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準備26顆原子彈扔向中國!僅幾小時後,他被白宮撤職

枕貓 發佈 2022-05-26T04:44:32.306186+00:00

每個國家的軍方都有自己的最高軍銜,我國這邊是 「元帥」,美國等國家則是「五星上將」。無論是元帥還是五星上將,都只在戰時授予,且終生不退役。

每個國家的軍方都有自己的最高軍銜,我國這邊是 「元帥」,美國等國家則是「五星上將」。無論是元帥還是五星上將,都只在戰時授予,且終生不退役。

我國的「十大元帥」大家都耳熟能詳,美國則有九大「五星上將」。其中最為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應該就是曾任韓戰期間「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了。

在我國抗美援朝題材相關的影視劇中,麥克阿瑟是繞不開的一個人。他標誌性的菸斗,以及狂妄跋扈的神態,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這位「菸斗將軍」究竟狂妄到什麼地步呢?

在韓戰初期,他狂妄地建議投擲20至30顆原子彈轟炸中國,更富戲劇性的是,在說完這句話幾小時後,他就被撤去了「聯合國軍」總司令的職位。

那麼,麥克阿瑟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原子彈論」以及被撤職,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戰功卓著,擁有狂妄的資本

讓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麥克阿瑟這位將軍。

世人皆知他的狂傲,但他的確有狂傲的資本。

麥克阿瑟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一個軍人家庭,受到家庭薰陶,從小就刻苦讀書,立志進入軍營。1899年,18歲的麥克阿瑟考入了著名的美國西點軍校,畢業時以98.43分的成績創下了西點軍校的畢業分數記錄,順利進入美國軍界。

麥克阿瑟年輕時的軍營生涯相當輝煌,剛畢業不久就升為工程兵中尉,在美國陸軍工兵學校當學員期間,還當過時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軍事副官。

1917年美國正式參加一戰,從各個州的國民警衛隊抽調人員組成第42步兵師開赴法國戰場,麥克阿瑟任該師參謀長,在歐洲戰場作戰勇敢,指揮有方,得到了上級的提拔。

一戰結束回國後不久,39歲的麥克阿瑟就任西點軍校校長,成為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校長。

1930年11月,麥克阿瑟接受了陸軍四星上將的臨時軍銜,並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他在任內主要推行了幾項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用機械化裝備代替傳統的騎兵、建立航空隊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隊的協調效率。這些改革在後來的二戰中得到了運用,大幅提高了美國陸軍部隊的機械能力。

從1937年開始,麥克阿瑟開始成為美軍在亞太戰場的負責人,他曾擔任菲律賓陸軍總司令,一手組建了菲律賓陸軍。

二戰期間在西南太平洋與日軍作戰,功勳卓著,成為了美軍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

1944年,64歲的麥克阿瑟被授予了五星上將,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授銜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榜上有名,可見他在美軍的地位以及影響力。

1945年9月3日,麥克阿瑟作為盟軍代表在日本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該儀式象徵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媒體對麥克阿瑟的評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他的手上終結。」

擁有如此豐富的經歷以及戰功,麥克阿瑟的脾氣自然也是非常大,甚至達到了狂妄的地步。

每次軍事會議他總是姍姍來遲,帶著墨鏡叼著菸斗,從來都不用正眼看人。電影《長津湖》中的一位美軍將領還說他「目中無人」,很多人都等著看他的笑話。

麥克阿瑟究竟有多狂呢?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直到自己上任5年半之後才見到了麥克阿瑟。

由於麥克阿瑟長期待在日本,杜魯門始終想見見這位名聲在外的老將軍,然而高傲的麥克阿瑟兩次拒絕了總統的邀請。

直到1950年10月15日,杜魯門總統才「得償所願」見到了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在韓戰之前,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官,用他盛氣凌人的方式大幅削弱了戰敗國日本的軍備,對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將日本變成了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附屬國」、「馬前卒」。

或許是他在日本的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在韓戰爆發之後,美國軍方決定任命他為美方最高指揮官,也就是「聯合國軍」總司令,率領美軍開赴朝鮮前線。

