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志願很迷茫?別擔心,貝聿銘等建築大師們也曾和你一樣糾結

鳳凰空間 發佈 2022-06-28T00:24:00.869325+00:00

這幾天,各省的高考成績陸續揭曉了,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填報志願。這個決定很可能會改變人的一生,必須要慎重。但是,你此時選擇的志願,也絕不應該是限制你未來的枷鎖。

這幾天,各省的高考成績陸續揭曉了,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填報志願。


這個決定很可能會改變人的一生,必須要慎重。


但是,你此時選擇的志願,也絕不應該是限制你未來的枷鎖。


今天要和你分享的建築大師們,他們最終選擇建築的原因與契機各不相同,有的是從小的理想,有的是試錯之後的選擇,還有的是陰差陽錯的命運安排。


他們18歲的時候,和現在的你一樣迷茫。





01

他們學習各種專業,繞了個大彎子才成了建築師


很多建築師在大學中的專業都不是建築學,可以說他們都「半路出家」,但多元化的學習經歷,都為他們的建築設計作品增添了別樣的底蘊。


被稱為「義大利之謎」的建築師卡洛·斯卡帕,有著「建築詩人」的美譽,他的專業是美術,在威尼斯皇家美術學院接受了完整的古典主義美術教育。但在當時,柯布西耶、賴特、蒙德里安等人所倡導的新建築和藝術思潮讓斯卡帕了解了現代主義,並讓其對建築產生了興趣,正是這種矛盾抗爭的建築藝術文化環境,造就了斯卡帕作品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底蘊。




畢業後,斯卡帕做過室內設計、展覽設計、玻璃設計等工作,直到二戰後,才被認可為建築師,斯卡帕的一生中,最為人稱道的建築作品,就是他的一眾歷史建築改造項目,特別是那些以現代元素喚醒既存歷史文脈生命的設計,他的作品遍布義大利各個城市以及其他國家。




雷姆·庫哈斯最初的專業和職業是記者和電影編劇,1963年,19歲的庫哈斯開始在《海牙郵報》擔任記者,1968年,庫哈斯得到了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報導當年發生在布拉格和巴黎的騷亂,這項工作讓他接觸到了職業建築師,於是他放棄了記者的工作,去倫敦學習建築,從此在建築界開始了他的「狂想」之旅。




記者的思考方式深深影響了庫哈斯日後的工作理念,使得他始終能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建築,他認為建築應對應每種社會新問題做出回應,以保持一種先進性,他認為 「建築學最有趣的東西在於抵達新世界而非返回舊世界」,他始終呼籲創造符合時代的建築,用建築引領新的社會生活方式。




林徽因十幾歲的時候隨父親週遊歐洲,對建築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是當她去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時,才知道由於對性別的偏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不收女生,於是林徽因只能曲線救國,讀了美術系,但她旁聽了建築系的所有課程,當你真正熱愛一件事情,就會跨越任何阻礙,去成就它。




歐蒂娜·戴克(Odile Decq),因其獨特的妝扮和口頭禪「質疑與叛逆造就了我」,而被稱為「建築界的朋克女王」。歐蒂娜·戴克最開始是在布列塔尼的大學學習藝術史,後來她為作家Philippe Boudon工作,因為Boudon當時正在寫關於建築理論的文章,潛移默化之中使她對建築產生了極大的興趣,4年後,她辭掉工作,決定去攻讀建築專業。




從業40多年來,歐蒂娜·戴克一次次打破常規,不斷挑戰人們的視覺極限,從未讓人失望。





02

沒上過大學的他們,選擇在實踐中學習


不是科班出身又如何?這些建築大師甚至連正式的大學學位都沒有,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從實踐中學習,可能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現代主義大師勒·柯布西耶,本來打算繼承他父親的瓷釉和雕刻事業,但他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逐漸展現出建築的才華,於是他的藝術史老師查爾斯·拉波拉特尼(Charles L』Eplattenier)建議他學習建築專業。




但年輕的柯布西耶並沒有選擇上學,而是踏上了旅途,年輕的柯布西耶,走遍了歐洲,去到了雅典、威尼斯、維也納、慕尼黑,並同時在幾個建築事務所做學徒。在路上,他對人生對建築都有了全新的認識,柯布西耶還繪製了很多精緻的建築速寫,通過觀察世界,柯布西耶拓展了視野,將焦點轉向了更廣闊的世界,才有了他日後在建築上的巨大成就。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1991年被美國建築師協會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美國建築師」,雖從未獲得過建築學位。



在僅就讀了一年土木工程系的課程後,由於對教育系統的失望,賴特於1887年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退學。之後他搬到芝加哥,申請了在Adler & Sullivan的工作機會,開啟了6年的學徒經歷。他說:「教育總是以是什麼為根據。教育給你展現有過什麼,然後讓你對可能的內容進行推演。我們所追求的教育不能夠,也不會是個預言。」



密斯 · 凡 · 德 · 羅出生於德國亞琛一個普通的石匠家,這意味著他沒什麼機會去接受正規教育,早年,密斯作為泥瓦匠學徒,給很多建築師打工,積累了繪製建築草圖的經驗。



