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釋放大量甲烷,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8倍?美國造謠居心何在

hi科普啦 發佈 2022-05-24T04:06:49.007415+00:00

然而美國卻一直在尋找各種奇葩理由「禁用」中國水稻,比如當初他們的一項最新研究,就直接把矛頭對準了中國的水稻種植,直言中國人種植水稻會破壞環境。

水稻種植一直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然而美國卻一直在尋找各種奇葩理由「禁用」中國水稻,比如當初他們的一項最新研究,就直接把矛頭對準了中國的水稻種植,直言中國人種植水稻會破壞環境。

您聽著荒謬吧,嘿,人家說得還真是有鼻子有眼的。

據美國科研雜誌《國家科學院學報》刊登的一篇文章說:「如果把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因素考慮在內的話,水稻種植對全球氣候變暖所產生的影響可能要比此前估計的水平高出一倍。然而作為水稻生產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目前都沒有將與水稻種植相關的碳排放量,統計到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中。這是極不負責的做法。」

一氧化二氮是一種長期有效的溫室氣體,在20到100年的時間裡,其捕獲大氣熱量的能力是甲烷的好幾倍。這好端端的種水稻,又不是做化學實驗,怎麼會產生一氧化二氮呢?人家美國還非常「熱心」地幫我們做了解釋:「你們難道還不相信我們嗎?我們可是做過調查的。近年來,由於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地方採用了間隙性淹水法種植水稻,而這種種植方法和一般的持續性淹水稻田相比,會產生高30到45倍的溫室氣體,其中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二氮。

美國老大都發話了,這歐洲各國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紛紛指責中國在水稻種植時釋放了大量甲烷氣體,而甲烷作為另一種溫室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足足是二氧化碳的28倍。一時間,類似「中國水稻種植才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元兇」這樣的指責,在西方世界不絕於耳,那麼事實果真是這樣麼?

種水稻真會產生溫室氣體?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水稻作為僅次於小麥的世界第二大糧食作物,在其種植過程中確實會產生大量的有機化合物。尤其是當種植水稻的土壤淹水後,土壤中的氧氣會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以及水稻的根系所消耗,這時候水稻內的細菌就開始生長活躍了,它們以二氧化碳和乙酸等為原料,產出甲烷,而這些甲烷氣體就通過水稻的植株、氣泡擴散排放到了大氣中。

其實各國的科學家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由於甲烷的排放對於土壤肥力維持和水稻生長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大家自然而然也就不太重視。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環保組織認定甲烷為溫室效應的主要元兇時,人們才把稻田排放甲烷的問題擺上桌面。

那麼稻田排放的甲烷量到底有多少呢?真的足以影響全球氣候麼?

2001年在南京召開的亞洲稻田溫室氣體排放國際學術研討會給出了答案。我國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院顏曉元博士和來自日本的土壤學專家合作,預估出2000年全年的全球稻田甲烷排放量僅為2560萬噸,僅僅比全球白蟻的碳排放量高一點,遠低於全球自然濕地和反芻動物(以牛為代表)排放的甲烷量。

而當時美國最具權威的科學雜誌《自然》也對該研究進行了報導,說明美國科學界對於這一結果的認可。這充分說明稻田排放的溫室氣體壓根不會對大氣,乃至全球氣候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美國如今又拿稻田說事,只能說自己打自己的臉。

有人可能會說了,是不是最近幾年隨著種植面積和耕作方法的改變,稻田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增大了啊?您這個擔憂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隨著我國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溫室氣體的排放不但並未增加,反而呈現出了下降趨勢。

與時俱進的稻田產業

首先就是在2020年左右,很多稻田都安裝了甲烷排放量檢測設備,可以收集稻田裡的空氣並對樣本進行檢測。研究人員更會對空氣樣本進行分析,並為評估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電腦模型收集足夠的資料。

有了這些電腦大數據的分析,科學家們就更容易找出控制稻田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

一方面可以通過對稻田的灌溉時間、對水位的細緻管理來降低排放;另一方面,國內也在研究培育更有前景的新型節水抗旱稻,而這種水稻的出現,不僅灌溉所需的用水減少了,還可降低多達90%的甲烷排放。目前這種新型水稻已在安徽和江西得到了廣泛的推廣種植。

而且科學家們在實踐中發現,越是高產的雜交水稻,越能夠通過吸收稻田中的氧氣成分,讓甲烷在土壤中進行更為充分的氧化,而這個過程可以讓土壤更加肥沃。通過農業生物科技的不斷革新進步,我國早已告別了過去「黃牛、鋤頭、拖拉機」的舊農業時代,轉而進入了機械化的生態農業時代。而以歐美為首的西方世界卻還在以老眼光看待中國,鼓吹什麼稻米污染環境的謬論,實在是既可笑又可悲。

當然了,歐美的實際目的,無非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徹底打擊一下中國的農業。畢竟,2020年全球大米產量5.07億噸,其中三成來自於中國,位於世界第一。而中國全年的稻穀和大米出口更是高達242萬噸,位於世界第六。這麼一個稻米生產和出口的大國,西方世界當然想從根兒上斬斷中國賴以生存的命脈了。

不過歐美人的這些雕蟲小技想要對中國稻米進行衝擊,只能說是白日做夢了。這是因為我國的雜交水稻優勢實在是太大了:首先咱們的雜交水稻葉色濃綠,葉片又寬又大,很利於進行光合作用。別國的水稻一般每株只能產80粒米,而我國的雜交水稻卻可以達到150粒。

而這些米的營養價值還特別高,光是蛋白質含量,就比他國水稻高了1~2%。加之雜交水稻的適應性非常強,無論是山區還是丘陵,都可以種植增產,幾乎可以在全國推廣。這是國外任何其他品種的水稻都無法相比的。

更重要的是,由於高產雜交水稻的出現,解決了14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甚至對解決世界上的飢餓問題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很多有良知的西方學者都把它稱為東方魔稻,堪比中國第五大發明。

在我國,水稻更是最為重要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到了總糧食作物的1/3,產量將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因此相比於歐美別有用心的無端指責,保障糧食安全才是我國目前的戰略目標,中國農科院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專家李玉娥就曾經說過:「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吃飽飯,如果減排措施導致糧食減產,那就不能當作真正的解決方案。」

很難想像,如果真的按照歐美那些所謂的專家所說,停止耕種水稻會給我國帶來多大的影響。那就不光光是多少人餓肚子,鬧饑荒的問題了。連人民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的話,很可能會引發社會的動盪,引發動亂,而這才是那些歐美專家最希望看到的結果,也是他們打著科學幌子背後的真正目的。

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歪,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國,當然會引起他國的羨慕甚至是嫉妒和怨恨。一些敵對勢力千方百計地找機會抹黑、詆毀中國。我們完全不用過於理會,只有做好我們自己,努力提高我國的科技生產水平,這些流言蜚語才會自己消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