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的市場力量|快遞員入駐封控區,酒仙橋模式下的最後一百米

新京報 發佈 2022-05-15T22:23:04.052925+00:00

快遞員入駐臨時管控區。受訪者供圖「口罩、面罩、防護服、手套......」每天早晨7時30分,郭斌準時穿好「大白套裝」和同事一起出現在北京雙井街道臨時管控區域。

快遞員入駐臨時管控區。受訪者供圖

「口罩、面罩、防護服、手套......」

每天早晨7時30分,郭斌準時穿好「大白套裝」和同事一起出現在北京雙井街道臨時管控區域。

脫下人們熟悉的快遞員制服,依然難掩一氣呵成的動作:附近商超送來的蔬菜、雞蛋等大量物資,挨個兒在包裝袋醒目位置用記號筆標註上樓號。不到半個小時,200餘件快遞分揀完成。

打通封控社區物資配送「最後100米」,快遞員入駐臨時管控區成了密匙。而這也是經過疫情驗證,正在被複製的「酒仙橋模式」。

朝陽雙井街道此次6個社區被劃入臨時管控區,22名快遞員火速上陣支援,成了一群特殊「大白」。「第一天支援封控區,一下午我走了3萬多步。」90後京東快遞員韓德帥習慣了這裡樓宇間仿佛停不下的穿梭,手裡拎的都是分量不算輕的果蔬。

2個小時後,疫情防控智能外呼機器人開始執行程序,「您最近是否達到了相關地點,具體時間能說一下嗎?」十幾輪問題的具體流調信息被系統處理識別後,相關信息匯集至社區,社區工作人員再進行下一步流調工作。

防疫戰也是一場數字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利用科技工具與人工結合,網際網路力量成為一道堅毅的防線。

快遞員負責將物品送往各個單元樓下的貨架上。受訪者供圖

被複製的「酒仙橋模式」

5月4日早上7點半,雙井街道臨時管控區域內,郭斌和幾名京東快遞員穿戴好防疫用具,開始接收附近商超送來的物品。「我們首先要把這些快遞按照樓號分開,然後送到各樓的快遞架上」。

這是快遞員入駐雙井街道的第一天,也是京東「酒仙橋模式」在北京封控社區的第三次複製落地。

北京新一輪重點防疫初期,囤菜成了市民關心的話題。彼時,京東集團總裁徐雷拋出定心丸,號召並不需要恐慌:「北京的政策規劃已經到街道,怎麼解決保供問題,外賣、快遞到社區的方案都有。」其公開透露,酒仙橋疫情期間跑通了封控區快遞交接方案,並已經開始在全國推廣。

徐雷口中的「酒仙橋模式」走向台前。此前,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地區曾有小範圍疫情暴發,一度成為高風險地區。通過這一地區的有限封控,北京進一步完善了物資供應的體系和模式。

京東物流相關負責人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介紹,4月初酒仙橋升級為高風險地區後,京東物流與社區共同探索出一套「酒仙橋模式」,通過「短程接駁+志願服務」的末端服務方式,暢通封控社區物資配送的「最後100米」。

京東物流北京地區終端運營負責人介紹,「酒仙橋模式」一方面針對營業部處於封控社區內的情況,京東物流會緊急在封控區外設立臨時站點,用「短程接駁」的方式將居民訂單以路區為最小單位,配送至封控社區,再由京東快遞員完成送貨上門服務,有效保障隔離期間居民生活物品供應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封控社區內部的物資配送效率。另一方面,80餘位京東快遞員除了在封控區配送京東物資外,還兼具志願者身份,按照社區進行分組,根據街道統一安排,為社區居民提供核酸檢測登記、秩序維護、運送生活垃圾等「志願服務」,有效彌補了封控社區志願者人力缺口。

「酒仙橋的情況相對會複雜一點,光輝里社區是一個簡版模式,進去一個組,總共就10個人,所以就不像酒仙橋具體分得那麼詳細。」談到酒仙橋模式有哪些可複製的經驗,上述負責人表示,

作業流程、訂單分配經驗等都可以複製,「末端配送效率,貨物的積壓對我們整個供應鏈鏈條的壓力都是非常大的,儘快把貨送出去,對消費者、對我們自己都是好事「。

目前,「酒仙橋模式」已經在北京朝陽區雙井街道、建外街道農光里社區等多個封控社區內成功複製。據雙井街道工作人員介紹,雙井街道此次有6個社區被劃入臨時管控區,居民們的生活物資保障成了難點。為了保障居民生活不受影響,嚴格落實相關防疫要求,雙井街道在走訪調研了解居民需求之後,與京東物流溝通協調,由他們派出22名快遞員入駐臨時管控區,負責居民的快遞物資運輸,這也就是郭斌等快遞員的日常工作。

