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裝一台掃雷不會卡的桌面鋼炮-華碩B660重炮手實戰12代i9

tiger5g 發佈 2022-05-23T23:52:49.660149+00:00

這次的機主是個妹子,但是對整機有比較個性化需求。用途:主要用於生產力應用場景,比如3D建模,渲染等,所以需要較高配置;

這次更新一台橫跨春節才搞定的【生產力】用途機型。

01/ 機主的需求

這次的機主是個妹子,但是對整機有比較個性化需求。

  • 用途:主要用於生產力應用場景,比如3D建模,渲染等,所以需要較高配置;
  • 配置明確需求:單顯卡,64G內存,大容量SSD存儲
  • 風格偏好:相對緊湊箱體,簡約+質感,避免光污染
  • 預算:20-30K

機主一開始是看到我【O11MINI桌面海景房】那台作業然後聯繫的我,根據她的需求後建議了幾種方案。最後選擇的是凸顯質感同時也比較低調的方案,訂製箱體工作室【DENG】家的【F15MAX】。


配置方案

根據網友的建議,這次增加【參考價】,當然因為購買時間不同,所以價格僅供參考。

整體配置比較簡單的就是一開始確認i9+64G RAM+旗艦卡,最終呈現結果是i9 12900K+B660+RTX3080Ti的組合,我知道很多"玩家"會對這個組合嗤之以鼻,但當時這又是個必然的選擇,具體原因後面會說明。

*價格僅供參考,請以實際購買價為主


「黑金風格」

發現找我訂製機子的,大半都是桌面控,所以我也搭配一套桌面環境,展示下這台機子。

【DENG F15MAX】目前主要黑白兩種配色,然後都輔以「金色」裝飾點綴,機主最後也是選了比較低調的黑金配色。

整個桌面設備搭配效果大概如下:


明基PD2700U

其實是我自己在用的顯示器,不過功能定位上倒是挺適合這台機子。

一方面是規格夠:4K解析度,10BIT色深,色域是比較實用的99%sRGB色域覆蓋,出廠校色;

另外就是工作上特別的功能:比如針對視頻創作者的暗房模式,動畫設計模式、針對空間設計師的CAD/CAM模式、雙色彩模式、以及KVM功能,還有就是特殊的功能比如智慧調光與HDR,都是對於專業用戶很實用的功能。

上市幾年以來居然價格基本沒變,可以說是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長期使用的穩定性有保障。期間也有不少裝機用戶鎖定這台機子,就是看中它極好的色准表現,顯示效果非常能打。另外這機子的背光也是DC背光,加上智慧調光長時間工作也可以一定程度減緩視覺疲勞。

凸出來的[下巴]實際是傳感器,然後支架也是標準的多向可調支架


使用場景及針對需求,這台機子比較適合設計類(比如CAD\動畫),也有不少買來做視頻剪輯或者針對線上素材剪輯的。


酷冷至尊CK721

酷媽家的67機械鍵盤,支持三模,TTL軸,黑白兩款。手上這套是黑色的,剛好拿來搭配DENG F15MAX。

除了支持無線跟多設備切換,另外比較特別的就是右上的滾輪了,不單有常規音量調節,通過軟體還可以自定義切換模式。

實際價格也不算貴,還附帶一個專用的手托。

滾輪可以自定義,加上標準方向鍵及常用功能鍵,這個布局在60%鍵盤裡面算比較實用的一種


TT探索者X2無線滑鼠

洞洞鼠最近的外設玩家可能都比較熟悉了,TT這個比較特別的就是無線版~

重量82g,支持2。4gh無線或者typec有線模式,甚至支持pd快充。


02/ 關於DENG F15MAX

如何形容【DENG F15MAX】這個箱體呢,個人感覺是:假裝是MATX的ITX箱體

這種說法不算貶義,因為至少比假裝是ITX的MATX箱體實用多了。

我自己之前就裝過他們家的【M25】,而【F15MAX】一定程度也可以理解為【M25】+【F15PRO】的改進版。相比F15PRO,F15MAX增加一個PCI插槽,所以直接支持【MATX主板】,好處除了主板更便宜,而且帶來了4內存插槽,擴展上限更高了;相比M25,它尺寸進一步瘦身,目前僅有20L,對於MATX箱體來說挺不錯。

