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低估一個內向的人

十點讀書圖書旗艦店 發佈 2022-05-23T14:57:19.921464+00:00

這個世界,總是對性格內向的人充滿誤解和偏見。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內向似乎成了貶義詞。於是,很多原本內向的人絞盡腦汁,想變得外向一點,結果卻讓自己越來越痛苦。


這個世界,總是對性格內向的人充滿誤解和偏見。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內向似乎成了貶義詞。


提起內向,人們會下意識地想起「孤僻、敏感、害羞」等詞。


於是,很多原本內向的人絞盡腦汁,想變得外向一點,結果卻讓自己越來越痛苦。


其實,性格內向不是弱點,也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種獨特的優勢。



在我們公司,有位女主管特別出名。


她工作能力強,年年被評為優秀員工。


更難得的是,凡是和她接觸過的同事,都對她評價很高。


在我的想像中,她應該是一個精明幹練、雷厲風行的女強人。


可真正共事後,我才發現她跟自己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


這位女主管一點也不強勢,反而特別內斂。


每次大家一起開會,她都會安靜地聽別人說,從不侃侃而談。


有時,大家為了一個話題爭得喋喋不休,她總能保持清醒和冷靜。


她的發言不多,但每次發言都能讓人耳目一新。


這位女主管讓我明白,好的溝通是一場雙向奔赴,不僅需要主動表達者,還需要被動傾聽者。



世界太聒噪了,每個人都在急不可耐地表達,生怕說少了就會慢人一步。


殊不知,懂得傾聽也是一種涵養。


傾聽是一種無聲的訴說,悄悄釋放著耐心和善意。


很多內向的人不搶話、不多話、不說廢話,這不代表他們的社交能力差。


內向的人,傾向於有意義的談話,而不是無謂的閒聊。


他們喜歡深思熟慮後開口,絕不信口開河。


在人際交往中,會說不如會聽,能言不如慎言。


這種克制,比千言萬語更打動人。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


如果你恰好是內向的人,不必因為不善言辭而苦惱。


做一個溫暖的傾聽者,同樣能贏得人們的好感和尊重。



在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棋手阿澤是一個很內向的人。


他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只會一個人對著棋盤苦思冥想,經常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


圍棋是體力和腦力的雙重較量,很多人堅持不了幾天就放棄了。


可阿澤為了研究棋譜,不惜放棄玩樂,思考過度到需要安眠藥幫助入眠。


內向讓他顯得有些木訥,卻也讓他擁有了超乎同齡人的思考力。


有科學研究證明,內向者頭腦中的血液流動路線,猶如蜿蜒的路徑。


他們的血液聚集在前額葉和布洛卡區,這些區域負責計劃、思考和語言處理。


也就是說,內向的人天生善於思考。


他們能觀察到別人忽略的細節,想到別人遺漏的觀點,從而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在《內向者心理學》一書中,作者蘭尼也提到,內向的人傾向於長時間琢磨一個問題。


蘭尼本身是一個內向的人,她曾為自己的不善表達、害怕外出感到苦惱,一度覺得是自己有問題。


她嘗試了很多種方法,想要變得外向,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這些挫折倒逼她研究內向者的特質,使她成為第一個為內向者代言的人。


她的研究和著書行為,本身就是善於思考的表現。



其實,性格內向不是壞事,內向的人不用改變自己去迎合社會,而要揚長補短順應天性。


一個善於思考的內向者,不人云亦云,也不輕言放棄。


他們不僅不會舉步維艱,反而擁有無限可能。


就像哲學家帕斯卡所說:「人是為了思考才被創造出來的。」


真正的成長,不是在喧囂的關係中刷存在感,而是在獨處中反思人生。



在知乎上,有個瀏覽量超過107萬的問題:「在這個外向者更吃香的社會裡,內向者拿什麼做優勢?」


有位網友在評論區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是個特別沉默內向的人。


聚會時超過3個人,她就會渾身不自在。


街上碰到熟人,她情願假裝沒看見,也不想跟對方打招呼。


工作時,她常常因為死磕問題,而忽略了察言觀色。


初入職場時,這種性格讓她不斷碰壁。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當她輪崗做研發後,那些在同事看來艱難、枯燥、需要長期求索的內容,她做得如魚得水。


研發需要沉下心,也需要坐冷板凳。沒有忍耐寂寞的能力,是很難成功的。


不過,因為不依賴外在反饋,也不需要感官刺激,所以內向的她反而能達到深度工作的狀態,全神貫注地解決問題。


因為專注,她做出了不少成績。


這時候,再也沒有人嘲笑她「內向」,人們紛紛誇她「內秀」。


所謂的缺點,換一個賽道,可能就是優勢。



內向的人更專注、更篤定,不容易受到外界的打擾。


他們往往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旦認定了,就堅持下去。不半途而廢,也不心猿意馬。


這種堅持在時間的複利下,會變成難以逾越的護城河,讓內向的人不斷刷新自己的高光時刻。


據說,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都是性格內向的人。


所以,千萬別低估內向者的魅力,內向也能成為核心競爭力。



當外向者與別人交往時,會像白熾燈一樣,越來越亮;


而內向者處於人群中時,像被戳破的氣球,蔫頭耷腦。


內向和外向性格的人,在人群里的比例是1:3,每4個人里就有1個人是內向的。


如果你明明不是外向的人,卻偏偏要裝成外向的模樣,這種割裂的活法,會帶來無數內耗,讓你感覺很累。


就像《內向不好嗎》一書所寫:「把外向當成是全社會認同的價值,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假裝外向,是一種社會暴力。」


我們的性格,就像橡皮筋,有人天生是5厘米,有人天生是10厘米。


橡皮筋是可以拉伸的,內向的人可以通過練習變成「社牛」,但在沒有外部刺激的情況下,還是會回到原來的狀態。


你就是你,不可能成為別人。


勇敢向內看吧,你會看到自己的光。


作者 | 林希言,微信公眾號:希言說成長

圖片 | 視覺中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