直到目前為止,麥克阿瑟的軍旅生涯,總體來說還是瑕不掩瑜的。

一系列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導致被撤職

美國出兵朝鮮戰場,讓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形勢在頃刻之間發生了大逆轉。此前勢如破竹的北韓人民軍,幾乎要把韓國的軍隊趕到太平洋里,而當美國軍隊「仁川登陸」開始,北方的優勢就不復存在。

美國以全世界最發達工業國的身份,對北韓人民軍形成了降維打擊,在被碾壓的態勢下,朝鮮開始向我國尋求軍事幫助。

打朝鮮就是打中國,這個道理麥克阿瑟不會不懂。為人張狂的他,對外宣稱「將在朝鮮獲得全勝」,並表示要讓美軍士兵「回家過聖誕節」,但背地裡,他還進行了一系列操作。

在分析中國是否會對朝鮮派兵援助的時候,他斷言新中國政府無力出兵,並打算安排在台灣的蔣介石勢力入朝馳援。

麥克阿瑟是這樣說的:

「中國出兵干預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他們在前一兩個月進行干預的話,那可能將是決定性的,但是他們錯過了這一個時機,我們也沒必要對他們畢恭畢敬了...

他們沒有空軍,現在我們的空軍在朝鮮已經有了基地,如果中國人試圖推進到平壤,他們將會遭到人類歷史上最為慘重的戰爭傷亡。」

為了把局做大,麥克阿瑟在美軍出兵朝鮮前夕致電蔣介石,邀請對方派兵援助朝鮮。

蔣介石自從敗退台灣之後一直尋思著「反攻大陸」,看到麥克阿瑟的邀請雖然有些猶豫,但畢竟是來自「盟友」的要求,就先答應了下來,並擬派其王牌軍第52軍隨時增援。

52軍是國軍里最早成為美械部隊的,裝備精良,原屬於東北軍廖耀湘,但遼瀋戰役時沒有隨廖耀湘西進,在營口成建制撤退,後來成為蔣介石手上駐守台灣的唯一王牌軍。

不過派這支部隊增援,蔣介石是不太情願的,他的本意是守住自己在台灣海峽的勢力範圍。

為了讓蔣介石打消顧慮,1950年7月底,麥克阿瑟甚至還親身飛往台灣去面見蔣介石,兩人握手的照片登上了當地媒體頭版頭條。

麥克阿瑟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52軍實力,評估其入朝參戰的可能性,雙方似乎馬上就要一拍即合。

然而,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認為,台島的地緣政治面臨巨大風險,美軍尚且需要派出軍艦來「保護」,麥克阿瑟居然還安排他們出兵,這不免有些荒謬。

杜魯門聽從了艾奇遜的建議,不讓台灣出兵,蔣介石本就不想趟這攤渾水,看到美方的要求後正好就坡下驢,讓麥克阿瑟大為光火,雙方不歡而散。

事後看來,麥克阿瑟這一招堪稱昏招。

美國的亞太戰略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保留各方面的優勢,在政治上獲得更多訴求。他的計劃單純從軍事層面考慮,而沒有從實際出發,只想一心攪亂中國的局面。

失去了外援,又因此與總統交惡,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的開局並不順利。即便是碰了釘子,「自大狂」麥克阿瑟依然我行我素,他繼續狂妄著,也繼續出著昏招。

仁川登陸後,韓戰局面發生逆轉,形勢對美國一片大好。此時,他做出了挑釁我國的舉動,斷言我方不會出兵援助朝鮮,還轟炸了我國與朝鮮接壤的丹東地區,造成了部分平民傷亡。

後面發生的事情我們就很清楚了: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從25日開始對美軍發動進攻。一直到1951年1月的第三次戰役結束,美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被趕到了三八線以南。

此時,作為總司令的麥克阿瑟坐不住了。可能是臉面上掛不住,也可能是太想遏制中國和蘇聯的發展,他做出了自己職業生涯中最錯誤的一個決定:

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發表演說,表示要對與朝鮮接壤的我國東北地區實施核打擊,甚至主張「用20至30顆核彈扔向中國」。

戰後解密的美國陸軍檔案資料曾表明:1950年底,麥克阿瑟曾提交一份「遲滯目標」清單,他估計需要26顆原子彈,其中用4枚原子彈轟炸「敵人進攻部隊」,用4枚原子彈襲擊「敵人空軍的重要集結地」。