我會說它是假裝MATX的ITX箱體,是實際作業會發現,這箱子擴展能力及安裝操作會更類似ITX箱體。

當然這樣的設定其實很符合現在裝機需求,因為大部分用戶基本也都是單卡,甚至外接2.5\3.5」設備都開啟逐步放棄了。

DENG F15MAX

  • 機體大小:約20L
  • 主板:ITX\DTX\MATX
  • 顯卡限制:≤335MM
  • CPU散熱器高度限制:風冷≤165MM;AIO水冷240
  • 特點:緊湊MATX箱體,一如既往的堆料箱體
  • 電源要求:ATX/SFX/SFX-L
  • 缺點注意事項:適合單卡,防塵要自己搞定

DENG F15MAX這一代,視覺的設計感強化了不少,上一代感覺還是沒有太多風格元素體現,而這一代就開始出現【家族化】的設計語言了。DENG F15MAX的這種條紋面板我個人是很喜歡的,所以也才會推薦給機主。

內部結構對比前代機型,一些細節部分也改進了不少,願意的話甚至可以走【背線】,而且還預留了走線槽,可以參考我這邊定製線方案,實現【完美背線】。

整體【堆料屬性】一如既往,形象地說:就是那種假如世界末日,你還可以把它當做資源回收材料的感覺


03/ 安裝建議與注意事項

1,風冷還是水冷

DENG F15MAX支持240規格AIO水冷(分體可以到280),不過實際它是偏風冷向一點的箱體。這主要表現在其內部空間對【高端風冷】兼容性良好(相對緊湊箱體來說),然後有對應風道;此外配置MATX主板,而MATX主板本身對於散熱器安裝也是友好於ITX的。

那麼為什麼我還是選擇水冷?因為這台機子要郵寄運輸,高端風冷因為重心緣故,是不適合託運的,而且DENG F15MAX並不是不能上AIO水冷,只是要稍微注意下選擇及安裝,加上視覺裝飾考慮,所以我這邊最終選了【玩家國度ROG 龍神二代 240】。

【玩家國度ROG 龍神二代 240】:ROG+貓家=雙重信仰,再加上還配置了很多用戶加錢也要上的【LCD屏】。這次的方案選龍神二代,也考慮幾個地方:比如跟主板都是阿蘇西,方便一套軟體協同;標配了貓家工業扇,性能跟安靜程度都滿意,未來省得升級;龍神二代本身的【機能】風格設計,也符合這台箱子跟方案的感覺;液晶屏裝飾效果跟玩法也好於折騰RGB燈光;性能部分採用asetek7代方案,具體表現可以看【散熱表現】部分測試。

另外1700扣具部分,如果是新批次的【龍神】都會自帶1700扣具,如果買到舊批次也不用擔心,可以直接官方號免費申請。

另外最近華碩家的水冷,如果是【JD自營】的,JD官方還有額外附送漏液保險,特別在意售後的可以留意下。


另外還有要稍微注意的就是冷頭顯示方向,龍神2目前的軟體\固件版本可調橫豎兩種方向,如果要調整豎起來目前暫時只有一種旋轉方向。我這也會跟官方郵件建議下,希望未來是360°可調的,兼容更好。

至於屏幕動畫效果大家可以看文章裡面的視頻部分,會有展示,這也是為什麼最近不少用戶願意加錢上帶屏幕的水冷。

貓家的工業扇,自帶氣質

本來有點擔心的控制盒安裝,我剛好直接貼在電源上,一方面看不到,另外也方便連接整機其它風扇。


2,風道

接著散熱器我也說下風道。這案子的風道比較簡單,就是【煙囪風道】+【正壓】。底部兩枚14cm風扇主進風源,頂部冷排出風。比較要注意的就是尾部風扇,我這邊也是改為進風,這主要是這套機子是AIO水冷方案,這可以儘可能同時給顯卡及CPU都提供足夠的「冷風」。

