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網師《社會學視野下的師幼互動行為研究》第三、四、五章共讀

新網師 發佈 2022-06-24T22:52:09.339631+00:00

2022年6月19日下午,會議平台進行了《社會學視野下的師幼互動行為》第二次共讀活動,本次共讀由成都市第十一幼兒園魯正群老師為大家領讀,她從共讀內容、預習問題、讀第三章、讀第四章、讀第五章、閱讀收穫六個方面為大家解讀三、四、五章的內容。


2022年6月19日下午,新網師學前教育學術團隊在騰訊會議平台進行了《社會學視野下的師幼互動行為》第二次共讀活動,本次共讀由成都市第十一幼兒園魯正群老師為大家領讀,她從共讀內容、預習問題、讀第三章、讀第四章、讀第五章、閱讀收穫六個方面為大家解讀三、四、五章的內容。

共讀分享篇

一、共讀導圖

二、預習問題

1.人際互動研究有哪兩種研究範式?

2.為什麼選擇了人種學的研究方法?

3.研究的具體實施中,採用了哪些觀察與記錄的方式?

4.直觀變項與推定變項的內容包括哪些?

5.「概念操作化」是什麼意思?

三、讀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其具體化

研究方法是研究設計中的重要工作,本章是對研究方法的具體說明,主要涉及確定研究範式、擇定具體研究方法、選取研究對象以及將這些研究方法具體化為可操作性的程序等步驟。

(一)師幼互動的範式

1.範式

(1)美國科學史學家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年)——科學家在某一領域內所達到的共識及基本觀點。網師領讀最近在解讀本書,可以在新網師公眾號上關注。

(2)社會學家弗里德里希——一門學科具有的關於其研究主題的基本意向和潛在的假定,它涉及用以描述和分析這一主題的概念選擇,為觀察和調查而對具體現象和問題的挑選,以及在分析過程中所運用的策略。(我們一般傾向於使用這個解釋)

(3)人格心理學家赫根漢——研究對象是漆黑的房間裡一件不能直接觸摸到的物體,研究範式則是各個角度投向物體的光束。光束越多,照射角度越不同,人們就能獲得越多的關於物體的信息。

小結:

(1)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範式;

(2)同一學科內部也存在多種範式;

(3)只要符合邏輯,範式無正誤之分;

(4)每種範式有助於人們從多個角度把握事物全貌和實質。

2.人際互動研究的範式

3. 師幼互動的研究範式

本研究選擇的是過程範式的師幼互動研究。

(二)研究方法的擇定

1.選擇的原因

(1)遵循過程範式,對行為進行實地考察與分析,不能採用較強操作性和預設性的測驗法、量表法。

(2)研究主體之一的幼兒受限於語言發展水平,難以將自己在互動中的行為與體驗準確流暢表達出來,不適合採用調查研究方法。

(3)排除前兩者後,傾向於選擇現場觀察法,但還想了解師幼互動行為的總體特徵。

最終確定了幼兒教育研究中尚不多見的人種學的研究方法。

2.人種學的研究方法

含義:

人類學的分支學科,其研究方法採用定性研究方法。在廣義的文化概念下對特定的文化情景作深入的描述與解釋。

特徵:

現象學的特徵、自然主義的特徵、全局整體的特徵。

操作:

研究者要把自己的主觀性懸置起來,摒棄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或動機,避免把經歷過多地分散在細枝末節上面;關注整個情景,運用歸納而非演繹的方式對現實情境中複雜的現象進行壓縮,以自己在研究中的經歷為媒介,報告出在「研究者的研究和頭腦里」的、現實中的現象到底意味著什麼。

優點:

能夠幫助研究者獲得真實而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揭示師幼互動行為的具體情況。雖然強調進行定性分析,但並不排除對原始資料進行歸類、概念化後的量化處理。

3.擬定的研究步驟

(1)確定師幼互動行為的具體的研究對象。

(2)選擇收集師幼互動行為的具體方法。

(3)對原始的師幼互動行為資料作初步整理、歸併,進行細緻的定性分析與必要的定量分析。

(4)陳述研究者視野中的師幼互動行為的狀況以及研究者頭腦中對之所作的分析、判斷和解釋。

4.具體的實施過程

(1)研究對象

考慮師幼互動行為在什麼時間、什麼情景下發生。

①確定研究對象的總體:7類活動(晨間活動、早鍛鍊、教學活動、遊戲活動、生活活動、體育活動、過渡活動)