麥克阿瑟的演說剛一發表就引起了軒然大波,杜魯門直接表示反對,因為此舉會把一直隔岸觀火的蘇聯引進來參戰。

但丟了面子又自大到有些無知的麥克阿瑟已經殺紅了眼,他在公開場合反對杜魯門總統的決定,並安排偵查飛機飛入中國領空,視察地形以發動攻擊,引發了整個美國軍政界的不滿。

戰場抗命是兵家大忌,無論你是多麼了不起的將軍,也無權干涉總統的決定。

加上此前麥克阿瑟率領的「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節節敗退,杜魯門認為麥克阿瑟「缺乏統一朝鮮半島的有效手段」。

而且在此時,李奇微(Ridgway)將軍出任第八集團軍司令之後,美軍開始逐步扭轉戰局,美國防部認為李奇微是總司令的合格人選,形勢對於麥克阿瑟越來越不利。

於是,在距離麥克阿瑟發表演說僅僅幾小時之後,也就是4月11日的下午,杜魯門總統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為由,撤銷了麥克阿瑟「聯合國軍總司令」的職務,由李奇微接任。

與高層意見相左讓麥克阿瑟遠離權力中心

麥克阿瑟被撤職原因有很多,相比而言,自高自大反而成為了所有原因里最不起眼的那一個。

當時美軍將領裡面狂妄的人有很多,他們大多參加過二戰,在慘烈的歐洲戰場、條件艱苦的北非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戰功卓著。

反過來說,正是由於戰功卓著,才讓他們目空一切,很多態度方面的問題就被掩蓋過去了。杜魯門自然知道這些將領的脾氣,你狂就狂吧,別耽誤打仗就行。

問題是,麥克阿瑟作為一個軍事將領,參與到了政治鬥爭當中,而且他的想法還與總統杜魯門、乃至整個美國政界的戰略目標相左。

簡言之,麥克阿瑟的目標是:猛烈打擊中國,震懾蘇聯,通過消耗戰拿下朝鮮

而美國武力統一朝鮮的基本前提是:在中國和蘇聯均不介入的情況之下,迅速結束戰爭。

1950年11月8日,也就是志願軍入朝作戰半個月之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給白宮的報告中,對志願軍的作戰目標進行了分析,指出:「中國的干預是『目標有限的過渡性軍事行動』所以美國不應在朝鮮半島打一場長時間的消耗戰。」

根據此信息提示,美國軍方的目的本是將志願軍兵力集中在朝鮮境內完成打擊,並不打算將戰火燒到中國本土。

可是此時的麥克阿瑟卻不停要求美國政府擴大其空中行動。11月25日,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發起聖誕節攻勢,第二天志願軍發起了入朝作戰第二次戰役。

在此期間,發生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事件,如長津湖戰役、水門橋阻擊戰、毛岸英烈士犧牲等。

第二次戰役於12月24日結束,聯合國軍幾乎全部被趕到了三八線以南,非但沒能達到美國方面的戰略目標,反而還把戰線南撤,這幾乎讓麥克阿瑟心態崩潰。

他急電參謀長聯席會議稱,中國軍隊的作戰目標是將聯合國軍全殲,而他的部隊已經無法全力應付「新的戰爭」。

而轉移內部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戰火轉移到另一個戰場。於是他決定公開發表聲明,企圖利用輿論來對美國政府施加壓力,促使美國政府允許他把戰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由於當前局面對美方不利,麥克阿瑟的意見開始被美國決策層所考慮,杜魯門也一度公開表示「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後來因為來自歐洲的盟國反對而作罷。

而經過多次會議磋商,美國政府決策層終於在韓戰的問題是達成了一致:「美國不必要也沒有可能用武力統一朝鮮,戰爭的目標是為了讓朝鮮半島達到一種穩定的局面。」

然而麥克阿瑟堅決反對放棄用武力統一朝鮮的目標。

1951年3月24日,他發表聲明稱,美國決策層「非常軟弱」,且自己軍事失敗是因為受到政府的約束,如果允許將軍事行動擴大至朝鮮以外的地區,中國就有可能「立即發生軍事崩潰」。