1907年,密斯完成了第一個獨立項目里爾(Alois Riehl)住宅,這使得他有了在彼得·貝倫斯事務所工作的機會,1912年密斯離開貝倫斯事務所,開始以「少就是多」的現代設計原則在建築界大放異彩。




03

他們是正統科班出身,卻也經歷了迷茫和反抗


即便是正統科班出身的建築師,他們也曾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專業產生種種質疑。


因為兒時對於上海灘建築的喜愛,貝聿銘去美國留學時想要學建築專業,但他只是單純地將建築與房子畫上等號,對這個專業幾乎一無所知。到了美國之後他才發現,這裡面還有那麼多門類,你可以成為一個建築師、工程師,或建造者,沒有繪畫功底的貝聿銘選擇了做一名建築工程師,而非建築設計師。


但在學習的過程中,貝聿銘敢於放棄和改變,不斷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最終他在哈佛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導師——現代主義建築學派代表、包浩斯創始人格羅皮烏斯,並接受了包浩斯式的建築教育。



畢業後,貝聿銘在美國的地產行業工作多年,直至40多歲才開始真正的建築設計,1978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是貝聿銘的成名作之一,落成時他已經60多歲,雖然經歷了波折,但他最終還是找到了自己摯愛的事業,並創造出了被世界銘記的作品。



33歲就設計出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倫佐·皮亞諾,出生於一個建築商的家庭,從兒時開始他就決定要成為一名建築師,但在他進入大學之後,卻覺得想要從事這一行,不能局限於學校教給你的知識,於是他沒日沒夜地在事務所打工,很少到學校上課。



倫佐·皮亞諾認為,大學給他的最重要的財富,是一種「了解社會的渴望」,一種知識上的貪婪,這對於成為建築師是很重要的。因為建築是一座「冰山」,可見的是浮在水面上的很少一部分,而水面下才是建築的主要部分,其中包含了社會、人類學、歷史、地理學、氣象學、科學等。倫佐·皮亞諾給青年人的建議是:不要以別人作為自己的樣板,你們必須構築你們自己。



讓·努維爾的父母都是老師,希望他學習數學和語言,然而16歲的他被繪畫與藝術迷住,在與父母的溝通與妥協中,建築成了一個折中的選擇,他最初的想法是先攻讀建築專業再轉去美術。



在學習建築專業的過程中,讓·努維爾意識到,學校只會教技法上的東西,而且學校只是在重複性的教授標準的規則,刻板、毫無創新、缺乏想像力,於是他試圖與規則作對,雖然設計與作業被否讓他碰壁,甚至連畢業設計也是在畢業幾年後提交才最終獲得畢業證書,但最終讓·努維爾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設計方式。



由於家境窘迫,年輕時的弗蘭克·蓋里做了兩三年卡車司機工作,在晚上去學校學習藝術課程,服過兵役之後,弗蘭克·蓋里進入了哈佛大學學習城市規劃,而不是建築。



之所以選擇城市規劃,是因為蓋里當時認為建築師只有在城市規劃領域,才能更積極地改造世界,但學了之後才發覺,規劃學院的課程非常沉悶。於是蓋里向學校提出申請,成為一個「自由」學生,可以參加所有的課程,卻不能得到任何學分。就這樣,蓋里自己規劃了自己的建築教育。



1981年,18歲的王澍考進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建築系,而這只是一個偶然,老師們一致認為他該去北大念個中文系,而從小學畫畫的王澍只想進美術學院,但家人覺得學藝術不容易生存,幫他打聽到了建築學是一個「會畫畫的工科專業」,於是王澍報考了這個當時幾乎沒多少人知道的專業,當時班主任老師覺得他要去學砌磚瓦、蓋房子,簡直是瘋了。




上學時的王澍非常叛逆,不惜得罪自己的導師,公然寫了一篇名為《破碎背後的邏輯——中國當代建築學的危機》的文章,從梁思成到自己的研究生導師,一口氣評論了十幾個建築界的老先生。碩士畢業論文《死屋手記》,也幾乎把當時的整個中國建築學界都懟了一遍。


畢業後,王澍也一直「不務正業」,直到1997年,王澍與妻子成立了「業餘建築工作室」,才正式回歸建築設計領域,而這條叛逆的路,卻讓他日後收穫了豐盛的果實。




結語



年輕意味著稚嫩與脆弱,但也有無知者無畏的激情與熱情,勇往直前的堅強力量。


大學專業固然重要,但不要覺得一次選錯,就意味著人生的定局,站在時間的長河來看,這些不過是你生命中一朵微不足道的小浪花。


希望這些建築師的故事,能為苦惱志願填報的你,帶來一份鼓勵與溫暖,願你一直朝著夢想前行。



參考資料:

《建築師的20歲》(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 / 安藤忠雄研究室 編,譯者: 王靜、王建國、費移山,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質》(作者:[澳大利亞] 帕翠西亞·皮奇尼尼、[義大利] 洛倫佐·佩納蒂,譯者:尚晉,出版: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貝聿銘建築探索》(黃健敏等 編著,出版: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九位沒有建築學位的建築大師,卻影響了整個現代建築》(ArchDaily)

《人物丨極具爭議的建築大師:雷姆 · 庫哈斯》(公眾號:匠山行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