②確定行為發生的地域範圍與行為主體:南京市區三所不同級別幼兒園(一級、二級、標準)的大班、小班各一個,合計六個班197名幼兒與12位教師。

③確定具體的師幼互動行為事件。

(2)研究手段

現場觀察法:採用時間取樣與事件取樣相結合的方法,每5分鐘為一個觀察記錄時段,進行白描式記錄。現場可速記,結束後及時補齊。

8天一組,在工作日進行觀察。

訪談法:

正式訪談+非正式訪談。錄音為主,筆錄梗概。

正式訪談:

依據問題設計出訪談項目及提綱,約合適的時間訪談。

非正式訪談:

地點和時間比較靈活,圍繞當時或整理中的問題,向行為主體了解更多信息,尋求對觀察對象進一步的解釋。

5.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1)初步整理:補齊現場觀察與訪談記錄的信息;將與現場觀察到的問題有關的訪談記錄添加在一起。

(2)再次整理:觀察資料以小班大班為分類標準,分為兩類;對訪談記錄進行編碼分類。

(3)針對觀察記錄,進行概念化處理,細化分析工具與分析框架。

(4)根據概念與分析工具,結合訪談記錄,進行量化處理與實例剖析。

第四章將針對觀察記錄,如何進行概念化處理,進行介紹(即步驟3);第五章,是針對觀察記錄,進行量化分析;第六七章,結合觀察與訪談,進行定性分析。(即步驟4)

四、讀第四章 研究的分析工具以及概念的操作化

完成對原始資料的補充與整理工作後,需要進行分析處理。本章是對這個過程的簡述,主要包括三個步驟:將支撐師幼互動行為事件發生、發展的因素歸納出來,賦予它們相應的概念標誌;根據研究目的需要制定師幼互動行為的總體分析框架與具體的分析工具;根據框架分析的需要對現有資料中具體的師幼互動行為變項的特徵與類別進行界定。

(一)師幼互動行為的概念

1.直觀變項

即在現場觀察中可直接觀察、記錄到的因素。

(1)主體

施動者:開啟互動的主體;

受動者:提供反饋行為信息的主體。

二者是相對性的稱謂,都可為教師或幼兒。就像是《靜悄悄的革命》中提到的打桌球,二者有來有回。

(2)行為

施動行為、反饋行為。可能是一次施動行為與一次反饋行為;也可能是多次施動行為與反饋行為。

(3)性質

按照行為實現的方式:言語型(以語言為主,附帶表情動作)的行為與非言語型(單純借用目光、表情、姿勢、動作)的行為。

按照主體的情感特徵:教師的正向、負向、中性情感;幼兒的進取、畏懼、平和情感。

2.推定變項

即在現場中無法直接觀察記錄到,而只能藉助對整個互動行為進程的綜合考察和與互動行為主體的訪談去推斷的因素。

(1)主題與結果

在互動事件中,包括施動行為的目的和反饋行為的取向。

其中處於核心地位的,即為互動事件的主題與結果。

結果有2種,接受或者拒絕。

主題歸納了18種,主題可以是預先確定或者在過程中生成。(詳見第二節 師幼互動主題的概念操作化)

教師開啟的師幼互動行為事件的主題:

①約束紀律,如指令「小手放在膝蓋上,小腳並併攏」。

②指導活動,如老師說「你看,衣服可以這樣疊,你試試」。

③照顧生活:如老師幫孩子繫鞋帶。

④撫慰情緒:如老師對於剛入園大哭的孩子,抱一抱。

⑤提問:針對某種知識技能詢問,如「你說說,故事裡講了什麼」

⑥讓幼兒幫助做事:如請幼兒把拖把拿過來。

⑦共同遊戲:如教師參與到幼兒遊戲中。

⑧表達情感:如「我來看看你,最近好像長高了」。

⑨詢問:不同於提問,是對幼兒生活的詢問,僅限於信息交流與情況了解,如詢問幼兒「周末做什麼了」。

幼兒開啟的師幼互動行為事件的主題:

