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媽媽教育PK,揭開雞娃真相!當媽也逃不開家庭的「代際傳承」

精英說 發佈 2022-06-08T16:45:25.106759+00:00

在網絡的多元語境下,雞娃、放養、鼓勵式教育、鞭策型教育、體制內高考路線、國際爬藤路線…最近,騰訊新出了一部教育類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總共12集,記錄了12個來自世界各地中國媽媽的帶娃故事。


做網生代的媽媽真的太難了!


在網絡的多元語境下,雞娃、放養、鼓勵式教育、鞭策型教育、體制內高考路線、國際爬藤路線……你有你的擁躉者、我有我的反對者,你有你的理論支撐,我有我的成功案例。


但到底哪條路才是最優解?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近,騰訊新出了一部教育類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總共12集,記錄了12個來自世界各地中國媽媽的帶娃故事。


這些媽媽有的事業有成、有的經濟困頓、有的全職雞娃、有的保持單身,她們身處不同的城市,在各自的教育模式中,朝著理想中的「育兒成才」進發。而說姐嘗試從這些風格迥異的故事裡,尋找一些共性的東西,為大家的養育提供參考。



是嚴格把控還是自由放養?是按部就班還是接受創新?是先愛孩子還是先愛自己?看完三位媽媽迥然不同的教育選擇,也許你會產生一些全新的感悟......


北京.Lia

從小送去寄宿學校,

「偷懶式」育娃靠譜嗎?


海淀媽媽 Lia 出身教育世家,外公曾建立兩所大學,媽媽是大學教授。在家人看來,大學畢業後從地方銀行考入北京外資大行,後來在帝都做到兩家金融公司CEO的 Lia,學習和工作成就都很一般。



自身成就「一般」的媽媽,對孩子的教育規劃也比較「一般」,身處雞娃中心海淀,放著自家學區、全宇宙最強初中上地實驗不去衝刺,卻把娃扔到一所幼兒園到高中15年一貫制的老牌民辦學校——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



民辦也就罷了,還全員寄宿,從3歲上幼兒園就開始寄宿。要知道,按照現代育兒理論,過早寄宿,容易早早切斷父母和孩子間的情感聯結,進而引發孩子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尹建莉老師曾經就說過,寄宿制下長大的孩子,是半個孤兒院兒童。


但Lia的意思,人只有在欲望特別強、或者是特別痛苦的時候,才會對生活有所體會,她不希望把孩子一切安排的四平八穩的,讓他沒有奮鬥的機會。


之所以這麼想,是因為她自己從小就是上寄宿幼兒園過來的,身為大學教授母親很小就開始給她灌輸一種思想,媽媽早晚會死,你自己要獨立,你不能依靠媽媽



孩子對父母最高級的複製,就是複製父母的教育方式。這種殘酷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 Lia,順利成長為吊打同齡人的存在,那麼她的兒子樂然的現狀又如何呢?


小小的樂然跟同宿舍的男生一起生活6年,處成了兄弟,感冒發燒時有人給打水、有人給敷毛巾;



周末回到家,自己會做早餐,吃完早餐會自己刷碗;



考進學校的小五班,跳級上了初一,不用小升初,不用中考;


京劇《定軍山》唱得有板有眼;



校運會報名參加1000米長跑項目,因身材瘦小起初並不被同學看好,但孩子卻自我激勵,跑出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並且沒有絲毫的勉強,都是自己想要去做,至於網友們最擔心的親子關係的濃度問題,倆人看起來的確淡淡的,少了一些正常家庭肢體上的親昵,但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


比如在去足球班的路上竟然會討論《奇葩說》裡的辯題:老婆年薪百萬,要不要當家庭主男;



比如報了編程興趣班,就是否要去打比賽達成這樣的共識:考試這件事情它是有技巧的,需要反覆的去訓練、記憶、見各種題型,要超前學很多,才能考滿分,不值得,不如用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把知識學會,保持對知識的興趣,用剩下百分之二三十的精力去學藝術、體育、社交、遊玩。


「她並沒有把我當小孩看,和她說一些什麼東西,她都會認真對待我的這些問題」,這大概是一個孩子能給一個母親的最大的褒獎吧。


昆明 .Tina

在傳統和創新之間,

搖擺不定


昆明媽媽 Tina,生在貴州,長在南京,求學、工作、結婚在廣州。


第一段婚姻是早年在廣州做外貿時的合作夥伴,巴基斯坦人,生下了混血兒彬彬龍,並於2年後離婚。1年後她遇見老王,生下女兒王可可。


Tina 打心眼裡喜歡城市生活,但童年與親人太多的生離死別,讓她更嚮往圓滿的家庭生活。因為老王喜歡大理,於是一家四口從繁華的廣州搬去了慢節奏的大理。


不同於廣州的多元包容,彬彬龍來到大理後,因為長相問題在公立小學備受孤立,多番考慮之下,Tina 只好將兒子轉去當地一所以自由著稱的創新學校,並在那裡度過了輕鬆愉快的小學時光。



