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達於:兩件傳家寶600兩黃金不賣,埋藏15年後無償捐給國家

灞上松 發佈 2022-05-28T02:30:53.983229+00:00

上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百業待興,建設熱潮如火如荼,文化事業也備受重視。一日,上海博物館收到了民間捐贈的兩件國寶——西周時期的青銅鼎,傳為佳話。

上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百業待興,建設熱潮如火如荼,文化事業也備受重視。一日,上海博物館收到了民間捐贈的兩件國寶——西周時期的青銅鼎,傳為佳話。

古中國的青銅文化輝煌燦爛,工藝登峰造極。青銅鼎作為禮器,是權力的象徵,作為炊器、酒器,也是富貴之家不可或缺之物。上海博物館獲贈的兩個青銅鼎,一為大盂鼎,是周康王年間鑄造的;一為大克鼎,是西周中期貴族祭祀祖上的重器。

大盂鼎和大克鼎均為西周時期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在出土文物中極罕見,價值連城。它們的捐贈者潘達於守護國寶的故事也令人唏噓讚嘆。

潘達於祖籍蘇州,原名丁素珍,生於1906年。其父丁春之當過知縣,後又創辦實業,生意做得很大,丁家成為蘇州有名的富家巨室。1923年,丁家二小姐(丁素珍)嫁入了門當戶對的潘家。

潘家更不得了,是蘇州四大望族之一,有「吳中貴潘」之稱。乾隆年間,潘家祖上潘世恩考中狀元,官至大學士、軍機大臣。咸豐年間,潘世恩的孫輩潘祖蔭考中探花,官運亨通,歷任工部尚書、軍機大臣,也是二品大員。

但潘祖蔭沒有子女,去世後,遺產全部交給了小他40歲的弟弟潘祖年。潘祖年的子嗣也不旺,到孫輩,繼承香火的只有一個潘承鏡(還是過繼堂兄的),丁素珍嫁的就是潘承鏡。對丁家來說,這樁婚事可謂錦上添花,誰知造化弄人,丁家二姑娘嫁過去才幾個月,年紀輕輕的潘承鏡就暴病身亡了。

潘承鏡沒有留下子息,潘家再一次面臨立嗣難題。於是潘祖年決定讓孫媳婦丁素珍接管潘氏家業,為她改名潘達於。這個名字是有來歷的,和潘家的收藏有關。

潘祖年從兄長那裡繼承的遺產里,有大量文物、字畫和珍本藏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前文提到的大盂鼎和大克鼎,是潘家的傳家之寶。「達於」和「大盂」諧音,潘松年希望孫媳婦守護好家族的藏品。

大盂鼎是當年左宗棠贈給潘祖蔭的,大克鼎是潘祖蔭重金購買的,這兩個寶鼎和毛公鼎被視為「海內三寶」,潘家藏有其中兩寶,不知被多少人惦記著。

後來潘祖年臨終之際,特意交代潘達於說,大盂鼎、大克鼎和那些珍貴藏品,不光是潘家的傳家之寶,也是中國人的傳家寶,你一定要看護好,不能有任何閃失,更不能落到外國人手裡,就算日後家道敗落,也決不能變賣寶鼎!潘達於向祖父鄭重起誓,一定會看護好藏品。

之前,潘祖年擔心孫媳婦孤單,給她過繼了兩個孩子。繼子家懋是從家族中選出來的,繼女家華是潘達於姐姐的親生女兒。以寶鼎為名的潘達於,在戰亂年代的命運和兩個寶鼎緊密相連。

潘達於接受看護藏品的重託後,沒兩年就有外國人打寶鼎的主意,提出以600兩黃金加上洋房,換取兩個大鼎,被潘達於一口拒絕。1935年,國民黨官員來到潘達於家裡,說蘇州新蓋了辦公大樓,希望借兩個寶鼎去展覽一下。潘達於知道他們想以「借」的名義占有寶鼎,當然沒同意。

還有不少文物販子去潘家糾纏,企圖高價買走青銅鼎。潘達於不勝其擾,又擔心家人上當,交代他們,不要被文物販子騙了,絕對不能變賣任何藏品。潘家的晚輩也很懂事,對寶鼎的秘密守口如瓶。

為防止文物遺失無法統計,隨後潘達於請來可靠的攝影師給所有青銅器拍了照片,底片也保存起來。1937年八月,上海「八一三」事變後,日軍飛機轟炸蘇州,潘家人被迫到郊區避難。潘達於擔心文物的安全,又帶著幾個信得過的家人,冒險趕回城裡隱藏文物。

潘達於找來信得過的人趕製木箱,把文物裝進箱子,在後院挖坑掩埋。埋好後平整泥土,把原來的方磚鋪上去,整理到看不出任何痕跡。藏好各式青銅器,再藏字畫等物,整整忙活了兩天。當時日軍飛機炸毀了發電廠,他們只好借著月光埋藏文物。後來潘達於回憶說,「那個中秋,是最黑暗的一個中秋。」

蘇州淪陷後,富家大戶幾乎都遭到搜刮,潘家是重災區。日軍早就知道「海內三寶」中的兩個寶鼎在潘家,破門而入,到處搜查,還把前後院子的地面挖開,但沒挖到藏寶處。日軍當然不會善罷甘休,逼問潘家人大鼎藏在哪。

潘達於鎮定自若,堅稱自己從未見過什麼文物,潘家子弟也說不知道。日軍找不到寶鼎,就把潘家的幾座宅院搜刮一空,潘家人只好各奔東西謀生。潘達於帶著孩子和僅有的一點積蓄,幾經輾轉,來到了上海,度日維艱。

戰亂中,潘達於放心不下蘇州老宅埋藏的文物。1944年,潘達於回蘇州老宅時,發現埋藏兩個寶鼎的地方因木箱腐壞而塌陷了,她和家人又把大鼎挖出來,用破舊的衣物和雜物埋住,就這樣,埋藏的文物都保存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全面恢復文化事業。潘達於決定把兩個寶鼎捐給國家。1951年7月,潘達於給文化部寫了一封信,「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得所,克保永久。誠願將兩大鼎呈獻大部......供廣大觀眾之觀瞻及研究......」

文化部非常重視潘達於來信,派人陪同潘達於來到蘇州,將寶鼎挖出。埋藏十五年之久的大盂鼎和大克鼎保存非常完好。文化部召開大會表彰潘達於捐寶,為她頒發獎狀及2000萬元獎金(舊幣),而潘達於沒有接受獎金,她說,捐給國家才是寶鼎最好的歸宿。

後來潘達於又陸續捐出了大量文物,僅捐給上海博物館的就有400多件。大克鼎作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常年在青銅陳列室展出。大盂鼎則於1959年移入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如今的國家博物館)。

2004年,潘達於已近百歲高齡,上海博物館特意將兩件寶鼎聚在一起,舉辦回顧特展,這也是為了滿足潘達於的心願。潘達於在家人的陪同下又見到了兩尊大鼎,非常高興,用蘇州話動情地說:「我為俚篤(它們)尋著好人家哉!」

2007年,潘達於老人安詳離世,她守護國寶的故事卻永不泯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