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圍村里開薔薇

卓凡的呼喚 發佈 2022-06-21T00:17:49.565774+00:00

黎河岸邊美麗的夜景 李勇攝編輯感言跟隨省委當代江西雜誌的記者,就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10周年專題進行採訪,又一次來到了贛閩邊際小縣黎川。本人曾無數次來到這個贛閩邊際小縣採訪。


編輯感言


跟隨省委當代江西雜誌的記者,就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10周年專題進行採訪,又一次來到了贛閩邊際小縣黎川。

本人曾無數次來到這個贛閩邊際小縣採訪。發表在2016年10月11日《江西日報》的這篇《牆圍村里開薔薇》,應該是我作為江西日報社記者,最後一次在黎川采寫的文字。

下面就是這篇通訊原文。


黎川縣的宏村鎮,一座座山峰緊相連,一道道河水繞村轉。金秋時節,這裡一畦畦金黃的稻子,像地毯似的鋪展在綠野平疇上,而不遠處掩映在樹林裡的中湖村牆圍村民小組,不時傳出孩子的歡笑、響亮的雞鳴和輕輕的狗吠,讓你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在黎川和周邊一帶傳為美談的牆圍家基金會的故事,吸引著我們走進這個100來戶的村落。

偏僻的牆圍村民小組,有200多人外出務工創業,其中50多人在廣東、北京等地經商或辦廠。時代給予山里人機會,使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的聰明才智得以施展,闖出了一番天地;時代同時賦予他們責任,意識到自己雖然富起來了,但永遠不能忘記的,是那「遙遠的小山村」,是那「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於是牆圍鐵哥們QQ群建了起來,分散在天南地北的務工一族或是創業成功人士,紛紛加入進來,仿佛不斷線的風箏一般,一顆又一顆心,牢牢系在大山里那個叫「牆圍」的地方。

開展新農村建設,要拆遷村口路邊臭氣熏天的10來座豬圈、廁所,當事人拼命反對:「我們在那裡養豬、上廁所都幾十年了,習慣成自然。遷到其他地方去?不行!不行!不行!」反對聲音在QQ群傳開後,大家很是著急:家裡髒亂差的面貌不改變,我們在外面幹得再好,又有什麼勁?於是群里孔榮財、童金華等人,放下手中的生意,回到村子,用自己在大城市的所見所聞,耐心、細心地一家一戶做工作。外面精彩的世界,城裡人衛生乾淨的生活,讓當事的人們心嚮往之,拆遷從「我不拆」變成了「我要拆」。

去年底,牆圍的新農村建設竣工,QQ群的成員,聚在一起慶祝乾淨整潔衛生的村落誕生、髒亂差現象一去不復返。在北京開公司的翁平雲和在廣州辦廠的童軍幾個人提議:我們是不是搞個基金會,為村子做更多的事?主意一出,點讚不斷。今年2月,牆圍家基金會成立,建議牆圍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每年從利潤中按百分之五的比例,造福於家鄉的公益事業。目前,已有180多人高高興興地加入基金會,才幾個月,募集的資金就達到80多萬元。

是啊,有了牽頭羊,羊群排成行;有了帶頭人,事事能辦成。基金會運作伊始,就把扶貧濟困、救孤助殘的擔子挑了起來。

村民孔水丁過世,40多歲還單身一人的兒子搜遍屋子,才只有幾百塊錢。基金會裡曾水根等人趕來幫忙料理後事,大家你500他1000地捐款,很快籌集到兩萬多元。

村民曾興旺的兒子曾學敏在一次車禍中受傷,落下殘疾,整天愁眉不展。唉聲嘆氣之際,基金會的人上門慰問來了:事情已經發生了,腸子悔斷了也沒有用,振作起來,重新規劃生活,大家會幫助你們的。

村民王友發,屋漏偏遭連夜雨,兒子重病過世,自己又中風。無助絕望之時,基金會派人送來了米、油、面:「莫急,莫急,基金會不會丟下你不管的。」

基金會的會員們,都是在北京、廣州、福州、廈門、杭州、深圳等大城市打拼了多年的,見識廣,眼界高,胸懷寬,於是也尋求著大作為。這一天,翁平雲、曾水根、曾學華幾個人和村民小組長童金森湊到了一起。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做好人好事,是建立基金會的初衷之一,不過我們更高的目標,應該是帶動村小組的人賺錢發財,讓家家戶戶和睦相處,幼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成、老有所依。他們的想法,和童金森一拍即合。經過醞釀和村民小組全體人員討論簽字通過,由「社會治安」「消防安全」「村小組發展」「村小組事務處理」四部分組成的牆圍村民小組村規民約制訂了出來。

坐在基金會會員童泉森家裡,我們一邊喝著擂茶,一邊看著村規民約。「村小組發展」的設想是,5年後60歲以上的人能領到補助,小孩上學由集體出資負責;10年後村民生病住院由集體出錢治病;15年後全體村民能住上集體建造分配的別墅新樓。

童泉森告訴我們,為了宏偉的三個五年規劃,在基金會的倡議和運作下,牆圍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和牆圍農業合作社相繼掛牌,村小組各家各戶自願加入合作社,將田地合併種植大棚蔬菜,還發展其他產業,從田地出租里獲取分紅,從公司里得到收益。翻著厚厚的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第一頁上赫然寫著:建設6.4萬平方米鋼質溫室型大棚,新修兩公里水泥路、5公里碎石機耕路,興建400平方米蔬菜倉庫……

地處武夷山脈腳下的宏村鎮,「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當地口口相傳著「一出日頭會仙峰,照見橫村兩江紅,潭頭嘴上三宗寺,牙背塅上四古庵……」等十二景。而沿著開滿薔薇和無名小花的道路走進牆圍村民小組,我們更看到了宏村的新景:走出大山的牆圍人,雖然身在異地他鄉,雖然口袋鼓了起來,但反哺家鄉的那顆心在閃閃發光,報效桑梓的那股情在熊熊燃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