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

郟城居士 發佈 2022-06-23T20:02:38.056089+00:00

岳陽樓,坐落於湖南省洞庭湖畔、岳陽市西門的城牆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氣勢雄偉,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美譽,與湖北武昌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圻,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五十七歲的杜甫登上了岳陽樓,詩人看著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寫下了這首傳世名篇《登岳陽樓》

岳陽樓,坐落於湖南省洞庭湖畔、岳陽市西門的城牆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氣勢雄偉,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美譽,與湖北武昌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始建於唐,清同治六年(1867)復建。因范仲淹撰《岳陽樓記》而名聲大噪。純木結構,重檐盔頂,主樓3層,通高19.72米,黃色琉璃瓦頂。全樓銜接對榫,不用一釘。內藏12塊檀木板刻《岳陽樓記》全文,為清乾隆時名書法家張照所寫。1988年,岳陽樓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傳說是三國時吳國著名將領魯肅訓練水師的閱兵台。唐開元四年(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並修建樓閣,正式定名為「岳陽樓」。宋慶曆五年(1045年),騰子京守巴陵郡時重修岳陽樓,並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成為千古名作。范氏在文中不僅將四周的景物、早晚晴雨等各種感觸描寫得淋漓盡致,且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更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使之膾炙人口,傳揚中外,岳陽樓亦因此聲名遠播。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毀屢修。最後一次重修是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岳州知府張德容主持修建的,保留至今。

岳陽樓主樓為明代建築,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樓頂承托在如意斗拱上,玲瓏剔透,狀如蜂窩。腰檐設有平座,通過斗拱承托出檐,重檐與樓頂均覆蓋黃色琉璃筒瓦,藻井瑣窗,雕樑畫棟。

樓的一層正廳懸掛著清朝人張照書的《岳陽樓記》木刻屏;二樓存歷代名家的詩文、匾額、聯語;三樓正面有一座神龕,裡邊放置呂洞賓的塑像,塑像全身飾有金粉,神態飄逸,宛似仙人。樓前有宋代鑄造的三足獅環鐵鑊兩座,各重千餘斤。樓的兩側有仙梅亭和三醉亭,與主樓相互襯托,相得益彰。

 仙梅亭位於岳陽樓南側,通體呈六邊形,二層三檐,檐角高翹,純木結構,玲瓏雅致的小亭。亭子占地面積 44平方米,高7米。上蓋綠色琉璃瓦,狀如出水綠荷。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岳州推官陶宗孔主持重建岳陽樓,於樓基沙石中得石一方,去其泥水,顯出二十四萼枯梅一枝,時人以為神物,稱之「仙梅」,乃建亭,置石其中,名「仙梅亭」。

 三醉亭位於岳陽樓北側,因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的傳說而得名。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現今三醉亭占地為135.7平方米,高9米,為二層二檐,歇山頂式仿宋建築,門窗雕花精細,藻井彩繪鮮艷,外形裝飾華麗、莊重。

岳陽樓前數十步,有一二層平台,濱湖處建有石欄,南北各立有一門,門額上分別書寫著「南極瀟湘」、「北通巫峽」,樓旁種植有許多樹木、花草,近處還有宋代的鐵梢、鐵枷,以及多處各代的石刻。附近更有魯肅墓、小喬墓及岳陽文廟、慈氏塔等名勝古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