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很「封閉」?你被地圖騙了

大地理館 發佈 2022-06-28T04:26:07.684345+00:00

#真知新坐標#​*本文由6600萬湖南人民與大地理館 聯合出品|垂直俯瞰長沙萬家麗|圖|Chengziphoto/圖蟲創意| 零 「圍城」|在上一篇文章《湖南,中國第一流量池》裡,我們描繪了一幅湖南的肖像:輪廓像大鼻子人頭的側面,總體地勢呈馬蹄形,好似一個不規則的「凹」:三面是山

*本文由6600萬湖南人民與大地理館 聯合出品

|垂直俯瞰長沙萬家麗|

圖|Chengziphoto/圖蟲創意



| 零 「圍城」|


在上一篇文章《湖南,中國第一流量池》裡,我們描繪了一幅湖南的肖像


輪廓像大鼻子人頭的側面,總體地勢呈馬蹄形,好似一個不規則的「凹」三面是山,一面開口。再看整個湖南的地形,山地、丘陵占了一多半,所謂「七山二水一分田」。只用兩個字總結就是:多山


|湖南地區的三維地圖,起伏比例有所誇張|

底圖|© Anton Balazh,後期處理|海右/大地理館



山多,而且還把整個省圍了起來,造成了四周高、中間低的地勢。這樣的自然環境,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個詞:封閉。 沒錯,這不僅是我們的認知。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大體位於今天湖南西部,和重慶、貴州交界的武陵山區。所謂世外桃源,在地理上就是一個封閉的單元,與四周隔絕。


|湘西鳳凰古城,位於武陵山區|

圖|旅行攝影楊小蟹/圖蟲創意



文學家、教育家錢基博對湖南地理有深刻認識。在他看來,湖南是一個「四塞之國」,意思就是四面都是險阻的區域,就像一座圍城。對於省級行政區來說,這樣的地形,對於全國來說,並不多見,大約只有四川盆地可以有一比。不知道他家公子錢鍾書,是不是受到了父親對湖南地形的認知,才有了《圍城》的書名。


到過湖南的外國人眼中,湖南依然是一座圍城。英國傳教士馬歇爾·布朗荷說:「多年以來,它(湖南)是大陸腹地中一座緊閉的城堡……」


|俯瞰衡陽東洲島,仿佛一艘巨艦|

圖|宋文君/圖蟲創意



看到如此「封閉」的湖南,再回顧湖南的歷史,你可能跟地理君一樣疑惑:


近代以來,湖南走出了一大批耀眼的名字。你馬上就能跟革新、進取、開放、圖強等詞語產生聯繫。即使在古代,炎帝、舜、屈原、賈誼、陶淵明、杜甫、范仲淹、岳飛、辛棄疾、朱熹等外來大咖,先後在這裡書寫傳奇。


|唐大曆年間,湖南迎來詩聖杜甫|

「江畔長沙驛,相逢纜客船」

「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

「樹蜜早蜂亂,江泥輕燕斜」

「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

「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

|湘江畔的杜甫江閣|

圖|-lZl-/圖蟲創意



如果湖南真的「封閉」,那這裡就很難跟外界有充分的經濟文化溝通,如果沒有充分的交流,那這裡的人文光華,又怎麼會如此生動?也就是說,看起來封閉的自然條件,並沒有阻礙湖南的步伐。但是,那些誇張的三維地形圖,似乎又在提醒我們:湖南明明就是個「閉塞」之地。


湖南真的很「封閉」嗎?如果是,「封閉」的湖南為什麼能衝出圍城?大地理館團隊發現:要想回答,湖南是否封閉,我們需要用這四把鑰匙,來解開這個謎團。



| 壹 山勢|


地理君特別提醒:「凹」字形的湖南,是大尺度的宏觀觀察。如果要想參透更多的奧秘,就不能停留於此,而是要繼續將地圖放大、放大,再放大,去尋找那些常人忽略的細節。
首先是山的形狀。


「三面環山」的描述,直觀簡約,但很容易帶來誤會:
讓很多人誤以為,湖南的三面各有一道連綿的大山,就像密不透風的牆那樣。拿出一張高精度的三維地圖,我們就會很容易發現,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先看湖南地圖的西側這裡的山並不是一道細細的線,而是一大片山區,從上到下,光是重要的山脈就有八面山、武陵山、雪峰山、八十里大南山,最東邊,甚至已經跟衡山相接,隔著湘江羅霄山脈相望。


