛的美軍轟炸機,也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猛烈轟炸,並持續了整整一年。

戰火已經燒向了日本本土,各大軍工廠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日本的民眾逐漸喪失了信心,原本的軍國主義思想也隨之崩潰。

此時,日本軍中雖然還一再叫囂著「一億玉碎」、「魚死網破」,也攔不住他們精神上的潰敗。

而就在這時,迫使日軍選擇投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也出現了。


原因之二:蘇聯宣戰

第二個原因就是蘇聯出兵中國東北。

這個原因也是迫使日軍選擇投降的促成因素,甚至可以稱為是「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日本早就知道自己不是蘇聯的對手,因為他們在全面侵略中國之前,先是占領了朝鮮半島,還仗著自己有先進的武器裝備,曾不信邪地發兵挑釁蘇聯。

結果,他們自認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在蘇軍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蘇軍的坦克裝甲車組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鋼鐵洪流」,而日寇在面對他們的裝甲部隊時,竟然還有脆弱的騎兵。

只是幾個回合下來,日軍便敗得一塌糊塗,幾十萬日軍戰俘被押送到西伯利亞平原,受盡了折磨,最後能活著被遣送回日本的人少了一多半。

可以說,蘇軍當時已經成為了日軍士兵眼中的噩夢,為了避免與蘇軍交手,日本在1941年便與他們簽訂了《日蘇互不侵犯條約》,並天真地就此認為蘇聯不會再插手中國戰場了。

讓日本人沒想到的是,蘇聯這麼做,其實只是為了能夠集中精力解決歐洲戰場上的納粹德軍。等到蘇軍在1945年拿下了柏林之後,立刻調轉目標,將矛頭指向在東方戰場囂張已久的日本。

據說,當蘇聯宣布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時,日本大使竟然當場嚇哭。

正面對上蘇軍的,是占據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他們向來有著「皇軍之花」的稱號,是日軍陸軍的王牌部隊。

等到1942年的時候,關東軍經過不斷擴充,規模已經達到了巔峰,擁有31個步兵師,11個坦克旅團,總兵力足有120萬人。

不過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大量關東軍主力被抽調到太平洋戰場,最後只剩下16個師團還留在東北。經過日本國內徵召,關東軍兵力保持在了60萬左右。

這60萬人對上的,就是蘇軍多達156萬人的兵力,以及2.6萬門火炮,5500多輛坦克,5500多架飛機。

當時不管換作哪國部隊,在聽到自己即將對上這樣的一股力量時,都會惶恐不已,更別提早就畏懼蘇軍的日軍了。

當時不少日軍部隊甚至將推崇已久的武士道精神拋之腦後,乾脆地向蘇軍投降,所以蘇軍實際上遭受到的抵抗並不多,最後俘虜了幾十萬日軍,卻僅僅傷亡了3萬多人。

這也導致在戰後,有很多人將蘇聯的出兵,看作是決定了戰爭結局的最關鍵因素。其實不然,日本的失敗早在第一顆原子彈投擲之前、蘇聯宣布參戰之前,就已經成為定局。

這就必須提到迫使日本投降的第三個重要因素了。


原因之三:中國人民長達14年的抗戰

除了英美同盟軍以及蘇軍的幫助,導致日軍投降的最關鍵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中國人民長達14年的抗戰。

根據日本戰後眾議院統計的材料,從1931年侵略中國東北開始,到1945年9月戰敗投降為止,日軍在中國戰場傷亡人數超過了198萬人,還有多達287.4萬戰病負傷的日本軍人及附屬人員。

而在其他戰場上被英美等國擊斃和死於傷病的日軍數量,只有89萬人。

可以說,在中國戰場傷亡的日軍人數,比他們在其他戰場的傷亡人數多1.2倍。這充分說明,日軍的主要力量被中國人民消滅在了中國戰場。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苦戰多年,損失巨大的弱國,不能集中兵力進行諸如「史達林格勒戰役」這樣大規模兵種的戰鬥,只能以頑強不屈的鬥爭精神,以及靈活多變的獨有戰爭方法拖住敵人、消耗敵人。

在台兒莊戰役中,川軍、桂軍、東北軍等地方部隊組成的雜牌軍,誓死守住陣地,組建一支支敢死隊血拼日寇,以生命和鮮血換來一次重大勝利。

我們也不能忘記,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以及其麾下精銳的第二混成旅團,是在1939年在中國太行山被八路軍消滅的。

正是中國戰場始終抗擊著日軍的陸軍主力,阻止了他們的「北進」,推遲了他們的「南進」,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盟軍在其他戰場的作戰。

從「九一八事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人民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抗戰,是所有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各國中,時間最早、歷史最長的國家。是中國的抗戰嚴重破壞了日本國力,迫使他們不斷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毛主席早在1938年就曾指出,日本國都比較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的統治者想通過戰爭解決這個困難問題,反而會達到他們所有期求的反面。

當時的日本政府為了支持戰爭的消耗,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圖加強戰爭經濟,壓縮民用生產,擴大軍需生產。

日本政府不僅把民用工業的投資,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每年的15億日元,銳減到了6億日元,而且強力合併主要生產民用工業品的中小企業。僅僅是在1942年被合併的中小企業資金,就高達29億日元。

光有錢也不行,日本還強制工人勞動,來保證軍需生產。但是,他們又必須保證在正面戰場有充足的兵力,這就導致日本的男勞動力不足,大批婦女也被徵用了。

厭戰情緒不斷在日本國內滋生,使得日本不得不面對現實,承認「最惡劣的局面已經出現」,最終「考慮到大勢所趨」,不得不宣布投降。

時至今日,還有不少國外學者,公開貶低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地位的作用。他們沒有意識到,日本的投降是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接受的,更沒有公平公正地看待中國與其他國家。

好在歷史終會清楚地告訴所有人,中國人民對於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首功,當屬於中國人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