但如果你是風冷方案,可能就要調為出風了。


準備了幾枚風扇,最後安裝選了兩顆利民的TL-C14X(14cm)裝在底部,而尾部則是性能扇利民TL-B12 EXTREM。試了下標準厚度風扇都OK,當然我本來擔心會影響水冷安裝還準備了一顆C12015B薄扇。

3,防塵網

這箱子如果讓我說缺點的話,大概就只有防塵了。

默認是沒有配置防塵網,需要自己搞定。實際安裝還好,就是進風位置都要裝防塵網,然後剛好3個進風風扇位置包含對應的開槽固定防塵網都沒問題。出風位置就不需要裝了。


防塵網選擇的銀欣的14及12cm防塵網,安裝都是剛剛好。

這次測試用的WTG系統盤,也是用銀欣的RVS03,USB3.2 Gen2 10Gb/s傳輸速率。


4,裝機步驟順序

因為內部空間太過緊湊,所以配件及步驟都最好按流程,要不就容易返工。

裝機順序要注意的:主板IO線要先接好,再裝底部風扇;內存安裝,一方面儘量選矮馬甲型號(要不有可能會卡到水冷)另外一方面要在散熱器安裝之前安裝,要不可能裝不了;電源線也要在裝散熱器之前安裝;顯卡可以放在最後裝,當然記得預留好電源線。


5,電源選擇

要結合散熱方案考慮。風冷不限制,但ATX電源長度儘量不超過14cm;水冷就只能SFX\SFX-L電源。

這個方案的電源選了銀欣的SX1000LPT,也算是市面最早跟稍有的千瓦級別SFX-L電源了。相比SFX功率更大同時,可以用12cm風扇,所以風量跟安靜程度也比較有保證。白金級全模組,對付i9+RTX3080Ti這種旗艦配置也比較有信心,要不常規規格的可能線都不夠接。

8pin接口管夠。低溫停轉+12CM風扇的風量,所以安靜程度及散熱壓力跟ATX電源其實差不多。


6,走線

做不做定製線都可以,如果做的話,走線會更方便跟好看些。

我這次做的數據都有點極致,就是剛好而已。比如主板24pin是因為剛好位置對著電源位置,轉個彎就OK,不過做到這個長度也要保證接口方向是對的,一開始就做錯了一次方向,導致返工對調方向;而顯卡供電線也稍微做短了點,沒考慮到彎折。

所以數據僅供參考,還是以自己的作業為準。

參考數據:主板24pin:長度14cm;CPU供電: 長度44cm;顯卡供電8pin: 長度30cm(建議33)*長度均含接頭長度。

CPU供電線,這邊直接要鋪平,要不後蓋可能會蓋不上,因為機箱備部預留的走線是針對電源延長線,而CPU供電線捲起的厚度會比較厚一點。

頂部縫隙也是很好的藏線空間,如果你沒打算做定製線,主要走這個區域就OK。


7,主板兼容

這邊說的兼容,主要是水冷方案情況下要考慮,可能會影響安裝。我這邊華碩的TUF GAMING B660M-PLUS/WIFI D4是沒問題。其它型號可以具體問下老闆。

8,建議「單卡」配置

DENG F15MAX雖然有4*PCI,但如果你底部裝好風扇,加上目前市面普遍的顯卡厚度,以及散熱考慮,基本是不建議額外擴展PCI設備。這也是為什麼說它實際是一款「ITX箱體」原因之一。當然如果你配置比較特殊(比如非常規顯卡,搭配少見的14cm薄扇),也可以酌情安排。


