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名單:抗戰之初就基本定局,看看他們的職務就知道了

宋亞羣 發佈 2022-05-24T05:23:09.343983+00:00

十大元帥名單:抗戰之初就基本定局,看看他們的職務就知道了!關於十大元帥的名單和排名,多年來一直有各種解讀和揣測,但多屬一家之言,而且受一些野史和傳說的影響甚大。事實上,十大元帥並不是到授銜前一刻才倉促評出的,而是歷史的定評。

十大元帥名單:抗戰之初就基本定局,看看他們的職務就知道了!

關於十大元帥的名單和排名,多年來一直有各種解讀和揣測,但多屬一家之言,而且受一些野史和傳說的影響甚大。事實上,十大元帥並不是到授銜前一刻才倉促評出的,而是歷史的定評。

這個定評,實際早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八路軍和新四軍誕生之際就基本確定了,我們拿事實說話,先看一組對比,十大元帥的名單和1937年他們時在軍中的職務,就會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十大元帥的框架,是在1937年就基本定局的。

十大元帥前兩位:朱德和彭德懷,任何人無法逾越的兩座高峰。

朱德和彭德懷在1937年的職務已經是人民武裝的正副總司令,從此以後的十幾年中,兩人一正一副的最高軍事主官組合,再沒有變過。

1937年,已經長徵到陝北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即稍後的第十八集團軍,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

這和1955年授銜時十大元帥前兩位完全一致。

抗日戰爭時兩人在八路軍中的職務基本確定了他們在十大元帥中的排名,之後的解放戰爭這一格局沒有變化,朱德坐鎮中央,協助主席對全國戰局進行戰略指揮,彭德懷則和抗日戰爭時一樣到前方督戰,兼任西北野戰軍司令員。

巨大的戰功、崇高的威望,使得朱德和彭德懷在軍中的地位無法撼動,因此,當他們成為十大元帥中的前兩名的時候,上至指揮千軍萬馬的元帥,下至普通指戰員,無一不服!

接下來,是八路軍三大主力師的師長:林總、劉伯承和賀龍

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一共三個國防師:115師、129師和120師。

這三大主力師在抗日戰爭中有不同的貢獻:129師偏進攻,戰鬥力最強;115師攻守兼備,根據地建設實力無人能及;120師偏防守,需要保衛中央安全。

115師本來就改編自中央紅軍,綜合實力最強,因此,當林總被任命為115師師長的時候,其實已經為多年後的元帥軍銜埋好了伏筆。他指揮的「平型關大捷」名揚天下,極大振奮了國人的抗戰信心——可惜,林總不久就因傷退隱。

劉伯承在紅軍時期是總參謀長,長征時又和紅軍總司令朱德一起隨紅四方面軍行動,因此紅四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9師時,由他擔任師長。劉伯承是軍事理論深厚,號稱「當代孫吳」,用兵神出鬼沒,129師是八路軍中最能打的部隊。

120師的戰略任務偏於防守,因此表面看上去戰績比另外兩個師略遜。師長賀龍的資歷更在劉伯承之上,南昌起義時就是總指揮,那時劉伯承是參謀團團長(類型了總參謀長),而林總那時只是個連長而已。客觀來講,120師的前身紅二方面軍實力偏弱,但賀龍的南昌起義總指揮、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和八路軍120師師長這三個含金量極高的職務是他元帥軍銜的最好背書。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很清晰地看到這條脈絡:八路軍三大師長林總、劉伯承和賀龍正好是十大元帥中僅次於朱德、彭德懷的人選,至於三人在元帥中的排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有變數,林總功大,位居第三,劉伯承次之,賀龍排名第五。

但這隻三大師長排名第幾的問題,入選十大元帥並在朱彭身後占據三個「名額」卻在那時就註定了。

十大元帥下半區的變數更大一些。

八路軍三大師長之後,應該是新四軍軍長了,本來這個位置的元帥應該是葉挺的,但1955年授銜的卻是陳毅。

葉挺的資格算是很老了,北伐時帶「葉挺獨立團」,是北伐名將;南昌起義的主要部隊就是他和賀龍的班底,擔任前敵總指揮;當年年底又作為總指揮領導了廣州起義,新四軍成立時,他擔任第一任軍長,這個功勞和資歷,十大元帥中無論如何也應該有他一席之地的。

可惜,葉挺在1946年的「黑茶山空難」中犧牲,唯一能代替他的人物就是陳毅。

歷史真是驚人的巧合:葉挺在1937年時位居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和賀龍之後排名第六,而陳毅在1955年授銜時在十大元帥中的排名也是第六!