①尋求指導與幫助,如詢問「為什麼無花果沒有花」。

②告狀,如跟老師說,誰把東西弄壞了。

③表述情況,不需要教師的指導與幫助,知識傳遞某種信息,比如分享家裡的事情。

④請求,如在上課時舉手說,要上廁所。

⑤發表見解,表達自己的觀點,如老師提到神州13號時,孩子說他也知道,有幾個太空人。

⑥尋求關注與安慰,如摔傷了後哭著看向老師。

⑦詢問,對教師的個人情況或者幼兒園的活動進行詢問,如老師結婚了,孩子會問結婚對象。

⑧幫助老師做事,如老師東西掉了,孩子立馬撿起來。

⑨與教師共同遊戲,如幼兒主動邀請老師到娃娃家玩。

(2)類型

本研究主要分為幼兒開啟的互動和教師開啟的互動。

(3)內隱要素

伴隨著互動外顯行為的內部心理活動及其過程。

明示了師幼互動行為是擁有心靈的個體與個體間的有計劃、有目的的行為往來。

(二)分析工具

在確定好師幼互動行為的基本分析維度,並賦予它們相應的概念體系後,接下來就是制定分析工具。

在前面提到的概念中,包括主體、行為、性質、主題與結果、類型、內隱要素,有些是重複的,有些是內隱的不便於觀察記錄,因此,綜合考慮、反覆推敲後,研究者確定了兩個分析框架,分別是教師開啟的和幼兒開啟的。

如:教師開啟的師幼互動行為分析框架。確定分析框架後,研究者進行了信度檢驗,兩份表格分別為0.91和0.89,表明其有很好的適用性。

五、讀第五章 在互動過程中:

師幼互動行為的定量描述

本章是根據分析框架中收集的589個師幼互動行為事件的統計與分析,從類型、主題與結果、性質特徵等方面進行了不同年段、不同主體的量化分析。

(一)類型分布

結果分析:無論大班還是小班,幼兒絕大多數充當的是受動者角色。

(二)教師作為施動者的

師幼互動行為

1.主題與結果

(1)互動主題

結果分析:出現次數最多的是指導活動、約束記錄、照顧生活,大班讓幼兒做事的主題多於小班,小班撫慰情緒的主題多於大班。

(2)互動結果

結果分析:教師行為計劃中的絕大多數都能夠實現,小班幼兒的接受取向頻率高於大班。

(3)不同主題的結果特徵

結果分析:拒絕取向分散於約束活動、指導活動、照顧生活三類活動中。

2.性質特徵

(1)總體特徵

結果分析:教師對幼兒的負向情感特徵最多,正向特徵最少;幼兒反饋出的進取行為最少,畏懼行為很多。

(2)年齡差異

結果分析:小班、大班幼兒的反饋行為性質沒有顯著差異,但教師的施動行為性質有顯著差異,對小班幼兒更加親切、溫和,對大班幼兒有更多的負面情感。

3.不同性質的互動行為在不同互動主題與結果中的分布。

(1)互動主題與互動行為性質

結果分析:在教師發出的施動行為中,主題為約束紀律、指導活動、照顧生活,負面行為最多;在幼兒發出的反饋行為中,主題為約束紀律,畏懼性質的反饋最多,主題為提問幼兒或讓幼兒做事,進取式反饋最多。

(2)結果與行為性質

結果分析:無論教師是怎樣的情感特徵,幼兒的接受行為最多。

(三)幼兒作為施動者的

師幼互動行為

1.互動主題與結果

(1)互動主題

結果分析:幼兒開啟的互動中,主題多為告狀、請求、尋求指導幫助、表述情況。

(2)互動結果

結果分析:在幼兒發起的活動中,教師採取拒絕取向的比例高於幼兒的拒絕取向,對比之前教師發起的活動,幼兒拒絕比例為2.6%和5.7%。

(3)不同主題的互動行為事件的結果特徵

結果分析:幼兒開啟的互動行為中,教師接受頻次顯著多於拒絕的主題有尋找指導與幫助、尋求關注與安慰、詢問、表述情況。

2.互動行為的性質特徵

(1)總體特徵

結果分析:幼兒開啟的互動行為中,幼兒的進取行為最多,教師的中性反饋最多。

(2)年齡差異

結果分析:小班幼兒進取性質的施動行為頻次高於大班;小班教師反饋的正向行為多於大班。

3.不同性質的互動行為在不同互動主題與結果中的分布

結果分析:幼兒發出的幫助教師做事、共同遊戲互動主題中,教師的進取行為最多;幼兒發出的發表見解互動主題中,教師的負面行為最多。

(2)不同性質的互動行為與結果

結果分析:教師對幼兒的互動行為,多採用拒絕的行為取向,多以負向性質的行為反饋給幼兒。

(四)定量分析的結論

1.教師與幼兒雖然同為師幼互動行為的主體,但實際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時候處於主動者的地位,表現在兩方面:教師開始的師幼互動行為407次,幼兒開啟的182次;在教師開啟的互動中,幼兒接受比例為95.8%,而幼兒開啟的互動行為,教師接受比例為66.5%。