04/ 12代i9K+B660組合表現

我知道這個組合勢必會被不少【玩家】【愛好者】吐槽,但顯然這些人不會考慮到實際裝機情況及需求。

我說下這台機子配置的硬性需求:i9、大容量DDR4內存(64-128)、無線網卡、MATX主板,然後不超頻

【i9 12900K】:最佳選擇其實是i9 12900,但年前等到快春節都沒上,而哪怕到寫文章的當下,i9 12900隻有原盒,且價格高於i9 12900K散片,所以當時只能選i9 12900K散片。至於【KF】,差價不大或者可接受的情況下,儘量選帶【核顯】,未來維護會帶來不少方便,特別是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所以機主自己也選了【K】。

D4還是D5內存:因為大容量內存的需求跟D4\D5內存的差價,對於這個方案來說性價比最高的選擇顯然是D4,當時2K就搞定64G內存,如果換D5的話,可能就要5K-6K(年前D5比現在更貴),性能增益不能說沒有,只能說對機主的使用場景來說太小,所以最後鎖定D4方案。

華碩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限定D4內存,加上必須MATX主板,其實能選的主板就兩款了,【PRIME Z690M-PLUS D4】跟【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兩個供電規格差不多,前者能超頻但沒WIFI,後者CPU不能超頻但有WIFI,對於不考慮超頻的機子來說顯然後者更實用。(*ROG STRIX Z690-G是D5)

最終因為上面幾個原因後,成了後來這個組合。當然我也很好奇同樣是i9 12900K情況下,Z690 D5跟B660 D4會帶來怎樣的差異,B660+i9K的組合會不會帶來嚴重的性能衰減。

華碩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

因為這價位段產品競爭激烈,所以TUF GAMING系列雖然定位在阿蘇西家族算偏入門,但「M-PLUS」基本都是重點型號,用來衝擊口碑的,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也是如此。供電升級到了10+1模組,加上大規模散熱片,產品定位針對i5\i7級別配置,但實際我的對付i9長時間烤雞也是沒問題,加上解鎖功耗等功能,如果你不考慮CPU超頻的話,性能釋放其實不比「Z」差。

這類緊湊主板另外一個重要的就是擴展性,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主板上下兩組RGB燈光控制,USB3。0跟Type-C前置也都支持。兩個支持gen4的M。2插槽,且沿用了便捷卡扣。

另外個人建議儘量選「WIFI」版,要不未來可能會後悔,因為現在有些手機協同軟體,是需要主機有藍牙跟網絡的,如果你後面再加裝,麻煩不說,要多占用一個插槽,還不一定能裝。

供電看紙面介紹,不如實測。

搭配i9 12900K,解鎖功耗限制,可以跑到255W,且持續無降低;供電散熱片溫度不也不會過熱。總體跟我之前i9搭配Z690測試時基本一樣。

當然如果選擇D5方案的話,就建議上ROG STRIX Z690-G了,整體用料規格會更高。

對比ITX方案最大的好處就是有4內存插槽,對工作機算強需求

一體IO,除了視頻口,USB-A接口也管夠~


搭配的內存是英睿達的D4 3600普條,16G*4。

關於超頻:現在工作機無論是CPU跟內存,現在個人都不推薦「超頻」了,因為以前裝的機子有部分只是「小超」幅度,經過一段時間實用後還是會有「縮肛」現象。所以這類機子目前建議日常用解鎖個功耗\PBO,內存上個XMP預設最省心。


主SSD用的是金士頓的KC3000 2T

等了許久,金士頓總算帶來Gen4 SSD。盤體表面看似「普通」,實際是超薄的石墨烯金屬散熱片,雖然沒有採用比較誇張的SSD專用散熱器,但其實這樣的方案反倒是比較合理的,因為目前會搭配Gen4配置一般不會太差,主板都會自帶配套的SSD散熱器,SSD如果自帶的話,有時候反倒會成為麻煩,而KC3000這樣的散熱片設計就保證了兼容性,無論是台式機、筆記本甚至遊戲機,都可以不用擔心散熱片導致的安裝兼容問題。