陳毅前期生涯似乎不如葉挺輝煌,不是北伐名將,南昌起義開始時,葉挺是前敵總指揮,陳毅只是半路加入的團級幹部。但陳毅協助朱德整編隊伍,舉行湘南起義,和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幾乎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井岡山上又是三巨頭之一,一度擔任紅四軍前委書記。

新四軍剛成立時,葉挺是軍長,陳毅只是他麾下的一名支隊司令員,但陳毅的實際地位不一定比葉挺低,因為他還是新四軍軍分會的副書記,說是二把手並不過分。有些重要會議陳毅能參加而葉挺不能。

「皖南事變」後,陳毅和劉少奇力挽狂瀾,重建新四軍軍部立下大功,又成功把新四軍戰略重心從皖南轉移至蘇北,新四軍的重新崛起,陳毅和劉少奇可謂首功。

有了這一前提,再加上解放戰爭陳毅善於協調資源,坐鎮後方放後讓戰神粟裕在前面打仗,華野名震天下,這樣一來,他這個元帥就更跑不了了。

羅榮桓、徐向前和聶榮臻:這三位元帥都是八路軍政委或副師長。

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三位師長前文說過,是十大元帥的第三到五名,還有三位副師長:115師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副師長蕭克,129師副師長徐向前。

其中聶榮臻參加革命的起義很高,南昌起義籌備時,他是軍委書記,也參與領導了廣州起義,那時無論是羅榮桓、徐向前還是蕭克,職務都遠不如他。不過紅軍時期,聶榮臻最重要的職務是紅一軍團政委,因此林彪當上八路軍115師師長之後,他也順理成章成為副師長(後來也當過政委)。

蕭克是紅六軍團軍團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和八路軍120師副師長,這三個職務都是重量級的,但他沒有成為元帥。

羅榮桓1927年就追隨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親歷「三灣改編」,是毛澤東最為欣賞的政工大師。八路軍115師分兵的時候,聶榮臻在五台山開闢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政委羅榮桓則經營山東抗日根據地。

羅榮桓之所以在元帥中位居聶榮臻之上,兩大原因,第一,山東軍區對全國戰局的影響在晉察冀之上,解放軍有幾乎三分之一的兵力都出自山東;第二,羅榮桓在東北時擴充兵源得當,三年時間東北野戰軍從11萬成為百萬雄師,羅榮桓居首功。

至於徐向前,必須是元帥,因為他是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紅四方面軍在元帥中不可能沒有代表人物,再加上徐向前在紅軍時期的戰績極為突出,而解放戰爭又打出一個小高潮,戰績不拉胯,是徐帥得以名列十大元帥的主因。而且,因為授銜時他任總參謀長,所以排名在副總參謀長聶榮臻之前——在解放戰爭中,徐向前卻是聶榮臻的副職。

最後一個元帥名額:三軍總參謀長,葉劍英

葉劍英資格也很老,南昌起義時地位很高,是第四軍參謀長。

縱觀葉帥的軍事生涯,有三個特點:第一,他沒有自己的班底部隊;第二,多數時候都是參謀長,紅軍總參謀長、八路軍參謀長和解放軍總參謀長,三軍總參謀長當了個遍;第三是每天歷史關鍵時刻,總是他站出來發揮扭轉乾坤的作用。

葉劍英幾乎沒有獨立率大兵團打仗的經驗,都是在中央參贊軍機。

他是軍中最典型的「複合型人才」,不僅是三軍總參謀長,還時常協助周恩來在重慶、武漢和南京負責統一戰線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一度和周恩來等人共同負責和美國方面的接洽,解放戰爭中又擔任中央後委書記,可謂「真正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1955年授銜的時候,葉劍英得知自己將被授銜元帥軍銜,立即要求降銜,他說自己最多可以當個大將,這是歷史的定評。當然,軍委在綜合考量他的歷史貢獻後,還是覺得他應該獲得元帥軍銜。

請注意,1937年,八路軍剛剛成立時,葉劍英的職務是八路軍參謀長——他之所以在十大元帥中排名第十,其中一個原因是那時候的部隊裡,參謀長的地位比今天略低,這正說明他的八路軍參謀長一職和十大元帥的排名第十是相稱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