2.師幼互動行為進行過程中的主要特徵是教師控制、管理幼兒,幼兒服從、依賴著教師。

3.作為施動者的教師更傾向於對有人採取帶有不滿、厭煩的負面性質的施動行為;與之相應,幼兒作為受動者的反饋行為中畏懼性質的占比1/3。

4.教師對大班幼兒控制更嚴,要求更高,對小班幼兒相對寬容,要求低點;小班幼兒發起互動時,行為中的情感色彩較濃,而大班幼兒則相對平淡。

六、共讀收穫

1.做研究是一個嚴謹的過程,從問題的確定到方法的選擇、數據的分析,其背後都有深刻而詳細的思考,需要層層分解、落實,一點都不能馬虎。

2.做研究需要關注倫理問題,尊重被研究者,比如:如實說明研究目的,觀察、錄音都需要徵得被試同意。

3.研究結果可對比、交叉分析,通過不同的視角與解釋,能發現更多被隱藏的結果。

共讀感受篇

共讀結束後,參與共讀的老師們紛紛談了自己的收穫和感悟。

1

周娟

今天下午,魯正群老師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為我們學前教育學術團隊解讀了《社會學視野下的師幼互動行為》在第三、四、五章的內容。這三章內容是在第一、二章的研究的價值和研究問題確定的基礎上,對研究問題進行研究方法、研究的分析工具及師幼互動的定量描述做了具體的解讀。


原本是抽象而枯燥的文字和數據,卻在魯老師清晰和形象的解讀中,利用導圖、表格、圖片等多樣化的手段,將書中內容的重點和要點凝練性地進行展示。


經過共讀,讓我對三個章節的內容有框架式的理解,對何為範式、何為人種學、何為師幼互動的概念有了明晰的認知。


在具體師幼互動的觀察研究中,還拓寬了我們僅僅注重師幼在場的互動過程的理解,書中從教師開啟的師幼互動及幼兒開啟的師幼互動兩個層面進行框架分析,並且在每一個框架下都細化了具體的觀察內容,如教師開啟的活動包括約束紀律、指導活動、照顧生活、撫慰情緒等,而幼兒開啟的活動則包括尋求指導與幫助、請求、告狀等內容,這些觀察指標的制定,為我們理解師幼互動的現場又拓寬了觀察點和新的思路,並在自己的教學中也能有目的的帶著這些問題走進孩子。


經過數據的統計及分析,研究的結果表明教師開啟的活動幼兒拒絕頻次明顯低於幼兒開啟的活動教師拒絕的頻次,從數據的背後,我看到了師幼關係的不平等性所在,教師作為教育中的成人在師幼互動的效應上明顯高於幼兒發起的活動,可以看出倡導尊重幼兒的當下,成人的主導仍是高於幼兒的主導活動的互動頻次,當然這也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結果。


除了每章節具體的展現,魯老師還聯繫《靜悄悄的革命》中的「拋接球」對師幼互動的主題進行了形象的詮釋,從大家已有的經驗出發幫助我們理解和內外。

今日的共讀,感受著領讀者的專業,也感受著團隊共讀的魅力,正因為共讀的書目有難度,所以才需領讀者的導讀與詮釋,當然也需要共讀者繼續走進書本學習,再次感謝魯老師對共讀的付出。

2

張翠琴

通過魯正群老師今天的領讀,我又一次被魯老師的學術精神所感染,精準和專業,讓我對師幼互動行為的九種主題類別有了再深刻的認識,對於我自己園所的老師們的專業有了更進一步的指導方法。

