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壇醫院醫護人員:患兒入院後,常在深夜接到家長電話

新京報 發佈 2022-05-23T23:58:00.269191+00:00

為了收治大量增加的新冠患者,4月28日,在西側應急區內的8個病區全部收滿後,北京地壇醫院按照應急預案,又緊急開設住院樓病區應對入院潮。

自4月22日以來,北京此輪疫情已累計報告1493名感染者。

為了收治大量增加的新冠患者,4月28日,在西側應急區內的8個病區全部收滿後,北京地壇醫院按照應急預案,又緊急開設住院樓病區應對入院潮。

數百名在院患者中,不乏備受關注的群體。據北京市衛健委副主任李昂5月7日通報,該院有上百名老人、76名兒童、3名孕產婦。

為了提供充分照顧,有醫生用自己的手機主動給孩子家長打電話,並常在深夜接到來電;有護士則為老人採購筆墨紙硯,幫助其打發枯燥的住院時光。

近日,我們連線了兩位北京地壇醫院醫護人員,聽他們講述隔離病房中的醫患故事。

深夜「接線」的抗疫醫生

北京正經歷三年中規模最大的一起新冠疫情。

2022年4月29日,2個幼兒園的小患兒進入北京地壇醫院,從這天起,西南四區、五區科主任侯藝鑫常在深夜接到家長來電。

在此輪疫情中,孩子成為最受關注的群體之一。

早在兩個小傢伙入院之前,侯藝鑫已對他們的情況進行了「摸排」,在名單中注意到兩個孩子沒有家長陪護,侯藝鑫主動給家長打了電話。對於孩子要獨自住院一事,正在隔離的家長們焦慮萬分,擔心孩子不能適應,一位爸爸哭了出來。

「我們也為人父母,特別理解家長的心情。打電話一方面是對孩子的情況熟悉熟悉,一方面也是安撫家長的情緒,向他們詳細介紹了我們的安排,包括成立了專門的兒童治療小組、病房中有24小時專人陪護等等。解釋之後,家長變得比較踏實。」侯藝鑫說。

侯藝鑫的電話就是這回被家長記住的。之後,她幾乎每天都會接到來電。白天侯藝鑫要進隔離區查房,手機不隨身攜帶,家長們逐漸摸清規律,會在晚上打給她。一次深夜12點左右,一位爸爸打來電話,先為打擾她休息而道歉,又表示實在擔心病床太高、孩子摔了,侯藝鑫告訴他,病房裡已特意安裝了床擋,還給他傳了照片。後來,侯藝鑫也存下了家長的號碼,看到來信都會回復。

如此接觸了兩三天,父母們終於放鬆下來,談話時開始發出笑聲。

孩子們展示在病房內創作的繪畫作品。北京地壇醫院供圖

孩子住院期間,侯藝鑫接受了家長們添加微信的請求。微信群逐漸擴大,最後兩個孩子的父母、幼兒園老師,甚至奶奶爺爺都進了群。每天進到病房,侯藝鑫會拍一些孩子的視頻發在群里,也會告訴家長孩子情況怎樣、吃了什麼、幾點睡等等細節。

在醫護的照顧下,孩子們也適應了病房環境。看到侯藝鑫,還會「教」她病房裡有哪些設施、怎麼七步洗手、口罩要怎麼摘——這些都是從護士那兒學到的。

孩子入院不久,幼兒園老師在微信群里呼喚侯藝鑫,告知她一位孩子的爸爸被診斷為陽性。侯藝鑫聯繫了總值班,但了解到孩子爸爸被安排在小湯山醫院住院,趕緊又聯繫相關方,將孩子爸爸送來地壇醫院,父子兩人得以團聚。

