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要塞友誼關,先後使用3個名稱,代表3個不同時期

兵說 發佈 2024-04-26T17:19:48.972532+00:00

作者:閃閃鎮南關改成友誼關,是否能帶來友誼?位於廣西憑祥市的鎮南關,是我國南疆的著名關口之一,上世紀六十年代,改名為友誼關。坊間有傳聞,之所以改為友誼關,是因為越南方面提出建議,畢竟鎮南關這個名稱,壓了越南太久。真正改名的時候,多名要人祝賀改名。

作者:閃閃

鎮南關改成友誼關,是否能帶來友誼?

位於廣西憑祥市的鎮南關,是我國南疆的著名關口之一,上世紀六十年代,改名為友誼關。

坊間有傳聞,之所以改為友誼關,是因為越南方面提出建議,畢竟鎮南關這個名稱,壓了越南太久。真正改名的時候,多名要人祝賀改名。

鎮南關的歷史分為兩大階段,分別是1949年之前,和1949年之後。

看鎮南關三個字,就知道這裡是軍事重鎮,作用都體現在字面上了,這裡號稱是西南第一雄關,自古威震東南亞。

沒有修建鎮南關之前,西南邊陲是百戰之地,遠離中原王朝的統治,以至於山林里的小國,總是來劫掠騷擾我邊民。

中原王朝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卻很難控制並治理西南邊陲,畢竟破壞一個地方很容易,建設一個地方很難。

漢武帝時期,不惜代價經略大西南,派人遠赴崇山峻岭修建鎮南關,雄關立起之日,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那不僅僅是一道雄關,更代表著雄厚的國力,退一步來說,即使敵人進入了鎮南關,那就登上城頭看一看吧,看清什麼是大國天威。

那一層層的夯土,科學嚴謹的設計,無一不彰顯著大漢的先進文明和軍事實力。而這樣的雄關,中國還有很多。

千年之前,東南亞的很多小國,看到那銅牆鐵壁的鎮南關,就會有巨大的精神威懾。

今天,我們打開手機地圖的衛星圖模式,一眼就能看出鎮南關的重要性,也可以從漢武帝的角度看鎮南關,可謂一道雄關橫貫群山,猶如大船的壓艙石。

毫不誇張地說,古時候的東南亞小國,並沒有修建雄關的能力,看一眼這樣的雄關,就可見實力。

威武雄壯的鎮南關,很多時候能夠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誰要心懷不軌,先掂量掂量鎮南關及其背後的實力。

後來到了唐宋元明時期,即使中原王朝出現動亂,待到穩定之後,便會兵發鎮南關方向,那道雄關成為西南小國投降的地方。

軍閥混戰時期,廣西成為新桂系的地盤。

1949年,紅旗插上鎮南關,成為我軍解放廣西的重要標誌。

到1949年之後,國際局勢發生了新的變化,世界多數國家逐漸分為東西方兩大陣營,而新生的新中國,跟北越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這就開啟了鎮南關的第二階段,從威震東南亞,到支援東南亞多國。

以抗法援越為例,鎮南關成為中越之間的一道紐帶。

鎮南關的作用,從威震東南亞,變成了援助東南亞,所以用「鎮」這個字,就不太合適了。

到1953年1月,經多方考慮,採納了多方建議,將鎮南關的「鎮」,改成了睦鄰友好的「睦」,改名為睦南關。

當時,我國正處在抗美援朝時期,戰略重心集中在東北亞,並不是東南亞。而越南處在抗法時期,如果無法獲得外界援助,就很難取得勝利。

新中國處在困難時期,依舊通過睦南關,無私地支援越南,援建鐵路和公路,幫助北越建立基礎設施和工業設施。

北越以及整個越南的群眾,都感激中國的無私無償援助,兩國邊民來往頻繁,相互通婚,邊民親如一家。

兩國的百姓會去對面砍柴,去對面取水,如同宣傳標語所說的那樣親如兄弟。

鎮南關的歷史結束了,睦南關的歷史開始了,然而到1965年3月5日,我國決定將廣西的睦南關再次改名,改為友誼關。

這一次改名,得到了越南方面的歡迎和稱讚,越南高層和各界代表,參加了鎮南關的改名儀式。

美國1964年侵略越南,友誼關是我國重要的援助通道,總計200多億人民幣的援助,源源不斷送往越南。

再看越南這邊,他們的關口原名是「登邊檢查站」,隨著中國鎮南關改了名字,他們這邊也改名為友誼關邊防檢查站。

援越抗美時期,中國是越南的大後方,成為北越抗擊美國的後盾,支援的項目大到鐵路,小到蛋白粉和肉鬆。

當時,中國和北越有共同的敵人,我們為了支援越南,連剛剛研發的手扶拖拉機,都源源不斷送到了越南。

越南的老百姓發現,他們都用了手扶拖拉機,開始機械化種田;而中國這邊的老百姓,依舊用水牛在耕地。

越南百姓詢問,中國的農民為何不使用拖拉機耕田呢?
為解決這一尷尬,我們生產的手扶拖拉機,首先用在了中越邊界,免費培訓拖拉機手,免費給了柴油。

友誼關友誼關,在這一時期的確體現了兩國友誼,我軍30多萬名幹部戰士,在越南艱苦奮戰,防空、修路、架橋、急救……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在中越兩國的奮戰下,終於打敗了美國侵略者,越南戰爭以美國的失敗而告終,「西貢時刻」的照片傳遍世界。

讓人吃驚的是,越南打敗了美國侵略者之後,居然想在東南亞稱霸,出兵侵犯周邊國家,其中就包括中國,在邊境屢屢挑釁,製造流血衝突。

在越南的大批華人華僑,遭到了越南當局的排擠和欺壓;在邊境的大批老百姓,遭越南軍隊的騷擾,流血事件接連不斷。

1979年2月17日,友誼關又一次集結部隊,拉開了對越自衛還擊戰的大幕。

據筆者採訪的一位參戰老兵回憶,那場戰爭打得很激烈,他作為指揮部的人員,早晨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傷員和戰友遺體,從前線抬到指揮部旁邊的山溝。

另一位老兵回憶:部隊打一個無名高地,他的大腿被子彈擊中,躺在了山溝里,身邊躺著20多位戰友,雖然人人都受了重傷,但沒有任何人喊痛。

這是我軍的一貫傳統作風,軍人不怕痛,不怕死,因為敵人火力封鎖,他在山溝里躺了一天一夜之後,有的失血過多陷入昏迷,再醒來已經在醫院了。

借用唐皇李世民的一句話:畏威而不懷德,拘小節而無大義!

鎮南關、睦南關、友誼關……這三個名字,代表了中越關係的三個不同時期。

是否應該考慮,改回鎮南關這個名字,讓雄關回歸當初的使命,威震東南亞。

友誼關在戰火中曾經傷痕累累,當初的越南兄弟,槍炮掉頭向我們開火,友誼關三個字掛在城頭,卻沒有了友誼。

戰後,中越在友誼關交換戰俘,越南士兵和戰俘的臉上,沒有任何友誼。我們是否應該反思,鎮南關三個字起到的作用,比友誼關更大?

有人說在現代戰爭中,鎮南關已經無法像冷兵器時代一樣威懾敵人。可筆者想說,鎮南關威震東南亞,不僅是軍事上發揮作用,精神上心理上的作用會更大。

歷史已經用事實證明,有的國家畏威而不懷德。

國雖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