再看
南側,主要就是南嶺山脈(又叫五嶺)。這是一道和秦嶺平行的地理界山,隔開了華南與華中。但是,跟秦嶺不一樣,南嶺實際上是由多個山嶺組成的山系,總體上相連,但中間有間隔。南嶺在湖南的山嶺主要有越城嶺、都龐嶺、騎田嶺等,廣義上還包括陽明山、九嶷山


|九嶷山,傳說是舜長眠的地方|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最後看
東側,就是著名的羅霄山脈,湖南和江西的天然分界。這裡的情形跟南嶺類似,羅霄山脈實際上是由幕阜山、連雲山、九連山、武功山、萬洋山、諸廣山等組成的山系。
由此我們發現,
湖南三面山脈的,不是整塊的、緊密的山體,更不是一道牆,而是細碎的、零散的山嶺。這麼一來,你會發現:山雖然覆蓋的面很大,但並不是讓人無路可走,山脈的每一個組成部分之間,有相當大的低海拔地帶。


|宏觀上看,湘南地區山地密集|

|深入其中,河谷丘陵相間分布|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湘南三城衡陽、郴州、永州遙感圖|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其次,我們來觀察一下山的走向
按照延伸方向,我們把湖南主要山脈畫一條線來代替,你會發現,這些線是大致平行,呈東北-西南走向,而且是錯落分布,互相之間有間隔。這意味著什麼呢?平行的山脈之間,有許多條走廊,天然有助於開闢東北-西南方向的通道。


|湖南主要山脈走向,整齊劃一|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如果你熟悉一些地質知識,可能知道:山脈之間的縫隙,往往是地殼斷裂之處,這就為河流的發育創造了條件。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第三個維度,山地起伏。2021年,湖南自然資源廳發布全省地理國情調查數據:湖南雖然山地丘陵占了7成以上,但低海拔區域(海拔1000米以下)達到了95.77%,全境海拔都在2200米以下,海拔最高點略高於廣東,低於其他所有鄰省。


不妨查一下全國文化名山的海拔,多數都在1000~2000米之間。所謂名山,不在高、不在顏值,而在於:有一定的顏值,且可探索、可觀賞、可攀登。


|衡山最高峰祝融峰,是五嶽最低的一座|

圖|俞琳/圖蟲創意



光有適宜的海拔還不夠,如果山過於陡峭,就會變得艱險,也會給人的活動帶來不可逾越的挑戰。根據湖南省的地理國情調查數據,25度坡度以下的區域占了73%以上。也就是說,湖南的山雖然多,但多數坡度平緩。


坡度緩,除了有利於人類活動,還有助於水土保持。湖南省的平原面積只占14%,但是大片的山區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丘陵、低山,那些低緩的坡面,可以被開發成梯田


|湘西地區的梯田|

圖|宋文君/圖蟲創意



所以你看,這樣的山區,就大大提高了人口承載力。湖南的山雖多,但大部分適合人類活動,不會成為無人的荒野。
重點來了——湖南多數的山海拔2000米以下,而環繞三面的山,總體的海拔也十分均勻。所以,
對於湖南的內外交流來說,山固然有阻隔,但並不是不可逾越的天險。更重要的是,山與山之間留下了天然的通道。最重要的一條道,就是湖南、廣西之間的湘桂走廊,它是長江流域通往嶺南大地的一扇大門,溝通珠江和長江的靈渠就位於這裡。


|南嶺山脈的「五嶺」,跨越四省區|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鳥瞰廣西興安境內的靈渠|

圖| 盧文/圖蟲創意



到這裡,你對湖南的山,有了新的認知。這樣的山勢下,你可能已經意識到,湖南是不會成為圍城的。但是,光有了山搭建的框架,還不夠。



| 貳 水系 |


前邊我們說,湖南的山,以東北—西南的斜向排布,斷續錯落的組合,留下了一道道縫隙。這些空擋,不僅給人類活動留下了便利,也給河流的發育提供了條件。
水的流動性決定了,
斷裂之處、岩石的脆弱部位,最容易發育出河流,空間最大的地方,發育出粗壯的幹流,以此類推,形成各級支流。這些縫隙組成的網絡,被水流占據,也就形成了湖南的龐大水系,5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5341條。


|「一湖四水」,湖南的水系格局|

製圖|湖南省第三測繪院,大地理館有編輯處理



從左到右,湖南被山地分成了幾個單元,最西邊是武陵山及其支脈,然後是雪峰山家族,再往東就是湘中丘陵上陽明山、衡山等,最後是羅霄山脈諸山。注意看這四大塊的縫隙,恰好是澧水、沅江、資水、湘江發育之處:澧水在武陵山西北麓穿行,沅江在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間蜿蜒,資水在雪峰山與湘中丘陵之間遊走,而最寬闊的湘江也發育在最開闊的地帶,它在羅霄山西麓從南向北奔流。


|湖南主要山脈與河流地圖|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幾道山脈的隆起,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流域之間的交流,但由於高度有限,坡度較緩,四大流域之間的交流並不會被阻斷。況且,到了下游的鄱陽湖平原,四水又匯流為一,通過洞庭湖匯入大江。


