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年,鐵嶺尋親協作平台照亮236名流浪走失人員的回家路

鐵嶺日報 發佈 2022-06-15T18:43:58.319678+00:00

6月11日晚5點,市救助站工作人員王曉峰在「尋親群」里發布了一張老人的照片,並配文「下午3點半從龍園走丟,穿紅色衣服拖鞋」,群里的110民警李躍赫立即回應「收到」,晚上8點多,李躍赫在群里說道:「人已經找到了」。

6月11日晚5點,市救助站工作人員王曉峰在「尋親群」里發布了一張老人的照片,並配文「下午3點半從龍園走丟,穿紅色衣服拖鞋」,群里的110民警李躍赫立即回應「收到」,晚上8點多,李躍赫在群里說道:「人已經找到了」。第二天市救助站站長何寧早晨起來後看到群里的消息記錄,立即為李躍赫點讚。

這是一個由救助站工作人員、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民警、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組成的「尋親群」,這樣的群何寧的手機里有十幾個,依託這些「尋親群」,我市多個部門工作人員組成尋親協作平台,互動合作,過去4年,共幫助236名流浪走失人員回家。

一起「背對背」的尋親事件

催生一個「面對面」的尋親協同機制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因故離鄉,在外流浪,總會想念家鄉,渴望與親人團聚。走失、流浪人員尋家難、尋親難,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社會難題。2018年5月,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民政事務服務中心多部門協同聯動,構建起覆蓋全市範圍的協同聯動救助走失人員機制,這一機制的建立緣於一件不起眼的警情。

2018年4月13日,調兵山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和市公安局110接報警服務台幾乎同時接到報警求助,調兵山市患病老人張某從家中走失,恰巧有市民在銀州區站前廣場發現一名老人找不到家,因為老人說不出具體信息,最後民警只能將其送往市救助站。兩起警情中涉及的其實是同一個老人,兩地警方背對背地忙,親人近在咫尺確如隔高山,雖然老人最終回到了家,但期間浪費了大量人力、時間。這起「背對背」事件後,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民政事務服務中心共同研究破解信息不互通、不共享、不快速的問題。

2018年5月5日,三家單位聯合試運行協同聯動救助走失人員工作模式,搭建走失人員和被救助人員信息快速聯動溝通交流平台——「尋親—110指揮中心—救助站」微信群,依託這個微信群開展對流浪走失人員的救助工作。令人驚喜的是,這一平台試運行之後短短8個月,就幫助了57位走失老人找到親人,全市新發現的走失人員全都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親人重回家庭,無一人滯留救助機構。快速的反應能力、良好的部門協同、極高的尋親效率,讓協同聯動機制的組織者、參與者信心大增。2019年1月9日,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民政事務服務中心「協同聯動救助走失人員工作機制」正式運行。

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全市1176個村 213個社區

實現尋親信息共享

2020年4月,原住鐵嶺縣大甸子鎮的80歲老人李淑華離家流浪40年後,在尋親平台的幫助下,從內蒙古牙克石回到家鄉鐵嶺,葉落歸根。

2021年3月,瀋陽市瀋北新區聽障人士老人趙亮走失至鐵嶺後,在尋親平台的幫助下,市救助站工作人員開車將其護送至其弟弟家中。

今年5月,滯留在天津數月的鐵嶺女子馮麗回到家鄉,市救助站通過尋親平台,幫助她找到了居住在銀州區紅旗街道的家人。

如今,「尋親—110指揮中心—救助站」微信群成員囊括了全市各縣(市)區救助站工作人員、全市各級公安機關110指揮中心的指揮長、全市所轄全部街道、社區、鄉(鎮)、村負責民政工作人員,成員覆蓋89個鄉鎮、14個街道、1176個村、213個社區,實現信息共享。發現特徵相符的人員,第一時間將信息向轄區內群眾擴散,發動群眾查找發現走失人員,全區域覆蓋的尋親平台,讓流浪走失人員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在此基礎上,市民政事務服務中心不斷擴大尋親平台範圍,先後建立了尋親—鄉(鎮)社區微信群、尋親—愛心公益團隊微信群、尋親—計程車微信群等多個快速尋親平台,同時依託民政部的尋親網、今日頭條公益尋親等尋親平台,通過與公安部門聯動,實現人臉圖像識別、DNA鑑定等科技手段加持,多種辦法並用旨在儘快尋找到親屬,使走失人員儘早回歸家庭團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