在這個患兒病房中,侯藝鑫還收穫了孩子們捏的手工橡皮泥小蜜蜂。「『大白』阿姨像小蜜蜂,因為太忙了。」

侯藝鑫收到孩子們送的手工橡皮泥小蜜蜂。北京地壇醫院供圖

老夫妻病房揮毫 用50幅字畫向醫護致謝

令地壇醫院西南三區護士長孫麗霞印象最深的,則是一對老夫妻。

4月30日,兩人作為確診患者收治入院。男性76歲,女性70歲,被安排在一間病房中。其中,男性咳嗽、咳痰,既往有兩次腦梗,併合並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為重點關注的高風險人群;女性病情較輕,但孫麗霞注意到,她心情有些低落,聊天中得知,兩人是被突然通知陽性,並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感染,而社區有人指責,就是因為他們感染,整棟樓被封閉管理,她感到又自責又委屈。

孫麗霞安慰她,誰都不想這樣,不要放在心上,並通過了對方的微信好友申請。第二次查房時,孫麗霞了解到兩人有書法、畫畫的愛好,但沒來得及帶工具,為了讓兩人心情好一些,護士們在網上買齊了書畫用品,送進了隔離病房。

「他們一下就高興了很多,說話語氣都不一樣了。之前叔叔整天都躺著,後來兩人一個寫字、一個畫畫,精神很好。」孫麗霞說,護士節那天,夫妻倆給她發來文字致謝,讓她非常感動。

醫院內的一對老夫妻為醫護人員留下字畫作品併合影留念。北京地壇醫院供圖

老兩口曾表示,想給每位醫護人員都留一幅字畫作為感謝,但不知他們有多少人,只能盡力。到出院之前,兩人一共留下了50幅作品。老人常創作的是傳統植物、動物題材,但最後特意畫了一幅「大白」,寫著「北京加油」。

抗疫背後陌生的媽媽和隨時備用的行李箱

截至5月20日,北京此輪疫情已報告感染者1493名。

作為定點醫院,在北京每起新冠疫情中,北京地壇醫院都承擔了收治新冠感染者的任務。侯藝鑫和孫麗霞均不是第一次抗疫,這次明顯感覺疫情發展更快,患者數量迅速增多。

4月27日晚上9點多,侯藝鑫接到醫務處的電話,由於患者數量激增,醫院決定緊急增加隔離病房。她趕緊將熟睡的女兒叫醒,打包好衣服和課本,送去爺爺奶奶家,然後拿上自己的行李趕到醫院,開始布置新病區。

病區「拓荒」是一個體力活。防護物資、醫用耗材、患者要用的生活物資等等,都要醫護人員一點點搬運布置,如此忙到後半夜,一群人直接在醫院睡下。

侯藝鑫感覺一天24小時都不夠用。患者不斷增加,剛開始準備的四層、五層病區很快住滿,又連夜布置二層、三層,3天內,四個病區收治了一百多名患者。除了處理行政工作,她還參與每日的查房,奧密克戎雖造成肺部炎症較少、症狀偏輕,但此輪疫情患者群體複雜,老人、孕產婦、兒童等均需重點關注,每輪查房除了問診,還要進行大量的解釋科普工作,每次出來都是大汗淋漓。

白天進病房,晚上深夜回酒店,孩子早已睡下。由於時間差,侯藝鑫和孩子們只能每周周末聯繫一次。她會和女兒聊聊學習上的事,4歲的小兒子卻與她交流不多——兒子出生後第二年,新冠疫情襲來,侯藝鑫忙於工作,孩子一直交給爺爺奶奶照顧,與父母不大親近,甚至不大喊媽媽。這是侯藝鑫最感到愧疚的一件事。

抗疫漫長,孫麗霞也有同樣的體會。作為腫瘤科的護士,兩年多的時間,呼吸機、插管這些原本不是腫瘤科護士強項的操作日益熟練。經歷了多次疫情,她有一個專門的行李箱,隨時可以拎著出發。

「我們最希望的就是看到疫情能更快過去。」侯藝鑫說。扛過了最初的入院高峰期,現在進入較為穩定的狀態,每天都有患者出院。看到患者越來越少,是她最高興的事情。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張磊 校對 吳興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