規格配置採用了群聯 PS5018-E18八通道主控跟金士頓自封裝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鎂光176層 3D TLC NAND)。

我手上的是2T版,實測速度確實跟官方的7000/6000MB/秒讀寫速度差不多。而之前為什麼存儲大廠遲遲沒上前一代的Gen4盤,估計也是考慮跟Gen3高速盤差距太少,現在這種「翻倍」速度就下場了。


性能對比

12代對比前兩代大幅度提升這個幾乎是不用再多說的,這次測試我比較好奇的地方就是對比D5方案的,D4方案差距會有多少。

對比的i9 12900K+Z690:測試數據是之前首發時候的測試數據,因為時間及軟體版本區別,所以對比進攻參考。當時搭配的內存是DDR5 4800

首先是CPU基準性能,加上了前兩代規格最強的i9 10900K(DDR4 3600)。測試結果來看,12代因為IPC性能提升,無論是單線程多線程對比之前性能提升都是非常大。而B660+D4跟Z690+D5的不同組合對比,後者還是會更強一點,只不過差距也足夠小

然後是遊戲性能測試軟體,3DMARK裡面的CPU\物理測試分數,跟完全針對CPU專用測試工具CPU Profile。

3DMARK的CPU測試項目裡面,Z690+D5的優勢會更明顯一點,可能是對內存帶寬提升會比較敏感,而CPU Profile的測試結果就更類似上面的CPU基準性能測試結果了。


生產力應用

CPU渲染相關這邊測試了Corona和Blender兩個圖像建模渲染器測試,這類渲染器應用對CPU性能跟核心線程都非常敏感,基本處理器規格就代表著性能表現。測試數據為渲染時長,測試數值越小越好。

測試結果倒是不同於3DMARK裡面基於遊戲的測試結果,B660+D4跟Z690+D5基本沒有區別,速度測試更耗時的Blender裡面,B660+D4的組合耗時甚至更少(可理解為誤差範圍)。

總體來說,目前12代酷睿,選擇D4或D5,性能表現差別還沒那麼大,主要要看具體使用場景,如果你是遊戲之類對內存帶寬會比較敏感的,可以考慮,但「常規」需求的話(比如我這個案子)會更考慮整體成本。如果未來D5價格下降到可接受的程度,顯然D5是未來。


一些平台類綜合測試分數

PCMARK10:i9+RTX3080Ti,評分總分直接過萬了。以UL Benchmark的習慣,評分過萬實際基本就是超過10分的表現。

娛樂大師:200W,這個看看就好。。。

同樣來自UL Benchmark 針對生產力應用場景的測試,分別是【辦公生產力測試】及【視頻編輯】結果,也都達到了7K跟9K的高分。


05/ 七彩虹RTX3080Ti 性能表現

這次搭配測試的顯卡選了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3080 Ti Vulcan OC火神。也算巧合,上次DENG M25選的就是2080版的【火神】。


【火神】跟【B站聯名】這兩個系列算是七彩虹這一代卡裡面讓人印象比較深刻的,當然如果算走量的話,【Ultra W】也很受裝機用戶喜歡。這一代的【火神】應該可以算是火神二代吧,對比上一代,一鍵超頻等功能依舊保留,不過屏幕感覺更大了,而且還可以翻折,方便豎裝用戶也可以SHOW到;裝機風格的散熱設計也依舊保留。

做工部分依舊是【堆料】設定,散熱主體採用了「iGame真空冰片技術」的真空均熱板,一方面效能更高,另外就是特殊安裝方式也可以避免效能下降;另外一個地方比較好的,就是背板,除了RGB裝飾,最主要是同樣搭配熱管及導熱墊,RTX30系顯卡,比較讓用戶在意的地方,就是GDDR6X的溫度控制了,而iGame GeForce RTX 3080 Ti Vulcan OC火神,哪怕是封箱情況下,滿載烤雞顯存溫度也就75℃左右,跟動輒100+,確實看著放心了許多。


