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的4條妙計,讓漢朝延續了400多年,其中兩條被後世王朝所沿用

秦王不姓秦 發佈 2022-05-25T01:40:55.237504+00:00

毛主席曾這樣評價劉邦: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那就是他任用了當時還是小兵的劉敬,並聽取了劉敬的4條妙計,從而促進了漢朝江山四百多年的延續。

毛主席曾這樣評價劉邦: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很多歷史學家也稱讚劉邦「豁達大度,從諫如流」,認為他是封建時代的英雄人物。

劉邦的「英雄」之處不只是在於他從一介布衣變成一代君王,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更是在於他善於用人,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作出了正確的決策。

在劉邦眾多的「英雄事跡」里,有一件事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

那就是他任用了當時還是小兵的劉敬,並聽取了劉敬的4條妙計,從而促進了漢朝江山四百多年的延續。

在劉敬給出的妙計中,有兩條計策,被後世沿用了2000多年,可謂影響深遠。

那麼劉敬到底給了劉邦哪些,讓他受益匪淺的妙計呢?

以小兵身份勸說劉邦定都關中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成功登上皇位,隨即帶領滿朝文武到達洛陽。

劉邦正籌劃著,在洛陽建都,可婁敬的出現改變了劉邦的計劃。

婁敬是一名守衛邊防的小兵,他本來是要隨著軍隊,到隴西去駐守,在途徑洛陽時,聽說了劉邦要在這裡建都的消息。

得知這一消息後,婁敬的心中萬分焦急,他認為洛陽並不合適成為漢朝的都城。

於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同鄉虞將軍,並請他代為轉達,要求拜見劉邦。

虞將軍對婁敬的想法感到很詫異,可是婁敬一再堅持說自己要和劉邦聊聊與國家有利的事。

看著婁敬一身的破衣爛衫,虞將軍要求他換上體面的衣著,可是婁敬卻不以為然。他辯駁道:「臣衣帛,衣帛見; 衣褐,衣褐見; 終不敢易衣。」

看婁敬如此堅持,虞將軍也對他刮目相看,於是他便將婁敬想要覲見皇帝的想法傳達給了劉邦。

當劉邦得知有一個小兵想要見自己,並想和他聊點對國家有利的事時,他非常高興。

畢竟那時漢朝剛建立不久,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劉邦很需要可用的人才。

所以,劉邦不顧婁敬小兵的身份,直接召見了婁敬,而且還賞賜了飯菜給婁敬。

見到劉邦後,婁敬先確認了劉邦想要在洛陽建都的原因,是為了想讓漢朝和周朝一樣繁榮昌盛。

接下來,婁敬不卑不亢,條理清晰地和他分析了建都的問題。

婁敬認為洛陽自古以來一直是天下交通往來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利於皇帝統治全國,也方便各個藩國朝貢,太平盛世可以在此稱王,就像當初的周朝。

周武王剛在討伐紂王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為了方便統治東部諸侯國,便令周公營建東都洛陽,可見洛陽的地位。 可是,洛陽的這一優勢在戰亂的時候又會轉變成劣勢,一旦發生戰亂,則很難控制局面。

而當時的漢朝,經過了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天下已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政權並不穩定,所以不能在洛陽建都,統治天下。

接著,婁敬又向劉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關中地區土地肥沃,又依山傍水,四周都有關塞作為天然屏障。

如果爆發戰亂,在緊急情況下,王室和軍隊可以利用天然的地理優勢自保。

無論是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還是楚漢戰爭,主戰場都在關東地區,關中一直是安全的。

