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里感受古箏魅力,音樂中理解文化內涵

樂器空間 發佈 2022-06-23T01:25:13.560927+00:00

看閆墨——自幼習箏,從事古箏教學演出已近二十年,期間獲得:98年王后杯古箏琵琶大獎賽古箏專業組金獎;

詩意里感受古箏魅力,音樂中理解文化內涵

看閆墨——自幼習箏,從事古箏教學演出已近二十年,期間獲得:98年王后杯古箏琵琶大獎賽古箏專業組金獎;2006年起組織成立中國民族器樂學會下屬七彩古箏藝術團;參與2009年中國古箏藝術節國家體育館千人演出及2011年中央電視台中秋月晚會,錄製單曲《故鄉是北京》;於2012年香港國際民族音樂邀請賽中獲得團體組金獎。所教學生在歷屆古箏大賽中獲得佳績。自2010年起連續五屆擔任中國共青團中央舉辦的「星星火炬杯」全國藝術人才選拔賽古箏專業評委,在擔任金帆民樂團古箏專業教師期間,樂團獲得北京市中小學生藝術節金獎。

現任中國樂手人才宣傳推廣中心藝術總監;中國樂器協會器樂專業委員會理事、大型活動部副部長;北京樂器學會表演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金帆民樂團特聘教師等職務。

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古箏文化與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相關聯的探討和研究,舉辦多次講座及研討會。2019中國樂手文化藝術節期間,在中國國展中心策劃並主持了中國古箏文化與詩詞魅力研討專場,北京電視台進行現場報導,引起中國傳統文化界廣泛關注。

「古箏與詩詞,都是中華文明數千年來結下的文化結晶,在華夏民族中傳承發展,願我們在詩意里感受古箏魅力,在音樂中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閆墨說

古箏這件樂器,從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走來,也是歷經坎坷。它不像古琴,有著伏羲削桐制琴的高貴出身,是文人士族高堂之上的清音雅樂。而箏,出身於市井,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古箏在民間酒會上和擊瓮叩缶,拍腿唱歌為伍,可謂是「下里巴人」之物。它也不像瑟,築等,或因體積太大,或因演奏不便,漸漸消亡於歲月之中。而箏,從昔日的12弦,13弦,發展到今日的21弦,從戰國時期的真秦之聲,到成為兩漢樂府時期的相和歌的伴奏,再到唐宋時期成為文人墨客絲毫不吝嗇筆墨讚美的「仁智之器」。箏,愈發的煥發新貴的光彩。時至今日,古箏,已成為民族樂器中學習人數最多的一種,也是傳播海外名聲最廣的一種。

古箏獲得今日之地位,與諸多前輩箏家的努力密不可分,如新中國古箏院校事業的奠基人曹正先生,將民族音樂帶入高等學府,提高了民間藝術的社會地位。也與現代作曲家用心為古箏打造新的精彩作品息息相關,因為過去缺少系統的學習方式、簡潔的記譜方式,古箏的傳統作品能夠流傳至今的並不多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知名作曲家如何占豪、周煜國、王丹紅等,用現代的作曲、配器方式,結合傳統的音樂素材、歷史背景,創作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現代古箏作品,使古箏成為雅俗共賞的「東方鋼琴」。

古箏的作品,一大部分是與中國傳統的詩詞文化結合而來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從先輩的子曰詩云中接受幼學啟蒙,從《幼學瓊林》到《聲律啟蒙》,從《三字經》到《唐詩三百首》,詩詞文化已經浸入每個人的精神世界之中。李白杜甫,東坡幼安,更是千百年來崇拜的人生偶像。當我們見到祖國壯美的名山大川,往往會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當我們體會到人生的逆境時,往往會激勵自己「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當我們感受愛情的甜蜜時,自然而然的會願意「在天願為比翼鳥」,當我們面對分離的傷感,不由得「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詩人們用最古樸自然的語言,提煉了最真摯的情感,成為中華民族最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

古人在詩詞中提煉的語言,往往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傳統古箏作品在命名時,也常常借用詩詞中的名句。如古箏歷史上劃時代的作品,音樂家婁樹華先生所傳的《漁舟唱晚》,就是根據明、清所流傳的古曲《歸去來》加以改變而來,根據其演奏時的感受,命名為《漁舟唱晚》。這四個字,來自唐代詩人王勃的駢文名篇《滕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有了這四個字的命名,在欣賞這首作品時,我們自然而然的就在內心加上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色感受,從而與演奏者產生音樂上的情感共鳴。巧合的是,同時期的音樂家金灼南先生將傳統箏曲《雙板》《三環套日》《流水激石》編創成一曲,也取名為《漁舟唱晚》。1984年,著名電子琴演奏大師浦琪璋將其改編並用電子琴完美演奏,中央電視台選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為天氣預報的背景音樂,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十三億人最熟悉和喜愛的音樂。兩首同名不同曲的作品,可以看出前人在理解音樂作品時對詩詞文化的運用,從而達到和聽眾心心相通的境界。

現代的古箏作品,更是糅合了作曲家對詩詞文化的理解與想像。何占豪先生創作的《臨安遺恨》,曲調最早於1920年黎錦暉先生所做,原名是《滿江紅-金陵懷古》,配的是元朝詩人薩都剌的詞,流傳不廣。1925年,音樂家楊蔭柳先生配上了岳飛所做的《滿江紅-怒髮衝冠》詞,時值「五卅慘案」爆發,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情緒高漲,這首《滿江紅》便成了民族精神的支柱。所以好的音樂作品有了相得益彰的詩詞文化內容相結合,自然會膾炙人口、經久不衰。1992年,何占豪先生將此曲改編為琵琶協奏曲和古箏協奏曲,雖然琵琶與古箏都有較強的表現力,但古箏的音色更厚實深沉,表現手段更加豐富,在表達人物心靈深層次的感情更勝一籌,故在眾多演奏版本中,古箏和鋼琴的協奏曲版本最廣為人知。這首作品以《滿江紅》一個音樂主題反覆變奏,以民族性旋律與現代和聲相結合,描繪了岳飛波瀾壯闊而又壯志未酬的一生,既有「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沙場鏖戰,又有「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徒自傷悲。甚至在作品的第三段,我們聽出了岳飛在另一首詞《小重山》中「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內心獨白。 了解詩詞作品,能讓我們無論是演奏者還是聆聽者,更能貼近作曲家的內心世界,更好的感受文學與音樂相結合帶來的水乳交融般的藝術感受。

中國的詩詞文化是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也是連接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紐帶。近年來,越來越多與詩詞背景相結合的古箏作品層出不窮,如《雲裳訴》、《楓橋夜泊》、《陸游與唐婉》等等,深入了解詩詞文化,就能在學習、欣賞這些古箏作品時,更好的理解、掌握它的文化內涵。

音樂作品是一種文化的綜合體,除了音樂本身之外,與文學、歷史、地理、美術等相關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想要深刻的表現好音樂作品,就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古箏與詩詞,都是中華文明數千年來結下的文化結晶,在華夏民族中傳承發展,願我們在詩意里感受古箏魅力,在音樂中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使它走向更加燦爛的明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