彬彬龍和繼父感情深厚,Tina 以為自己的生活終於要回歸正軌,於是努力經營這段婚姻,但遺憾的是,這段感情歷經8年還是以失敗告終。


離婚後,她離開大理,帶著一雙兒女去了昆明,和朋友合夥開了一間小小的社區咖啡店。


創新小學的弊端,在彬彬龍升初中時顯現出來,文化課程過於簡單,課程體系無法和普通中學銜接,Tina 只好把孩子送到一所老牌國際學校,昆明青苗國際學校就讀。


大家都知道,國際學校收費也很國際,這兩年彬彬龍生父的外貿生意受疫情影響,大不如前,所以無力承擔這筆費用,Tina獨自苦苦支撐一年後,也難以維繫,最後只好把孩子從青苗轉入相對便宜的華軟職業技術學院學計算機



職業學校學費一年一萬,Tina 目前還可以擔負,畢業後拿到大專自考文憑,有了這份文憑,彬彬龍可以申請工作假期簽證,隨生父往來於國際國內。


聽起來這是性價比最好的安排,但孩子去職業學校只待了一周,感覺卻像服刑7年一樣,說什麼也不願再回去了,遂輟學在家,終日靠打電子遊戲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迷茫。



Tina 的意思,繼續學業也好,開始工作也罷,怎麼都好,但不能無所事事;而彬彬龍則認為,職業學校那種教會人一種技能、再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一眼望到人生盡頭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他對自己有更高的期望,這個期望是:像中國人一樣活著,參加高考,上一次中國的大學。


孩子說這話時的感覺,像極了母親Tina回憶自己顛沛流離的童年:我從小學起,每個同學家只要能去我一定去,我想去看看人家家吃啥,看看人家的爸爸媽媽什麼樣子的。



同樣的漂泊,在這對母子身上無聲地延續,這時說姐注意到彈幕里飄過的一句話:不穩定的家庭關係,以至於她不知道該怎麼規劃自己和孩子。



人們總是小時候缺少什麼,長大後就會追求什麼、在意什麼。Tina 小時候缺少穩定的家庭生活,當老王提出要去大理,她只是感性地認為一家人要整整齊齊在一起,卻沒有理性的去規劃孩子的學業,這才是造成彬彬龍學業坎坷的根本原因。


一個17歲的孩子,因為父母的疏忽,錯過了接受中國高等教育的機會,多少令人唏噓,但這個故事的結局卻是溫暖的,Tina對完整家庭的執念,是她的軟肋,也是她的盔甲,和彬彬龍之間的溝通問題,她選擇堅強面對,選擇試著去理解、去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因為股份問題,Tina 的咖啡館生意遇到了麻煩,可能有感於母親操持一家人生活的不易,彬彬龍決定先去店裡幫媽媽的忙。


雙方都冷靜下來之後,Tina 聯繫自己的成長經歷,慢慢確定,兒子可能和自己一樣,不是一個學術型的乖孩子,而是一個擁有獨立意志,想幹什麼就能幹、並且干明白的人,所以她不再逼孩子去上他不喜歡的學。



兩個月後,他們找到一所日語學校,拜多年的國際教育所賜,彬彬龍英語流利,他用免費教英語換日語課程,未來計劃去日本半工半讀。


洛杉磯.靜涵

學霸媽媽的冠軍養成計劃


靜涵來自吉林長春,24歲時和世交家的公子 John 結婚後來到美國,先後考取了UCLA和牛津兩個教育碩士,曾在一所著名私立中學任全職中文老師。她的丈夫畢業於耶魯,現在是一名律所合伙人。在這樣一個典型的華裔中產學霸家庭,理所當然有能力、也捨得為孩子教育投入。



其中,競技體育是靜涵一早就規劃好的、最為重要的雞娃項目,這中間當然有出於方便申請美國名校的現實考量,但更重要的,靜涵在自己過往的教學經驗中,看到的美國式鼓勵教育的不足——小時候什麼都是好的,但問題是當孩子有一天認識到自己沒有聽上去那麼好的時候,他心裡落差會很大。


