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才張築生,到死沒評上職稱,卻在癌症晚期拿下5個世界第一

閣主記事 發佈 2022-05-17T10:59:50.733609+00:00

前些天北大的韋神火了,韋神之所以火,不僅僅是因為他是第49、50屆奧林匹克競賽滿分獲得者。但張築生在深受癌症折磨的同時,依舊還能帶領中國學子連續5次站在世界頂端,卻到死也沒能評上職稱。

前些天北大的韋神(韋東奕)火了,韋神之所以火,不僅僅是因為他是第49、50屆奧林匹克競賽滿分獲得者。

同時,他甚至不用考試,就可以直接保送至北大數學系,而且還是「華羅庚金獎」、「陳省生金獎」獲得主,為此成為很多學生崇拜的對象。

他還獨創了自己的一套解題辦法,簡稱「韋式方法」,據說比標準答案的步驟還要簡單。不僅如此,就連北大老師都解不開的題,到了韋東奕那裡就能解開,甚至有北大的學生流傳這樣的一種說法「不會的題目問老師,老師不會的問韋東奕,如果韋東奕也不會,那就是這道題出錯了。」

韋神雖厲害,不過這個世上還有一些偉大的靈魂不該被遺忘。

在北大,還有一位不為人知的數學天才,他就是北大歷史上首位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張築生

很多教授終其一生,最後也無非是想擁有更高級的職稱,為以後獲得更好的生活打基礎。但張築生在深受癌症折磨的同時,依舊還能帶領中國學子連續5次站在世界頂端,卻到死也沒能評上職稱。

那麼,張築生有哪些故事呢?他又為何沒能評上職稱呢?

1940年,張築生出生於貴陽一個普通家庭,從小自帶天才光環,學習也非常努力,在他上小學5年紀,他就憑藉自己動手做的一個自行爬牆以及降落的木頭人獲得全國少兒科技發明一等獎。

但仿佛是天妒英才,張築生一次又一次被死神親吻,他在2歲時被診斷出腦膜炎,父母東拼西湊才湊夠了醫療費。

雖然經過治療,但最後他的小腦卻還是留下後遺症,這就導致張築生發育遲緩,當別的孩子都會跑時,他才剛剛學會走路。

13歲時他又因為左臂意外摔成骨折轉成敗血症,後來因此斷了左臂,落下終身殘疾。但命運並沒有打垮他,1959年,獨臂的張築生被四川大學數學系錄取,他在川大讀書的那幾年,一直也都是名列前茅。

大學畢業後,他便留在川大任教,但是在1978年川大第一次評選職稱的時候,他連講師都沒評上,但學校一些比他資歷小,講課比他差的人都上榜了,而當時川大給他的理由就是:不夠資格!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讓張築生非常失望,他也因此離開了川大。

同樣是在1978年,38歲的張築生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大數學系就讀碩士,師從廖山濤教授,期間張築生甚至還破解了「史蒂文斯梅爾四大猜想」之一。

之後,北大當時的校長張龍翔專門為張築生搞了一場隆重的博士答辯,而張築生也成功地通過了答辯,於1983年獲得該校的博士學位。值得一提的是,張築生是北大建校以來第一位博士。

拿到博士學位之後的第3年,張築生被安排重新編寫北大教材的任務,這將意味著他必須放棄自身奮鬥科研成果的大好時光,編寫一部北大的新教材。

在當時,沒有人看重重新編寫教材的老師,北大更在意的還是科研成果。因此,有人勸張築生推脫掉這份工作,而張築生覺得自己應該給後起之秀留下點什麼,還是接手了這個工作。

此後,他用了整整5年時間,完成了三冊《數學分析新講》,但是與那些著名的學術作品不同,這3本教材只是初學者了解數學的入門書籍,這項工作在此前並沒有經驗可循,因為要考慮知識的難易程度。

所以張築生當時的工作就是在填補我國教育的一項空白,在這5年的時間裡,張築聲除了白天給學生上課外,晚上只要一有時間,他就在邊編寫教材。

除此之外,他還編寫了《微分系統動力原理》和《微分拓撲講義》等教材。

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就連很少表揚學生的廖山濤院士都對自己的學生張築生讚嘆不已。

2000年時這套書獲得了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著作二等獎,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一等獎是空白。

直到今天,這部教材依舊是很多高校的老師、學生以及科研工作者常備的數學參考書。

天不遂人願的是,伴隨著教材的出版,張築生就被查出了鼻咽Ca,之後,他只能一邊上課一邊接受化學治療。

不久之後,張築生再一次接到任務,擔任中國奧數國家隊主教練,這也跟編撰教材一樣,不算成果的一份苦差事,可他並沒有猶豫。

培養奧賽學生和一般的教育不同,這需要他付出更多的精力,而那些學生大多都是中學生,很多數學知識必須要用簡單易懂的知識才能便於他們理解。最終,他拼盡全力帶領國家隊連續5屆拿到國際奧數冠軍。

一切成績都是有代價的,他的病情也因此惡化,雖然他多年來一直都在接受治療,但最後依舊沒能逃脫轉移的結果,最嚴重的時候,他只能每天喝點牛奶,吃點豆腐。

即便如此,他還是堅持給學生上課,有的時候為了保證上課質量,他甚至全天不吃不喝。

雖然張築生一直都在和命運抗爭,但最終還是沒能逃脫病魔的爪牙。2002年時,他在一次監考中突然暈倒,最後被學生抬下教室送往醫院。

同樣是在這一年,重病纏身的張築生永遠告別了北大的課堂。張築生作為北大的第一位博士,他的畢生時間都投入到了編撰教材和教育工作方面,所以他並沒有時間去進行數學方面的科研。

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數學科研成果不足,所以一輩子都沒能評上博導職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可他熱血丹心,化作春泥的光芒,卻成為照亮後輩的靈魂工程師。就像多年後,曾經由他帶領,在國際奧賽取得金牌的一位選手--姚建剛回憶:張老師的教學能力直到今天也無法找到能替代他的人。

張築生雖然離去,但是他所編撰的教材將為後世人流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