為此他表示,不惜「與中國甚至蘇聯發生全面戰爭。」

這可真是狂得沒邊了。美國本來只打算在朝鮮半島進行軍事干預(半侵略戰爭),而他打算向中國扔原子彈、把蘇聯加入戰鬥的做法,會讓整個戰爭的性質發生變化,由軍事行動變成侵略戰爭,侵略朝鮮、中國乃至蘇聯的國土。

然後不久,他就發表了「準備用20至30顆原子彈扔向中國」的言論,當天即被撤職。

美國政府主張把戰爭局部化,目的是不損害美國的戰略利益。因為美國的戰略重心一直放在歐洲,當時處在冷戰期間,他們用更大的力氣盯著蘇聯,亞洲部分不應該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的中心。

而麥克阿瑟一心想跟中國和蘇聯開戰,把戰爭全面升級,目的呢?似乎只是為了保住他作為盟軍總司令的面子。

不過也有專家分析表示,麥克阿瑟是在為日後自己競選美國總統做政治上的準備。

因為美國國內的好戰分子還是有很多的,且美國的國家機器就是以軍工一體化模式來運轉的,麥克阿瑟希望能用此舉來增加政治籌碼,贏得更多選民的支持。

至於有人說麥克阿瑟高瞻遠矚,提前預判到了中國將成為美國未來最大的對手,這個評價實在是高估了麥克阿瑟的政治水平。

當時我國建國剛剛一年,百廢待興,跟蘇聯相比差距還非常大,更不要說跟美國相提並論了。

麥克阿瑟對於紅色政權有著巨大怨念,自從冷戰開始,全世界意識形態層面的鬥爭就從未消停過。

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壯大,動搖了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上的統治地位,威脅到了其核心利益。

麥克阿瑟這樣的自大狂,只是把美帝國主義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那一面,不加掩飾地展露出來了而已。

美國政府不是傻子。冷戰的意義是通過除了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對新興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圍剿(主要針對蘇聯和中國),「熱戰」不是手段,更不是目的。

要真如麥克阿瑟所言向中國扔原子彈,那麼即將爆發的就不會單純是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了,而是足以毀滅人類社會的核戰爭。這樣一來,動搖的就不只是美國自身的利益了,而是要毀滅全人類的利益。

這是杜魯門以及美國政府所不能容忍的。於是,麥克阿瑟被撤職了。

從此事也可以看出我國自主研製原子彈的重要性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軍的飛機都能讓沒有制空權的志願軍戰士心驚膽戰,更何況對方要拿著核彈居高臨下來登門挑釁。

好在中國軍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正確得當的戰略戰術、堅強不屈的戰鬥意志,在朝鮮戰場上打出了大國聲威,澆滅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多年後,又憑藉頑強刻苦的鑽研,研製出了原子彈和氫彈並試爆成功。自此,再也沒有其他國家敢對我們採取核威懾。而作為美國軍人,麥克阿瑟卻經歷了高開低走的人生。少年得志,中年巔峰,晚年在朝鮮戰場上卻栽了個大跟頭。

1951年5月,71歲的麥克阿瑟在被美國總統杜魯門解職回國後發表了一篇演說,演說結尾留下了一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他有著50年的軍事實踐經驗,最後一次領兵打侵略戰爭卻被自己的個性和政治能力所拖累。這樣狂妄又愚蠢的將領,你不凋零誰凋零?


參考資料

[1]趙愷.「聖誕節結束戰爭」——麥克阿瑟「狂妄」背後的資本[J].國家人文歷史,2021-19(036-045).

[2]黃力民.傳奇將軍麥克阿瑟為什麼突然被解職[J].愛情婚姻家庭(風雲人物),2011-06(018-019).

[3]王祖寧.最寒冷的冬天 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的 致命錯誤[J].科學大觀園,2010-23(048-049).

[4]仇世林.麥克阿瑟與美國政府關於 韓戰的戰略分析淺析[J].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6(113-116).

[5]李慶山.巔峰對決:彭德懷給麥克阿瑟致命一擊[J].蘭台內外,2010-02(046-04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