「居民買的生鮮果蔬,都挺沉的。但是我們都很自豪,因為也能發揮所長,為居民們做些事情,讓社區工作者們騰出手來做其他疫情防控工作。」郭斌說。

與郭斌同樣奮戰在封控社區一線的還有1999年出生的京東快遞員韓德帥。「第一天支援封控區的時候,一下午我走了3萬多步。」他平時配送快遞每天也就走3萬多步。

此後幾天,韓德帥步數隻增不減。「這幾天平均步數大概四五萬步吧。」入駐光輝里小區後,他和同事每天早上7點左右開始工作,平均每隔2小時就要往返於2棟單元樓之間,將快遞、生鮮、外賣各類訂單送達至居民門口。陀螺一樣的繁忙往往持續至晚上10點左右。

責任在肩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送完自己負責的貨物,韓德帥和同事還會跑到其他樓棟,幫助社區志願者和工作人員消化配送工作。

現在的工作量比平時大很多,韓德帥並沒有喊累。「社區主任每天都打電話問問我們累不累、要不要休息,對我們表示感謝。我們再辛苦也值了。」說起自己這幾天在封控區的工作,韓德帥言語中不時流露出自豪。

京東方面官方數據顯示,僅雙井街道就有22名京東快遞員入駐,負責周邊10個小區、75棟樓的物資配送。他們將快遞送往各個單元樓下的貨架上,會再次進行消殺,之後逐個聯繫居民領取,避免聚集。對於行動不便的居民,快遞員會送貨上門。

「酒仙橋模式」正是街道、社區與企業的聯合發力的有益探索,也是一種由數字+實體企業摸索出來的線下抗疫新模式,不僅暢通了從小區門口到居民家中的最後100米物資配送,專業隊伍閉環管理、無接觸交接也讓整個流程更加高效、安全。

管控區「群」送菜,「最多一次30單」

抗疫前線,離不開網際網路公司的數字能力和實體力量。數字平台創新及數位化技術手段的應用提升了智能化、全域化、精細化水平。

隨著多個小區啟動臨時封控,居民線上訂單量增長明顯。外賣、電商等網際網路攻堅也都衍生出「高招」,破解難題保證供應。

「這幾天,店裡客流明顯少了許多,大量訂單涌到線上。」呂小樂是盒馬朝陽區樂城店的配送員,他所在的門店與管控區域只有一路之隔。和其他配送員一樣,呂小樂手機里不停彈出新的配送任務,僅一上午時間,他就送出去近30份訂單。

這些訂單中,大部分都是基礎的民生商品。綠葉菜、耐儲存菜、雞蛋、麵包、速凍餃子……居民購買的物資五花八門,但每次送貨前,呂小樂都會按照品類分類擺放。「比如這一箱專門放冷凍食品,裡面有保溫工具。」呂小樂指著剛分揀好的貨物說,到了小區門口,他才會拿出塑膠袋,根據訂單信息打包各類商品,這樣能最大程度保障低溫食品的質量。

為方便居民買菜,盒馬十里河店啟動預約集單配送服務。盒馬方面表示,北京十里河、潘家園等臨時管控區附近共計150多個小區,成為首批被預約集單服務的小區。運行4天以來,配送服務區域效率是以往零散訂單的5倍。

預約集單配送服務模式簡單,效率提升速度肉眼可見。居民在盒馬App下單後,由盒馬配送車統一向小區指定地點運送生活物資,開展無接觸配送服務,同時,優先保障人員密度大、需求多的小區。「臨時管控區的線上訂單增長明顯,顧客單次購買商品數量也是過去的好幾倍,除了菜肉蛋奶等,最近鮮花、小龍蝦銷量也有明顯的增長。」盒馬十里河店長表示。

盒馬十里河店配送員介紹,「過去配送員一趟送1至2單,現在採用集單模式一次最多送30多個訂單,運送效率大大提高。在運力上,也會根據社區狀態向臨時管控小區傾斜,一輛車就能送一個小區的訂單。揀貨、分裝、消殺、打包等多個環節,大大提高了服務能力和效率」。

智能取餐櫃成了保障無接觸配送的好選擇。受訪者供圖

外賣不僅未停下腳步,也在改變方式提高運行效率,智能取餐櫃成了保障無接觸配送的好選擇。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從餓了麼了解到,目前在北京除了極個別封閉地區的點位,95%以上的智能取餐櫃都在正常投入使用,騎手和消費者當下也都願意以這一無接觸方式存取餐品、外賣。

