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山的傳說: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

婧說嫺話 發佈 2022-05-20T10:05:25.064298+00:00

不知道你們是否聽過這樣一首福州童謠:三山藏、三山見、三山看不見。這不是一首暗黑童謠,你們不要怕~這是一首特別正常的童謠,說的是福州城裡過去曾經有九座山。


福州三山的「傳說」(視頻版本)

不知道你們是否聽過這樣一首福州童謠:三山藏、三山見、三山看不見。這不是一首暗黑童謠,你們不要怕~這是一首特別正常的童謠,說的是福州城裡過去曾經有九座山。今天的「婧說嫻話」,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九座,到底都是什麼山?它們都在哪兒?

福州自古多山,有所謂「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之說。聽過我節目的朋友們一定有印象,福州在遠古時期曾經是海灣盆地,漢書稱其:居大澤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平面慢慢下降,城市中的丘陵地貌也就慢慢浮現出來了。丘陵有高有低,有些高一點的就露出水面,等到海水完全退去,陸地全部露出,這些原來就比較高的丘陵,就自然成了「山」。

至於福州城內有九座山的說法。最早是出現在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的《福州府志》。這是由閩派文人代表林烴、謝肇淛編撰的一本體例完善、內容詳實的地方文獻,內容多為後世所延用。但是,在這本書中沒有明確地指出到底是哪九座山,也就為後世書寫、研究這九座山,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明代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出身方志世家的晉江何喬遠,編撰了《閩書》,這是一本現存最早也最完整的省志。在中間一個「方域志」的篇章中,明確指出「九仙,烏石,越王,其現者也。羅山與候官之冶山、閩山,其藏者也。又有隱隱磅礴於闤闠間者,曰靈、曰芝、曰鍾,故曰不可見也」。它的意思是說以屏山、烏山、於山為現,羅山、冶山、閩山為藏;闤闠是街市、街道的意思,街市中隱藏著靈山、芝山、鐘山,為不可見。清代乾隆年間,《閩中摭聞》也有這樣的記載,作家幾乎照搬了《閩書》中的描述。而清道光年間施鴻寶編撰《閩雜記》,也是贊同並引用了《閩書》的觀點。

那是否有不同意見的人呢?有的。清道光年間林楓的《榕城考古略》,他的說法與《閩書》略有不同:「見者曰:越王山、九仙山、烏石山鼎峙城中,三者最巨,故稱三山。其藏與不可見,向無定論。或以羅山、芝山、丁戊山為藏,靈山、鐘山、玉尺山為看不見」。看來,絕大多數的人,對於代表福州三山的三座山沒有什麼異議,而藏和看不見,有一些分歧。

首先,我們先來講一下最沒有爭議的三山現。這三座能看見的山,在文獻中分別叫做越王山、九仙山、烏石山。對應現在的名字,就是屏山、於山和烏山。所以千萬不要再說福州三山有什麼鼓山旗山了好嗎?

這三座山,人文底蘊都非常深厚。第一個:越王山,在盧美松老師編寫的《越王山志》中這樣介紹:越王山,顧名思義,得名於閩越王立國建都,其歷史遠在2200多年之前。它聳立於福州市區北側,因貌似屏障,坐北朝南,又名「屏山」。在優越的地理條件基礎上,越王山地帶建立歷代閩中統治政權,形成政治中樞,歷史遺蹟十分豐富。

第二個:九仙山,九仙山就是今天的於山,在福州古城的東南邊。因為形似巨鰲,它的頂峰被叫做鰲頂峰,山下有一個著名的街區叫做鰲峰坊。相傳漢代何氏九兄弟煉丹於此,得道成仙,因而得名。據說在漢武帝時,閩越王無諸曾於九月九日在這裡宴會,所以取名九日山。又因古代有一支"于越氏"遷居於此,俗稱於山。