3

王昌俠

從讀不懂到有那麼一點點明白

今天共讀的是3、4、5章,預習的時候感覺讀的特彆拗口,字都認得,但是讀完以後腦子當中什麼也沒有留下來,幾乎是一片空白。通過小魯老師詳細的分析解讀,似乎有那麼一點點清晰,有那麼一點點明白。第3章講研究方法的確立,第4章研究的分析工具分析,第5章開始進行定量描述。為劉晶波老師的嚴謹深入所佩服,更為小魯老師啃讀的深入,解讀的到位而佩服。小魯老師的思維導圖以及前後內容的貫通、理解、整體的架構的能力真的是太強大了。這也給我後面的分享帶來深深的壓力,有壓力才有動力,努力加油。

4

廖麗濤

收到共讀通知的時候,我就早早把鬧鐘調好,怕自己忘記了。懷著激動和期待的心情,終於迎來了今天的共讀。雖然這是新網師學前學術團隊的第二次共讀,但是卻是我第一次參與,在此特別感謝周園長「接納」了我。

由於購買的書籍今天才到,所以並沒有提前去預習這本書籍。於是在魯老師的領讀下,我非常「艱難」的邊聽邊「畫」,好在魯老師在講干點子的同時,還會以幼兒的案例來進行詮釋,這無疑更利於我對於章節的理解。魯老師今天的領讀和課件的呈現,確實讓我「瞠目結舌」。一張張精美的PPT,每個章節之間的連結和對比都進行了講解和呈現,可見魯老師的閱讀功底非同一般,也更加可以看出閱讀的重要性。而共讀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大家彼此的思維進行碰撞,也能讓我們有閱讀的動力和目標。今天內容很充實,但是自己還需要再次閱讀。通過今天的學習,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一定努力學習,跟上大家的腳步。

5

韓青

《社會視野下的師幼互動行為研究》第二次共讀體會:

一、收穫

1.關於範式的一個形象類比:研究對象是漆黑的房間裡一件不能直接觸摸到的物體,研究範式則是從各個角度投向物體的光束。光束越多,照射角度越不同,人們就能獲得越多的關於物體的信息。
書中指出的師幼互動研究的範式為結構範式和過程範式,前者看到的是師幼互動宏觀的問題,後者看到的是師幼互動微觀的問題。兩者應有機結合,才能全面且深刻地將零散的師幼互動行為貫穿起來,而後對我們所關注的問題進行探究。

2.我們平時對幼兒的觀察,基本上都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且有一定的觀察計劃,人種學研究中強調的是沒有預定的觀察計劃,觀察的前三天,觀察者對客觀環境進行熟悉以及與師幼行為主體建立比較自然而又寬容的聯繫,第四第五天讓被觀察者熟悉觀察者隨意走動和記錄活動做法,第六七八天,才開始進行正式觀察。
只有讓被觀察者處於一個自然的狀態下,收集的信息才會更加的真實的有效,這是作者恪守的一個原則。

3.對於師幼互動收集信息進行分析,作者分別從教師與幼兒作為施動者兩個方面進行剖析,然後從師幼互動行為事件主題與結果、互動行為性質特徵、不同性質互動行為在不同互動主題與結果中的分布等方面進行分析,探求透徹,深入精微。

存疑:
1.對於研究方法的擇定,採用的是人種學的研究方法,何為人種學研究?有待深思。

2. 對於收集的數據,如何能夠精準分析?或者需要哪些理論知識的支撐?


6

魯正群的答疑對話

我理解是,這裡的觀察是非參與式的觀察,需要觀察者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觀察,以了解最真實的師幼互動現場。所以研究者做了5天的準備,其實是在排除自己在其中的干擾,以免教師幼兒因為有人在場,就有意識地表現,反而不客觀了。


這裡的觀察,也是有計劃的,是制定了觀察表格,只觀察師幼互動行為,5分鐘為一個周期。

關於第一個問題,對於人種學的研究方法,我理解的是它是比具體研究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更上位的概念。


與它同級別的研究是:現象學研究法,紮根理論研究法,它們都屬於質性研究。


人種學研究最開始是研究人類學的,就是研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文化,需要深入當地,去訪談去觀察,以收集大量數據,最後進行概括解釋當地的文化現象。


後來運用到教育領域,以深入現場,了解某種教育行為。

關於第二個問題,我理解的是本文梳理了概念框架,所以能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對於我們一般的研究來說,沒有前期的理論與框架,確實是個難點。


一次共讀,一次收穫,本次共讀,我們又多了一些對話與互動,多了一些交流與深入,期待著下周再約!



轉載:曼語而歌

作者:魯正群

編輯:吳文琴

審核:孫國香 李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