所以,在當前的形勢下,比起洛陽,漢朝在關中地區建都更合適。

聽了婁敬的話,劉邦建都洛陽的想法開始動搖了,於是他召見群臣,進行商討。

因為當時有很多大臣都是山東(崤山以東地區)人,他們並不願意到距離家鄉很遠的關中去。

而且,大臣們還提出,當初周朝營建東都洛陽,王朝延續了數百年,而秦朝在關中建都,王朝只延續了兩代就滅亡了。

在滿天的反對聲中,只有張良支持婁敬的想法,他提出洛陽的地理位置雖然也很好,但是地方太小,面積不過數百里,而且在戰亂時可能會四面受敵。

而關中不僅地勢險要,物產豐富,而且利於王室對關東地區進行控制。

在一番激烈地討論後,劉邦力排眾議,採納了婁敬的意見,立即下令將漢朝的都城定為關中。

在長安建都後,劉邦對婁敬進行了嘉獎,並賜給他劉姓,婁敬正式改名劉敬,並被任命為郎中,稱為奉春君。

在匈奴問題上兩次獻計

在古代,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強大又古老的遊牧民族,時常侵擾內地的漢族居民。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抵禦匈奴,曾派出三十萬大軍將其勢力趕出了河套地區,並派軍防守,還修築了長城作為防護,匈奴勢力得到了壓制。

秦朝末年農民戰爭時,為了鎮壓起義軍,朝廷特意從戍邊的大軍中調回了數十萬人,所以造成了長城沿線空虛。

匈奴趁此時機擴張勢力,又重新占領了河套地區,控制了中國北部、東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地區。

公元前201年,匈奴首領揮軍南下,到馬邑進攻漢朝諸侯韓王信,韓王信不敵匈奴,便倒戈歸降,和匈奴結盟,一起進攻漢朝。

劉邦得到這一消息後,勃然大怒,他立刻親自率領大軍,想去擊破匈奴貴族的武裝力量,以此消除匈奴對北方的威脅。

劉邦親征後,先是破了韓王信的大軍,後又破了韓王信和匈奴的聯軍。

之後,劉邦發現代谷(今山西繁峙西北)藏有匈奴軍隊,於是便想進攻。

在進攻前,劉邦先後派出數十人去探聽匈奴軍隊的情況,得到的消息都是匈奴力量薄弱,是進攻的好時機。

之後,劉邦又派劉敬去打探敵情,可是劉敬還沒有回來,劉邦就發動漢軍三十二萬北上。

劉敬回來以後,指出匈奴的力量雄厚,他們故意示弱是為了給劉邦設置陷阱。

但是,劉邦卻不相信劉敬的話,並以擾亂軍心為由,將劉敬關押起來。

之後,劉邦親自率領軍隊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被匈奴的四十萬精兵強將圍困在了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北)。

此後整整七天,漢軍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繫,也沒有援兵前來相助。

在危急時刻,劉邦採用大臣陳平的計策,賄賂了匈奴的閼氏(匈奴首領的正妻),讓她勸說匈奴首領撤下部分士兵,漢軍才得以突圍出去,劉邦因此獲救。

白登之圍後,劉邦意識到劉敬的建議是正確的,於是他釋放了劉敬,並親自向他道歉,還對他進行了嘉獎。

這件事之後,劉邦意識到匈奴力量強大,而當時的漢朝力量相對薄弱,和匈奴進行武力對抗是行不通的。

於是,劉邦開始尋求其它解決匈奴問題的辦法,劉敬在對局勢進行了認真分析後,又獻上計策。

劉敬建議漢朝將長公主嫁於匈奴首領為妻,這樣匈奴首領就成了劉邦的女婿,自然不會侵擾作為「岳父」的漢朝。

而且,如果長公主為匈奴首領生下兒子,在匈奴首領死後,劉邦的外孫就可以繼承首領的位置,自然就會歸順漢朝。

在劉敬提出的關於「和親」的建議里,除了外嫁公主,還包括了兩方進行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

