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給我們的啟示

睿語佳音 發佈 2022-06-01T09:32:24.449477+00:00

西漢初期,雖有繁榮昌盛的「文景之治」,但文帝在位時,封國日漸強大,難以駕馭,景帝即位第三年(公元前154年),就發生了「七國之亂」。七國之亂,雖說不至於導致西漢王朝滅亡,但後代史學家認為,如果最後七國勝利,那麼中國勢必會回到戰國時代群雄割據的紛亂場面。

西漢初期,雖有繁榮昌盛的「文景之治」,但文帝在位時,封國日漸強大,難以駕馭,景帝即位第三年(公元前154年),就發生了「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雖說不至於導致西漢王朝滅亡,但後代史學家認為,如果最後七國勝利,那麼中國勢必會回到戰國時代群雄割據的紛亂場面。

由此可見,七國之亂看似規模不大,卻非同小可。

它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當時統率全國軍隊的周亞夫,是功不可沒的。他所用的戰術,正是將《孫子兵法》靈活運用的結果。

七國之亂最早是由吳國發動和主導的,他們和楚國結盟,成為反抗軍主力,首先攻擊了效忠王室的梁國。

梁軍被殺數萬人後,梁王緊守著睢陽城,等待救援。

此時,心慌意亂的漢景帝,派袁盎、劉通前往吳國勸吳王停戰。但20萬軍的吳楚聯軍已經兵臨睢陽城下,吳王劉濞志得意滿,以半個皇帝自居,根本不接受詔書,態度極其傲慢。

眼見求和無望,周亞夫便建議景帝:

「楚軍剽悍,機動,國力強大,我方難以抵擋,唯有讓梁國當炮灰,我方繞道斷絕聯軍的糧道,才可能制服他們。」

周亞夫的建議獲得了皇上的採納,他們率一部分兵力出發,準備和大軍會合於滎陽。

行軍至垻上,他們原本想向左轉,經餚山、澠池至洛陽,然而手下的趙遮,獨具慧眼,認為吳王財力雄厚,早已培養出多名刺客,如今必然算準了我方(周亞夫)的路線,會派出殺手,在餚、澠之間的險要狹小的路上狙擊他們,因而這條路萬不可行。

萬全之策應是逆方向而行,右轉後趨蘭田,出武關,到洛陽,雖然繞了遠,但時間相差不過一、兩天,既安全,又能以奇兵之態勢,製造從天而降的震撼效果,一舉兩得。

周亞夫認為趙遮說得有理,便改變路線,迂迴抵達睢陽西邊的洛陽,一路平安。

事後他們派人搜索索餚、澠一帶,果然找到了吳國的伏兵。周亞夫就此逃過一劫,而梁國的睢陽城卻在吳楚聯軍連連猛攻下,難以支撐,於是派人向周亞夫求救。

沒成想周亞夫見死不救,置之不理。

漢景帝親自下達救援指示,周亞夫依然不買帳——他不接詔書,堅守不出。

他惟一做的,就是派韓頹當等手下大將,率領輕騎兵,渡河繞到吳楚聯軍背後,切斷他們的後勤補給線。

梁王眼見周亞夫毫無動靜,恨得咬牙切齒,只得自救,依靠韓安國和張羽將軍。

兩人一個老成持重,一個驍勇善戰,終於合力擋住了聯軍的攻勢。而聯軍攻勢受阻,乾脆直攻周亞夫駐守的昌邑。

結果周亞夫繼續施展技高一籌的賴皮戰術,只守不攻,任憑敵人如何刺激,就是不出戰。

當聯軍圍城之時,他的士兵們突然發生了夜驚現象,互相攻擊,好像中邪了一樣,一直侵擾到他的軍帳前,但他不動如山,繼續睡大覺。

不久,一切又恢復了平靜,仿佛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聯軍久攻不下,便集中兵力於東南角。此時周亞夫卻又將兵力調往反方向的西北角。聯軍果然轉向西北,受挫於周亞夫的兵力,無法奏功。

而周亞夫早先派人截斷聯軍補給線的舉動,也發揮了作用。此時聯軍糧食匱乏,士兵也無心作戰,陣前叛逃的士兵不計其數,聯軍不得不退兵。

周亞夫於是不費一兵一卒,就解了睢陽之危。他隨即反守為攻,派出精銳部隊,大破聯軍。

吳王劉濞狼狽不堪,帶數千名部下乘夜逃跑。楚王劉戊自殺身亡。吳王劉濞逃亡之後,大軍紛紛投降。

劉濞往南逃亡途中被殺,其餘各國也相繼臣服。

西漢初期著名的七國之亂,就這樣被有驚無險地平定了,前後不超過三個月。

周亞夫的膽識和智慧超乎常人,他堅持不戰,搶先斷絕聯軍糧道,是勝利的關鍵。

相反,如果周亞夫怕皇上怪罪自己,只管眼前而出兵救梁,那也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平定內亂,甚至會遭遇失敗的風險。

周亞夫的行為,不僅表現出了將帥在運籌帷幄之中個人的膽識,也展現出他處變不驚的一流定力。


歡迎關注我,共同探討有價值的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