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產業研究院」廣東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模式探討

前瞻產業研究院 發佈 2022-06-24T00:59:04.685646+00:00

「產教融合」是指產業(行業、企業)與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的融合、合作,主要涉及產業發展與教育發展的協調性問題。廣東省是擁有全國最大規模職業教育的省份,同時擁有6個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廣東省第一批建設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名單達近千個,產教融合事業發展如火如荼。

「產教融合」是指產業(行業、企業)與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的融合、合作,主要涉及產業發展與教育發展的協調性問題。廣東省是擁有全國最大規模職業教育的省份,同時擁有6個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廣東省第一批建設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名單達近千個,產教融合事業發展如火如荼。

1、廣東省產教融合現狀

根據廣東教育廳數據,截至2021年10月底,廣東已有職業院校635所,在校生265.34萬人。另外,廣東省76%的高職院校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規模為全國最大;校企合作共建80多個省級教學標準和1000多門省級課程工程,1+X制度試點工作規模位於全國前列;2020年廣東高職院校技術服務到款金額4.2億元,產生經濟效益14.8億元等。廣東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探索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近年來,廣東從頂層設計層面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統籌,先後出台《廣東省職業教育條例》《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下稱「計劃」)《廣東省建設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工作方案》《廣東省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等多項文件。

表 廣東省近年產教融合相關政策

資料來源:公開信息,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廣東產教融合模式

產教融合體現高職教育的本質,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技術技能型的應用人才,產教融合將教學環節、企業生產、素質訓練以及技能培訓等多種技能融為一體,將大學的研究性與企業的應用型進行綜合。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有助於解決傳統產業人力供給過剩而新興產業人才供給不足的結構性就業矛盾。

那麼,廣東企業可以通過什麼模式參與產教融合呢?

廣東省當前的產教融合模式涉及了技術合作模式、現代學徒制模式、職教集團模式、共建產業學院模式、共建實訓基地模式、課證融通模式等六種模式。

技術合作模式。如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廣輕-澳盾聯合研發中心、北斗+」數字供應鏈聯合實驗室、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工業網際網路技術應用研究院、廣輕-奧迪威傳感器技術研發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等。實現了高職院校與企業開展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技術性合作。

現代學徒制模式。廣東省在全國範圍內是職業院校數量大省,其現代學徒制試點職校數量也為最多,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職校數量總和超過30個。現代學徒制是結合新的時代背景把傳統學徒制與現代職業教育結合,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職教集團模式。以中山市為例,中山市為發展職業教育,2009年11月3日掛牌成立中山市職業教育集團,探索職業教育辦學體制、運行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集團直接歸屬中山市教育局領導和管理,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董事長(總經理)負責制,成員單位包括市屬各職業院校。這一運作模式為國內首創,中山的職業教育通過集團化運作,對各所單一的職業院校重新定位,整合現有各校資源,有利於推動高等職業院校與中等職業學校的銜接以及進一步推動校企深度合作。

共建產業學院模式。格力明珠產業學院由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與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建設,學院立足高端製造,聚焦「雙智」戰略,充分運用了企業與高校兩種有利體制,開展校企融合定製與學科交叉建設。根據學院的專業設置,教師資源採用學院與格力交叉應用教學的「雙師型」模式,雙方將共同參與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完全契合格力電器對相關崗位的特殊要求。

共建實訓基地模式。廣州城市職業學院通過校企社政四方合作,實施實踐教學基地合作共建工程,共建實訓基地,共育人才。目前,學院建有集教學、技術開發、培訓、考證等功能於一體的校內外頂崗實習基地222個,包括廣州市動漫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廣州市軟體外包人才培訓中心、廣州城市職業學院珠江鋼琴學院、廣州城市職業學院碧桂園鳳凰酒店管理學院、廣州城市職業學院蘿崗食品學院和廣州城市職業學院遠望穀物聯網技術學院等。

課證融通模式。2006年以來,深職院與華為密切聯動,不僅在學校的信息通信類專業課程體系中融入了華為工程師認證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也融入了企業培訓認證體系,並因此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教育部推出「1+X」證書後,深職院和華為在X證書開展了全進程的合作,探索出X證書「企業主力、院校助力」的合作模式。截至2020年,學校已有3000多名學生通過華為認證。

深化產教融合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的改革任務。建設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既有利於補齊教育人才短板,也有利於補齊產業創新短板。廣東企業可以積極參與產教融合,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