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要求武則天還政李唐,含冤被殺,為何反遭後世口誅筆伐?

小白讀資治通鑑 發佈 2022-05-27T23:29:23.876799+00:00

比如蘇軾就把裴炎之死,與周亞夫、孔融、李君羨的冤死相提並論,深感惋惜,但大多數歷史學者都對裴炎口誅筆伐。

武則天殺裴炎一案,後世評論不一。比如蘇軾就把裴炎之死,與周亞夫、孔融、李君羨的冤死相提並論,深感惋惜,但大多數歷史學者都對裴炎口誅筆伐。

裴炎該不該殺?

李世民還在當秦王的時候,設立了弘文館,那是唐朝最高學府。青年裴炎就從這裡畢業,自然能分配到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

此後,裴炎一路平步青雲,從升任宰相,到含冤被殺,裴炎幹了三件事。讀懂這三件事,既能理清他與武則天的微妙關係,也能窺探裴炎的複雜內心,裴炎該不該殺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一、冤殺太子李賢

679年,朝廷發生了一件無法破案的殺人案。

術士明崇儼憑藉精湛的幻術表演,得到唐高宗李治和天后武則天的寵信,官至正諫大夫,可他卻突然離奇被殺。「二聖」下令抓捕殺人兇手,毫無頭緒,就此成為懸案。

時任太子李賢,是武則天和李治的第二個兒子,當時宮中傳言他其實是武則天的姐姐所生,李賢暗自疑惑,最可怕的是如果傳言屬實,有朝一日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

明崇儼生前經常私下口出妄言說:「太子不堪承繼,英王貌類太宗」,有時又說「相王李輪相貌最為顯貴」,總之,有其他皇子比李賢更適合當太子。

恰巧李賢又多次受到母親武則天的責罵,心裡總是揣測母親對他太子之位的用意。

明崇儼的死成了懸案,武則天懷疑是李賢所為。李賢好色荒淫,武則天就暗中指使告發,裴炎受命徹查。

裴炎做了兩件事。

  • 第一,他在東宮馬房中搜查出幾百件黑甲,堅稱是李賢謀反的罪證;
  • 第二,他得到太子家奴趙道生的口供,說是太子指使他暗殺了明崇儼。

於是,武則天大義滅親,將李賢廢為平民,改立她的第三個兒子李顯為太子。

因為此事有功,裴炎晉升為侍中。不久,武則天以「檢校故太子賢宅以備外虞」為由,暗示左金吾將軍丘神將李賢暗殺,又歸罪於丘神,這一借刀殺人、一箭雙鵰的連環計,簡直用得爐火純青,手段極其卑劣。

從前述事實來看,李賢因自己的身世傳言和明崇儼的口無遮攔,非常擔憂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所以他有謀反的動機,這沒問題,但僅憑几百件黑甲,便堅稱太子意欲謀反,實在過於草率。何況,在搜查時故意存放幾百件黑甲,栽贓陷害也是有可能的。

其次,僅憑家奴口供,既沒有太子本人辯解,也沒有其他口供或者物證作為旁證,證據鏈條不完整,認定明崇儼是太子暗殺也過於草率。

這件事情不難說明,裴炎有私心,他能洞察武則天的心思,知道李賢已經不受寵信,便以構陷太子謀反和暗殺明崇儼作為自己給武則天的政治大禮,謀求成為武則天權力集團的核心成員。武則天恰恰也需要願意為她賣命之人,兩人心領神會、一拍即合。

二、廢黜中宗李顯

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臨終遺詔裴炎輔佐朝政,軍國大事若不能決斷,一律請天后裁定。

李顯即位後,想要提拔自己的老丈人韋玄貞為侍中,將乳母的兒子擢升為五品官員,裴炎不同意。李顯卻因此惱怒說:「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我把天下都交給老丈人又有何不可,難道還捨不得一個侍中的職位!

裴炎便將此事報告給了武則天,二人密謀廢立皇帝。可憐即位不到兩個月的唐中宗李顯,就被廢為廬陵王,改立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豫王李旦為皇帝,是為唐睿宗。李顯質問母親:「我犯了什麼罪?」武則天說:「你想把天下交給老丈人,怎麼會沒有罪!」

此時的李顯已經28歲,完全有能力親政。可當他想要提拔兩個自己的人時,卻發現自己的皇權處處受限。如果說,垂簾聽政的老母親武則天認為不妥尚可理解,現在問題是連輔政大臣裴炎都要橫加阻攔,根本都到不了武則天那一關,這個皇帝當著還有什麼意思?