第三個:烏石山。就是現在的烏山。相傳漢代何氏九仙在重陽節登烏山攬勝,引弓射烏,所以原名叫做"射烏山"。這座山啊,是呂洞賓的道場(你沒有聽錯,呂洞賓),所以道教非常興盛。唐天寶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為"閩山"。宋代熙寧年間,郡守程師孟認為、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就改其名為"道山"。此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福州任職時曾寫過一篇《道山亭記》,使得福州烏山名聲大噪,馳名遠播。同時,烏山也是三山中海拔最高的一座,有86米。

說完三山現,我們就來聊聊有分歧的三山藏和三山看不見。說實話,到底是哪幾座山已不可考,那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些山分別都藏在什麼地方吧?按所有文獻的記載,三山藏的選手有羅山,冶山,閩山、芝山、丁戊山;三山看不見的選手有芝山、靈山、鐘山、玉尺山。嗯,競爭也挺激烈的。

1、羅山位於法海路一帶,它是於山的支脈,命名可能和王審知的「羅城」有關。今天你要到法海寺後的岩壁上,還能找到鐫刻有「羅山」兩字的山體。在2011年5月,福州安泰河裡出現一塊巨石,經專家考證,竟是也是羅山的一角!看來這座山藏得真的非常嚴實。

2、冶山。從屏山地鐵站B口一出來,就可以看到。它是屏山的支脈,現在只剩下一個小小的山包。但你們別小看它,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證實,冶山這個區域,應該是閩越王無諸冶城的舊址,並且周邊有戰國鑄劍遺址「歐冶池」、我國唯一一處科學考古發掘的唐代馬球場遺址、唐代泉山府兵營遺蹟、宋代水井、元代碑刻、明清貢院遺址等,朝代跨越之大、遺存之豐富,在福州市區恐怕找不到第二個。

3、芝山,據說過去山上長滿靈芝草所以得名,它也是越王山的支脈,但是距離相對比較遠,它位於鼓東路開元寺附近。開元寺建於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是福建省現存較古老的寺院,此寺原稱"靈山寺",(突然出現的靈山,是的這個靈山是芝山東邊的小山脈,它是三山看不見的候選人之一)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才改名為開元寺。唐朝時,日本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和尚叫空海(妖貓傳),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登岸後第一站便住在福州的開元寺。

4、在福州津泰路附近有一條很有意境的小巷叫七轉彎巷,在這條巷子旁,有一座山叫丁戊山,它也是福州於山的余脈。相傳,丁戊山下是原來王審知屯兵的地方,王審知還建了一座塔取名新塔,由於福州話中新塔與仙塔諧音,因此在這附近有一條路叫仙塔街。

看不見的三山,靈山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現在我們說鐘山。鐘山屬烏石山支脈,據《福州城市建設志》記載:「(楊橋)巷尾鐘山,有大中寺」。這個位置是在楊橋巷的西端,但是它很早就在城市建設中消失了。

玉尺山,又名閩山,也是烏山的支脈,宋代曾鞏曾題詩稱「中有曲石如尺,又呼為玉尺山。」位於現在三坊七巷的光祿坊中。因為唐玄宗賜烏石山為閩山,因此也把這裡叫做閩山。明代《八閩通志》記載:"閩山在府治西南隅。其山自宋時鏟削已盡,惟余巨石巋然,有大篆'閩山'二字刻於石北。"郭柏蒼《烏石山志》雲:"閩山二字徑尺許。不知誰氏之筆。」

  實話說,何為藏,何為看不見,大家見仁見智,因為隨著城市的日新月異,藏也好,看不見也好,基本都已隱身市井街巷之中。但我覺得這樣的探尋還是很有意思的,你想啊,一仰頭就是一脈青翠,一抬腳就踏一座名山,這種感覺可不是每個城市都有的(你難道不想知道踩著哪座山了嗎)。中國建築學家吳良鏞曾經說過:「『城在山中,山中有城』的福州是『東方城市設計的佳作』,山水城市空間格局極富特色,是座令我一見鍾情的城市。」我希望,福州也是一座令你們一見鍾情的城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