目前,外賣企業在北京加速上線智能取餐櫃。據餓了麼介紹,截至2022年4月末,餓了麼智能取餐櫃在北京已覆蓋各主要城區以及核心商圈,如朝陽區京廣中心、平安金融中心、中國錦,豐臺區的諾德中心、廣澤中心等商圈。餓了麼內部數據顯示,北京智能櫃數量同比去年同期已增加了近10倍。

機器人「篩查員」上線

疫情之下,網際網路「黑科技」走向台前亦成為多面手。

「請告知您的個人基本信息,新冠疫苗接種記錄,近期是否有不適?近期是否就醫?是否有發熱、乾咳、乏力、嗅覺減退或喪失、味覺減退或喪失、鼻塞、流涕、咽痛、結膜炎、肌痛、腹瀉等症狀……」

流行病學調查是摸清感染來源、遏制疫情擴散蔓延的重要手段。疫情涉及大量流調工作,網際網路企業正在發揮科技力量,推進流調效率的提升。

京東智能客戶服務產品部算法負責人陳蒙表示,「之前我們僅用了4小時的時間,在東莞上線了疫情智能外呼系統,並且對很多人群進行了外呼,效果還不錯。目前,北京的疫情智能外呼也正在布局當中。」

陳蒙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回到技術來講,疫情智能外呼存在很多挑戰。首先第一條,產品上線時間短,疫情往往來得比較突然且迅猛,留給我們的時間也比較短。其次,流調電話信息密度大,可能包含十幾輪的問題,這本身對於機器人的應答能力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挑戰。他還提到,疫情智能外呼需要在地方已有的政務系統里部署,面臨不同系統之間打通問題以及需要克服很多技術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智能外呼並不是簡單的機器人問答,存在很多的細節。陳蒙稱,在觸達人群過程當中,還需要關注機器人的音色,「因為你在通知到大家的過程當中,音色上要有一定的嚴肅性、威嚴性,避免大家在接到流調電話的時候,不以為然。

「通知是一方面,信息收集回饋給政府的相關工作人員,也很關鍵,包括反饋的這個信息到底準不準確,我們能從這個過程當中找到多少有風險潛在人員。」陳蒙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通常情況下,通過疫情外呼機器人篩查到一批潛在的風險人員,往往還需要把信息交給政府工作人員,相關部門會進行二次人工的流調,這樣獲取更加詳細的信息。

當前,新一輪疫情多點暴發的形勢下,疫情防控中科技智能應用逐漸成為中堅力量,不僅有智能外呼的應用,還有防疫終端、雲視訊、智能門磁等。例如,通過移動防疫終端,工作人員可查看當前、3天、14天不同時間段內轄區來(返)報備人數,可查看近14天集中隔離人數、居家隔離人數、健康監測人數,並可對來(返)人員進行核查、轉派、補錄信息、上報統計數據。工作人員可以根據數據信息的歸屬地、疫情分級等情況安排隔離和核酸檢查,有效地幫助疫情防控。

智能外呼之外,網際網路公司還通過智能技術保障員工安全。目前,北京物流配送部分時效延長,各公司也組織應急小組出台相關規定,保護配送人員的安全健康。

針對北京中高風險地區封控管理的情況,餓了麼已在相關區域啟動「電子圍欄」,以技術手段防止騎手誤入,保障用戶及騎手的安全。餓了麼方面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北京第一時間成立了由業務負責人牽頭的應急處理小組,並全面升級了「藍騎士」疫情防控管理制度,站點每日會組織騎手測量體溫並要求騎手上報健康碼情況,同時各站點正積極配合監管部門組織騎手參與核酸檢測,並要求騎手及時上傳檢測結果,在各級站點建立騎手健康台帳制度,對不符合要求的騎手將直接採取限制接單等強制措施。

近日,北京市商務局官網發布《新冠疫情流行期間外賣配送人員防控指引》,指引提出建立外賣配送人員分級管理機制,並對服務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臨時管控區等中高風險地區的外賣配送人員,採取「白名單」管理機制,實行每天1次核酸檢測、1次抗原檢測。

多家外賣企業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在保證商品備貨的同時,所有員工也實施多輪核酸檢測、每日多次測溫。公司要求騎手持有效期內的核酸檢測證明上崗,對不符合要求的騎手直接採取限制接單等強制措施。站點每日組織騎手體溫測量並要求騎手上報健康碼情況,配備充足的口罩、消毒液等必要防控物資,假期期間再次追加20萬隻N95/KN95口罩組織下發,嚴格要求騎手佩戴口罩、做好消毒措施,倡導採取「無接觸配送」,在保障員工安全的情況下,發揮網際網路力量。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子姣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趙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