側面液晶屏,也算是【火神】最重要特徵,日常可以自定義顯示系統溫度,也可以弄靈魂動圖,具體效果可以參考我上面拍攝的圖片。

另外除了3080Ti這級別,「相對」入門一點的3060Ti版火神,也是同樣的豪華配置,這對於鎖定了外觀但預算又有限的用戶來說,比較友好。

*【火神】的小細節,三個風扇中間的裝飾盤是可以旋轉方向,然後風扇在轉的過程始終保持指定方向


RTX 3080 Ti GPU基準性能

這邊對比了其它三張不同的卡,分別是RTX3070Ti、RTX3080 10G 跟RTX3090。不過都是之前的裝機測試數據,搭配的平台不盡相同。(RTX3070Ti搭配12代i5、RTX3080 10G搭配Zen3,而RTX3090是搭配10代i9)

本來想體現老黃精湛刀法,但結果讓我有些意外。RTX 3080 Ti居然反殺RTX3090。

出現這個結果個人預計是這樣:兩張卡性能本身比較相近,然後RTX3080Ti搭配12代酷睿,性能比10代提升較多(參考上面CPU基準測試),而且【火神】我是用自帶的OC預設測試的。綜合這些導致了最終反殺結果,不過考慮到【火神】的溫度,新的RTX 3080 Ti跟RTX 3080 12G 真的是高端卡裡面的性價比選擇。


遊戲實測

搭配明基PD2700U設置4K解析度下的遊戲畫面實拍感受。

RTX3080Ti加持下,雖然4K解析度,依舊可以保持最高畫質且高幀數流暢。

具體遊戲速度表現參考。

競技類遊戲基本都可以過百;3A類遊戲基本也可以在60-100中;開啟光追依舊是最好搭配DLSS。

顯卡的專業性能測試

用SPECviewperf 13測試,對比的依舊是之前RTX3080 10G及RTX3090的測試數據。跟上面基準測試結果類似,依舊是反殺,原因估計也一樣。

SPECviewperf 2020的測試結果(包含1080P跟4K兩種解析度),這邊只有RTX3070Ti的測試數據供對比。


06/ 散熱表現

散熱測試部分,要考察三個部分的溫度表現。首先是【整機】,主要了解DENG F15MAX 這個水冷方案導致的整機散熱表現;【CPU】部分就是看ROG龍神2 240,對付滿載255W的i9 表現如何;【GPU】部分了解火神的溫度表現。

【整機】:封箱前後CPU基本沒什麼影響,這點主要受益尾部進風風扇,可以保持充沛的冷風;比較有影響的大概是顯卡的顯存溫度,最多升高6℃,而核心溫度1-2℃區別算很小了。

【CPU】:主板BIOS,我把溫度牆設置115℃,然後解鎖功耗,滿載大概可以跑到255W功耗左右。裸機下,ROG龍神2 240大概可以壓制到96℃,封箱之後可以壓制在100℃。風扇轉速1800轉,還算可以接受(超過2000實際就難以忍受)。普通用戶對這組數據可能無感,一般來說這功耗級別,會建議搭配360水冷,ROG龍神2 240作為240冷排+1800轉,把i9滿載溫度控制這樣已經很好了,不超頻的話其實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實際日常大部分應用下不會像烤雞這樣長時間高功耗狀態。

【GPU】:用火神自帶的一鍵【超頻】預設,烤雞測試。裸機核心66℃,顯存74℃,這個可以算顯卡本身的散熱表現;封箱之後無論核心還是顯存,溫度最高都沒超過80℃也算很好了,畢竟這是OC狀態,而且是GDDR6X,用過的用戶應該了解這個溫度表現。

CPU的255W功耗,加上GPU的350W,不算其它配件,雙滿載就近600W的功耗,DENG F15MAX的這個風道散熱表現算OK吧?畢竟這只是一台20L的箱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