只是可惜了,武則天太強了,李顯也沒有秦昭襄王嬴稷、漢武帝劉徹那樣從太后手中奪權、扶大廈於將傾的政治才能,左右為難、不知所措的情況下,說出把天下交給老丈人的話,實在是被怒氣沖昏了理智。

裴炎作為輔政大臣,僅憑一句氣話,便學霍光、司馬懿、桓溫等輔政權臣,草率廢黜李顯,改立豫王李旦,其用意恐怕不是忠於李唐王朝那麼簡單。

《資治通鑑》裡還有一句話很關鍵,當年臘月十一,太子李顯即位為唐中宗,但在4天前,裴炎給武則天上了一道奏摺:「太子未即位,未應宣敕,有要速處分,望宣天后令於中書、門下施行。」裴炎說太子尚未即位,不宜由他直接發布詔令,遇到緊急事件,希望由天后發布命令,中書省、門下省施行。

裴炎精通《左傳》,歷朝歷代太后垂簾聽政禍亂朝綱的深刻教訓,他再明白不過了,身為輔政大臣,如果忠於李唐,他絕不可能向武則天說出那樣的話來。所以,裴炎這句話足夠說明,他是在利用輔政權力,向武則天政治集團投懷送抱,為自己爭取更大的權勢。

廢立皇帝的政治意義,正是向滿朝文武乃至繼任皇帝宣告,我有十足的權力和把握,清除一切不能為我所用之人。

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686年,武則天下詔將朝政歸還給皇帝,唐睿宗李旦「知太后非誠心,奉表固讓;太后復臨朝稱制。」如果李旦傻乎乎地接受了武則天歸還的權力,那他的下場將和哥哥李賢、李顯一樣。

三、要求武后下台

前面兩件事足夠表明,裴炎是武則天的心腹,是幫助武則天實現廢李自立的馬前卒。

但是,當武則天要建立供奉武氏七代祖先的祖廟時,裴炎卻突然進諫堅決反對,說:「太后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於所親。獨不見呂氏之敗乎!」直接把武則天比作劉邦死後干政的呂雉。

這難道不是前後矛盾嗎?裴炎當真是人格分裂?

顯然不是,因為「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當時武則天大量啟用武氏族人,李唐宗室人人自危,群臣義憤填膺,對裴炎來講,也同樣意味著權力被分化。所以,裴炎要藉此機會警告武則天,以維護自己的權力地位。

武則天說:「呂后以權委生者,故及於敗。今吾追尊亡者,何傷乎!」武則天也是個聰明人,她怕是早已看透了裴炎複雜的內心想法,所以說呂雉把權力交給活人,所以失敗;我現在是追尊死者,有什麼損害呢?

武則天此話,對裴炎來講,關鍵其實就在前面那一句,武則天封不封死人並無大礙,這與他作為武則天掌控皇權的「馬前卒」志向並不相悖,可她就事論事,還藉此表明自己沒有將權力交給活人,但事實上她已經大量重用了武氏族人,裴炎的權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他時刻擔心自己會被武則天過河拆橋。

於是,裴炎打算趁武則天出遊龍門時發動政變,以武力劫持武則天,逼她還政給唐睿宗李旦。結果,因為連日大雨,武則天取消了出遊計劃,裴炎無計可施。

恰巧李世勣的孫子李敬業在江南起兵謀反,《資治通鑑》記載說,由於裴炎的外甥也是叛軍頭目,「炎欲示閒暇,不汲汲議誅討」,裴炎為了顯示自己和外甥反叛沒有關聯,不急於討伐李敬業。所以,在武則天向他詢問平叛計策時,裴炎說:「若太后返政,則不討自平矣。

正因裴炎執意要武則天還政李唐,武則天認為他已經不能再用,便以他參與李敬業謀反,將他入獄。當時給裴炎求情、擔保他絕不可能謀反的大臣很多,但武則天力排眾議,堅持要誅殺裴炎。有人勸他向武則天服軟,他說:「宰相下獄,安有全理!

他已經看透了自己的處境,死是他唯一的歸宿。

不過,據唐朝筆記小說記載,徐敬業為了拉攏裴炎為內應,讓駱賓王編了一首童謠在洛陽散播:「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裴炎是個聰明人,一聽這童謠便知其中之意。兩片火就是個「炎」字,「緋衣」就是個「裴字」,暗示裴炎將要當皇帝。裴炎大喜過望。不巧,他給李敬業的密信又被截獲,信中只有「青鵝」而字,群臣不解其意,武則天卻用拆字法破解了密信的含義,「青」可拆為「十二月」,「鵝」可拆為「我自與」,意思是裴炎暗示要在十二月為內應,所以以參與謀反的罪名將裴炎處死。

這段史料《資治通鑑》和新舊《唐書》都未採用,可能不足以取信。

但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確定,裴炎先構陷太子李賢,又廢黜唐中宗李顯,其用意就是成為武則天稱帝的馬前卒,但後來竟又要求武則天還政李唐,前後政治態度的截然不同,足以證明裴炎存有私心,他絕不是一個忠於李唐之人,只是想通過攀附武則天獲取更大的政治資源和政治權力,當武則天重用武氏族人,他的權勢地位受到威脅,便想要改弦更張,其最終目的,完全不能排除是利用武則天,讓自己成為權臣後篡唐自立,野心十足。

還有一個細節,《資治通鑑》和新舊《唐書》都有記載,就是裴行儉征討突厥時,曾經許諾投降不殺,因此成功招降了突厥將領。但「時炎害行儉之功」,裴炎妒忌裴行儉的功勞,執意將突厥降將54人全部斬殺,裴行儉因此稱病。

由此說來,裴炎終其一生,都在追逐至高無上的權勢。那麼,裴炎之死,是死得其所,並不冤枉。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說:「炎之誅死,天其假手武氏以正綱常於萬世與!」他認為,裴炎被殺,是上天假借武則天的手,向萬世匡正綱常。言外之意,正是裴炎其心可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