通過交流,可以改變匈奴人的生活方式,慢慢將其「同化」,使其臣服於漢朝。

所以,劉敬關於「和親」的建議,並不是盲目的妥協,而是深謀遠慮,在做長遠的打算。

最後,劉邦採取了劉敬的建議,雖然沒有外嫁長公主,但是他將宗室女封為公主,嫁給了匈奴的首領,也加強了和匈奴的交流。

後來,從匈奴族文化遺址中發現的房屋、磚瓦,以及各種絲織品都可以看出,在漢朝和匈奴的交往中,漢朝的打井、修建房屋以及農業和手工業技術,都傳到了匈奴,對匈奴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

與此同時,匈奴的馬匹和畜牧技術也傳到了內地,豐富了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

與匈奴和親的政策從公元前199年到公元前133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對漢朝政權的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且,這一政策被後世歷朝歷代沿用到了邊疆民族政策中,對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提出西遷豪族,強本弱末

劉敬作為使臣,在護送公主和親的途中,對沿線的環境進行了仔細地觀察,也對邊疆地區和匈奴的實際情況有了深入的了解。

劉敬發現匈奴地區有兩個部落,距離長安只有七百里,這麼短的距離,精銳的騎兵騎馬一天一夜就能到達秦中(現在陝西省內的中部平原地區)。

而秦中地區發展落後,居民稀少,根本沒有防禦的能力,但是這裡卻土地肥沃,很適合居住,所以劉敬建議往秦中地區移民,以增加防守力量。

而且,劉敬指出雖然漢朝已經在長安建都,但是經過連年戰爭,關中地區人煙稀少,防守力量也不足。

但是,漢朝的北邊有匈奴,東邊又有六國的舊部,虎視眈眈地盯著漢朝王室,很容易產生變故。

如果這些問題一日得不到解決,劉邦就得提心弔膽,不能安枕無憂。

所以,劉敬建議將六國的貴族後遷,以及世家大族遷到關中地區。

如此以來,在關中局勢平穩時,這些人就可以預防匈奴來犯。

此外,如果有諸侯叛變,挑起戰爭,皇室還可以及時鎮壓,迅速掌握局勢。

這便是劉敬獻出的妙計——「強本弱末之術」,一舉兩得,可謂高明。

在聽了劉敬的分析後,劉邦深以為然,隨即下令:「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

首先,遷十萬餘口人力到關中,彌補了關中地區勞動力的不足,同時,六國豪族也為關中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極大地促進了關中經濟的發展。

此外,雖然秦始皇已經統一了天下,可是六國的舊貴族勢力卻依然存在,並在不斷增強。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時,他們招兵買馬,割據一方,一直企圖推翻秦朝統治,爭奪權力,那時的農民戰爭也與舊六國的勢力有關。

劉邦將舊六國豪族遷到關中,就可以將其置於中央的直接控制下,削弱了關東六國的豪強勢力,對預防諸侯叛變,加強中央集團,鞏固漢朝統治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最後,雖然漢朝和匈奴已經採取了和親的政策,但是這個方法也不是萬無一失的,匈奴強大的軍事力量依然不容小覷,漢朝必須時刻提防。

所以,舊六國豪族的遷入,也大大增加了關中地區的防禦力量,對匈奴有著一定的牽製作用。

這一重大措施對漢朝的發展,以及後世封建王朝的延續和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

結語:

劉敬的計策,對漢朝400年的江山,以及後世封建王朝的延續都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他獻出的四個妙計中,「和親政策」和「強本弱末之術」一直為後世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所沿用。

雖然,很多人對漢初的和親政策貶褒不一,有人認為這一政策是用弱勢的女子作為籌碼,換取漢朝的苟且偷生。

但是關於這一政策的正向作用,也是被很多人所認可的,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司馬遷對劉敬有著高度的評價,在史記中,他稱讚道:「劉敬脫挽輅一說,建萬世之安,智豈可專邪!」

從一個小兵成為劉邦身邊的寵臣,再到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不只是因為劉敬有著聰慧的頭腦和超前的大局意識,更因為劉邦有著知人善用的優秀品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