她決心通過競技體育來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學體育就會有比賽,比賽就會有輸贏,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方式,讓孩子從小很自然的接受輸這件事情。我覺得她只有學會了輸,她才能學會贏。」



而在全民重視體育的美國,花滑因為要求身體輕盈柔韌,是為數不多適合亞裔的體育項目,並且其作為一項花費不菲的高門檻運動,比較之下還是重視子女教育的華裔父母更捨得投入。


主人公靜涵更是全職陪伴女兒茉莉學了2年花滑,每天開車200公裡帶女兒往返於家和冰場之間,從不間斷,她希望通過自己的一己之力,把茉莉送進奧運會,「我自己就是做教育的,如果把女兒教育成功了,那她就是我最大的作品」。


在教練的堅持下,茉莉參加了第42屆帕薩迪納花樣滑冰公開賽,但因為其是同級別選手中年齡和體型最小的一個,在動作的接受程度和連貫性上比其他選手差太多,所以毫不意外拿了個倒數第一的名次。


賽後,靜涵一邊叫孩子別在乎名次,一邊卻在好朋友來慰問時大聲宣布「她是最後一名」,還在回家的路上發出令人窒息的一問三連:


你為啥第三轉不保持住?

忘啦?啊?這個東西還能忘的啊?

這東西不該是肌肉記憶麼,你怎麼能忘?


最後用「你就是不夠努力」對小茉莉本次比賽失利蓋棺定論。


此話一出,彈幕洶湧而來,有人說她那教育碩士白讀了,但也有人表示理解:媽媽就是這樣,矛盾但必須前行。



一方面,花滑運動的高投入,教練費用每分鐘2刀,一周6天、每天120分鐘的訓練時間意味著需要1440刀,合人民幣9700元,出去比賽,還要承擔教練的食宿費用,如此一擲千金,天底下又有幾個母親能對孩子毫無期待?


另外,正因為媽媽知道自己每天對孩子有多凶,每天如何把孩子推到極限,所以更加不能接受,因為自己的決策失誤,讓一個很努力的小孩接受失敗的結果。


但另一方面,發現小茉莉情緒不對,靜涵也會跟教練博弈,她要用實際行動給孩子表明一個態度:不管怎樣,媽媽會站在我這一邊,我難過了,我不高興了,媽媽一定會為我去戰鬥。



要知道,小茉莉的主教練是誰?陳婷婷,1985年全美花滑冠軍、世錦賽季軍,北美花滑「陳家四姐弟」之首,人稱滅絕師太,訓練風格極為嚴苛,任何與比賽和訓練無關的事情,在她看來都是阻礙。


媽媽有這個底線思維,嚴厲歸嚴厲,但小茉莉其實很有安全感,母女倆甚至會通過卡通角色扮演來排遣訓練的壓力,片子裡也隨處可見小姑娘燦爛的笑容。



一個月後,小茉莉再次報名了雷克伍德公開賽,並且用自己的韌勁克服了技術上的難題,憑實力觸底反彈,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一點看法


看完三個媽媽的故事,我們來總結下:靜涵奉行的傳統鞭策型教育沒有給茉莉鞭出心理問題,反而讓她越挫越勇;Lia放飛自我的寄宿制獨立教育,沒有讓親子間產生隔閡,反而讓樂然自驅力爆棚;Tina為彬彬龍選錯的國際教育路線,讓他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卻找回了閃閃發光的自己。


教育是一種傳承,基本上媽媽們怎麼要求自己,她們相對應地也會如此規劃和教養孩子,所以她們的成長路徑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一種相似性。所以,我們能否簡單的判定,哪種教育理論一定更正確?哪個升學路線一定更保險?


或許並不能,因為教育這件事,本身就千人千面,更受制於整個時代的進程。再政治正確的教育理論,實施效果也因人而異,所以不能簡單用別人家孩子的勝負來預測自家孩子的成敗;再保險的升學路線,在變幻莫測的社會局勢面前,都無比的脆弱。


理論之外,路線之上,我們真正能把握得住的,其實只有和孩子的心與心的聯結,這種聯結,可以是靜涵那樣無條件為茉莉戰鬥,也可以是lia那樣認真對待樂然的問題,更可以是Tina那樣對彬彬龍的不拋棄不放棄。


以及我們自己的狀態,Lia自己獨立、舒展,孩子跟著也很自由、蓬勃;Tina自己過得闖蕩、漂泊,孩子自然也不甘於穩定。


所以,堅持做我們自己相信對的事吧,相信自己,也請相信孩子,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


作者: 鳶尾花花兒,精英說作者。認真帶娃,認真寫字,擁有兩件軍大衣的80後寶媽。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裡有溫度也有態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