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征:昔日低效船廠 今日綠色港口

北青網 發佈 2022-06-18T04:18:14.785072+00:00

通訊員 黃兆成 尤軍 記者 趙磊漫步江堤,江風拂面,浪花飛濺,船笛悠揚。

通訊員 黃兆成 尤軍 記者 趙磊

漫步江堤,江風拂面,浪花飛濺,船笛悠揚。

昨天,記者走進儀征港務公用碼頭,感受這段820米長江岸線近年來發生的巨變:在江堤與港區銜接的空地上,原來的混凝土表面被破除,約200畝的綠地上種滿了香樟、櫻花,正演奏著一曲「綠色樂章」;碼頭自動化裝置隨處可見,港口作業過程可在智慧平台上全面感知,生產自動、高效、安全。

「幾年前,這裡是金牛、新揚、圩港3家低效小船廠,到處機器轟鳴、髒亂不堪,長江岸線生態環境日漸惡化。」儀征港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石國建告訴記者,從低效小船廠到現代化碼頭,背後是一段保護長江生態、以綠色賦能發展的「蝶變」故事。

2018年,儀徵實施長江岸線整治,堅決關停小船廠。與整治同步,另一場升級大戲也精彩上演。

「以前,因利益驅使,儀征沿江地區出現了一批非法碼頭,這些『黑碼頭』在整治中被取締,但企業的運輸需求還在。」石國建介紹,既要防止非法碼頭死灰復燃,又要保障臨港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為此,儀征市引進綠地智能保稅物流項目,建設公用碼頭,節約集約利用岸線,將低效船廠改造成了優質港口。「一期工程港口部分2021年底完成竣工驗收並投入運營,今年上半年經營性收入就超過了3000萬元。」

作為長江岸線新建碼頭,建設「綠色港口」是重中之重。「港口的環保設施及綠化投資總計約2000萬元,港區按綠色、環保、節能、科技的要求,通過岸電系統、雨污水全覆蓋系統、油改電系統等專項設計,做好船舶污染物接收和處置。」石國建介紹,碼頭設置了11個集污池,將船舶污水送至後方污水處理中心進行處理,確保碼頭無一滴污水流入長江;同時以岸電供電代替傳統柴油發電,實現船舶靠岸期間污染氣體「零排放」,有效減少污染,保護了長江生態環境。

目前,儀征港務公用碼頭有1個5萬噸級、1個4萬噸級、1個5000噸級、2個1000噸級共計5個散雜貨泊位,年通過能力達500萬噸,為儀征臨江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運輸保障。

江堤之北,是去年12月竣工的綠地智能保稅物流項目一期物流園,現代化庫房組成的方陣,在初夏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項目全部建成後,將吸引大批貿易商及企業集聚,拉動區域經濟發展。項目達產後,預計年銷售收入約100億元,直接帶動就業2300人,間接帶動就業超萬人。」石國建說,變低效船廠為「綠色港口」,以「含綠量」賦能港口發展,既有「綠水青山」,亦有「金山銀山」。

(揚州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