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蓮塘浮生》(222)有的方面,福州人就是很固執

程鶴麟大瓜棚 發佈 2022-06-10T22:56:26.985573+00:00

二二二,有的方面,福州人就是很固執。所謂英國在華最高法院,British Supreme Court for China,是英國1865年到1943年間在上海公共租界設立的法院,對中國行使治外法權,全權對在華的英國籍人士行使司法權。

長篇小說連載:蓮塘浮生——福建閩侯程氏家人傳說(222)

(微信讀書上有機器人朗讀的本書音頻,歡迎收聽)

【逢周一、周二、周三發布】


二二二,有的方面,福州人就是很固執


話說,1878年,福州發生烏石山教案。

8月30日下午,教官林應霖率眾萬人衝進院內,拆毀新建成的教堂,放火焚燒兩座舊樓,正是安息間會女學堂的校舍。

事情鬧大了。

英國駐華公使向清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提出抗議,要求懲辦肇事者。

此案在1879年上半年有了處理結果。

中方處理如下:

侯官知縣劉恩第、烏石山汛千總蒲大典被革職。

「汛」是清代漢軍(綠營)最低一級單位,汛的頭目叫千總,千總的級別是六品,比七品的縣官高一級。

拆毀教堂的為首分子武生董經銓等人流放,教官林應霖摘去頂戴,停委三年。

武生就是武生員。清代武科舉跟文科舉一樣,有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等4個等級的考試,通過考試的人會被授予武生、武舉、武進士等「職稱」。

教官就是縣衙里分管教育的官員,也稱學官。是個八品官。

英國方面也有讓步。

英國在華最高法院裁判長承認英方人員占用烏石山道山觀的租約在法律上有瑕疵,判決道山觀可以討回被英國人「租」走的土地。

所謂英國在華最高法院,British Supreme Court for China,是英國1865年到1943年間在上海公共租界設立的法院,對中國行使治外法權,全權對在華的英國籍人士行使司法權。

那時候,英國籍人士在中國犯罪不受中國司法管轄,由這個英國在華最高法院管轄。

就這樣,英國人離開烏石山,教堂、安息間會女學堂,都遷往倉山。

安息間會是聖公會海外傳道會的別名,「安息間會女學堂」後來改名陶淑女子學校。

英國聖公會應該是汲取了烏石山教案的教訓,後來在處理與福州地方的關係上做得比較聰明。

40年後,1919年,當福州各校學生都走出校門呼應北京的五四運動時,陶淑女校也不敢攔阻自己的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校方和辦校機構聖公會都不想再惹出什麼事。

不過,有兩個限制:一,只能在禮拜天參加,禮拜一至禮拜六不准離校;二,不准穿校服參加。

程老漢歷來不講「禮拜」,只講「周」、「星期」,為什麼在這裡卻用了「禮拜」?

因為,教會學校陶淑女校的洋師姑們就是那麼講的。

另外,自打番囝(洋鬼子)把這個宗教里的時間概念帶到福州之後,福州人就一直這麼講,到現在還是這樣。

福州人將「禮拜日」簡稱為「禮拜」,將「禮拜一」至「禮拜六」簡稱為「拜一」至「拜六」,。

福州話至今都沒有「星期」、「周」這兩個時間詞彙。

「星期」是1909年創造出來的。

原先中國沒有周休概念。

1866年創辦的福州馬尾船政學堂,首開7天一休假之先例。

這是因為,學堂從歐羅巴請來的洋教習,不由分說非要在他們的Sunday休息一天,雷打不動。

學堂領導左宗棠及其繼任人沈葆楨只能乖乖給假。

幾十年後,1904年,清廷的教育部長,嗯,他不叫教育部長,叫管學大臣。

管學大臣張百熙要把每隔幾天放假一天這個制度推廣到全國所有的學堂去,小孩子嘛,應該勞逸結合。

可是,反對改革的勢力很強大,如果直接照搬洋鬼子那一套,在Sunday放假,料難過關。

張百熙想了一個高招,他規定:按照二十八宿來安排學校師生休息,每月的房日、虛日、昴日、星日為休息日。

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人仰望星空創造出來的星空的坐標和刻度,他們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劃分成二十八組,分東南西北四方各七宿,叫二十八宿。

這不剛好就是4個禮拜乎?

張百熙規定的學堂放假日房日、虛日、昴日、星日,就是東宮、北宮、西宮和南宮各7宿中間的那一天。

到了1909年,朝廷有一個編譯圖書局,職責之一是統一規範名詞術語。

這個時候,每7天一休息的循環周期已經越來越普及,朝廷要求規範一個名詞出來,不能叫「禮拜」,也不能叫「七曜」。

「禮拜」是基督教的玩意兒,朝廷不喜歡。

「七曜」也不順口。

來個新玩意。

編譯圖書局來了個「群策群力、集思廣益、腦力大激盪」,新創了一個詞叫做——

星期。

七曜也好,二十八宿也好,都跟星座有關,跟星座有關的周期,曰星期。

其實,西俗也是按星座來排周期的:太陽、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

時間概念,本來就是天文概念。

編譯圖書局還規定,將星期與西方的禮拜對應,星期日、星期一……與Sunday、Monday……對應。

與西俗「七日一周」制接軌,具有中國特色的「星期」就這樣誕生了。

這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不過,一百多年過去,福州人還是沒改口,到現在還是只講「禮拜」,不講「星期」。

有的方面,福州人就是很固執。

五四運動期間,福州陶淑女校的在校生馬淑慎上了街,因此認識了街頭英雄林壽昌。

他們相愛、同居。

起初在林壽昌的家裡行雲布雨,他在家裡占有一間閣樓屋。

到了1919年秋天,林壽昌在南台三保租了一間房作為愛巢,這一對革命鴛鴦住了進來。

那是一座兩層小洋樓里樓上的一間大房。

南台三保,緊挨著當時福州的十里洋場上下杭,繁華的商業中心,在那裡租一間大房間,租金可不便宜。

林壽昌年僅19歲,一個輟學的無業人員,哪裡來的錢?

京劇《沙家浜》裡反派角色胡傳魁唱道:「亂世英雄出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

林壽昌當時還沒有槍,但他有一桿大旗,反日、抵制日貨的大旗。

拉一桿大旗就是錢。

別說租一間房,後來人家還組織了學生軍,有錢發軍餉,有錢買槍炮武裝整支部隊呢。

林壽昌在那間愛巢里住了一年多,因為殺人害命於1920年11月潛逃上海,又在上海被捕入獄,直到1922年6月獲釋出獄。

在他坐牢的一年多時間裡,三保那間房屋就歸馬小姐一個人住。

林壽昌在牢裡,可是林壽昌的嘍囉爪牙都在福州呢。

他們會供應馬淑慎的一切生活所需。

馬淑慎也不是無所事事,她加入了林壽昌的鐵血團。

不過,她只負責內務,不用上街沖衝殺殺。

看官或問,馬淑慎作為陶淑女校的在校生,難道不用上學的嗎?

在校生必須上學,但馬淑慎不用了。

她已經輟學。

話說五四運動發生在1919年,當時福州的教會學校陶淑女校有條件允許學生參加這場席捲全中國的運動。

可是,五四運動轟轟烈烈的時間段就只有5月和6月,時間都到了1919年的秋天了,所有學生都不再上街了,唯獨這馬淑慎還照樣每個禮拜天出去。

陶淑女校校方發現了這個問題。

創建於1890年的陶淑女校,到1919年也有福州籍的師姑了。校方指派福州籍的師姑約馬淑慎談話。

這次談話讓校方大吃一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