把湖南地圖倒過來,上南下北觀看,水系就像一株擁有四大分支參天大樹。四條河流的主幹占據了四條河谷走廊,它們的各級支流,就像毛細血管一樣,深入到山區的每一個角落。


|洞庭湖水系,覆蓋了湖南,也連通了四鄰|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這樣的水系布局,至少有兩個功勞。


第一是,養育家園


水源帶來生命,我們都熟悉,不再贅述了。除了帶來水源,河流還有一個功能是用侵蝕來製造土地。水利用重力和流動性,不斷在山谷中拓展自己的地盤,讓河道變深、拓寬的同時,也把山中的泥沙搬運到河床兩岸,日積月累,陡峭的地方有了肥沃的平地。


流量大的支流會帶來較大的土地,小的支流會帶來更小的空間,這些空間有了,文明就有了舞台。到了四條河流下游,就有了更大的空間,比如,湘江就孕育了省會長沙,以及湖南最大的長株潭都市圈。


|湘江蜿蜒北去,穿越長株潭三城|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第二個功勞,是通航。


你可能會說,有河流就能行船,任何地方都可以啊。其實並不是。在我國乾旱的黃土高原,河溝水系也足夠密集,但那裡因為降水少,河流水量不足以支撐四季。在東北黑龍江、松花江流域,水量是黃河的數倍,但這裡因為結冰期長,也不能四季通航。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區有很多大河,但那裡落差巨大、峽谷險灘眾多,行船很難順利進行。


|植被和降雨,讓每一條支流常年流淌|

圖|天天樂也樂/圖蟲創意



湖南的水系網絡,沒有以上任何障礙。這裡位於中亞熱帶,年降水量集中在1200-1700毫米,不會像乾旱區那樣成為季節河。最重要的是,湖南山區,四季降雨量相差不大,讓每一條看似不起眼的支流,都可以四季豐滿。


還有,河流與山地丘陵相伴,山中的森林植被,也可以涵養水源,給河流補給,不像北方黃土地上的河流,那樣孤立無援。低山丘陵中的河流,上游、中游、下游之間,沒有過多的落差,不僅可以讓船隻水流而下,也可以逆流而上。


|湘桂走廊,連通珠江和長江流域|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舉個最著名的例子,湘江上游和灕江上游,雖然分屬長江、珠江流域,但它們之間的分水嶺很平緩。


2200多年前,秦軍南下,發現了這一地理秘密,開鑿了靈渠。這就意味著,一條從漢江出發的船隻,可以一路南下,進入珠江。一條從湘江小支流處出發的貨物,也可以一路北上通過長江走向深海大洋。有了靈渠,有了珠江和長江的聯通,嶺南秀美的南亞熱帶、長江流域的中亞熱帶和中原暖溫帶,再也分不開了。


湖南的水系網絡,跟全國的水系連在一起,就意味著,這片土地的經濟文化脈絡,被徹底打通了。還有,四大水系的主體部分在湖南境內,但是它們又都有支流伸向周邊地區。比如澧水上游觸及到了湖北,沅江上游發源於貴州湘江上游伸向了廣西


也就是說,它們不僅可以溝通湖南,也打通內外。要知道,在古代社會,水路交通,就是山區的高速公路。


|沅江的支流沱江,穿過鳳凰古城|

圖|星玥公主/圖蟲創意


今天的湖南水系,仍在發揮巨大的運輸作用。國家統計局數據,湖南的河湖總航程近12000公里,全國第三,超過鄰省湖北、江西,在全國僅次於江蘇、廣東


一個平穩的河道網絡,既來自於山區的孕育,又突破了山地的阻隔。這可能也能幫助我們理解,湖南這樣一個內陸省,為什麼從古至今,在時代大潮面前,總是擔當重任。


|近代以來各個時期的湖南先賢|

圖|長沙博物館



| 叄 區位 |


有了水道帶來的交通條件,只是讓湖南具備了對外溝通的渠道,這種渠道條件,很多地方也可以具備。除此之外,給湖南獨特加持的,還有她的獨特區位。概括起來就是,長江以南,南嶺以北;地形二三級階梯、長江中游與下游、西部與東部的節點。


|洞庭湖水系與長江流域|

圖|洞庭湖歷史變遷地圖集/湖南省測繪局

|湖南在長江經濟帶中的位置|

製圖|湖南省第三測繪院



這樣的區位,給湖南帶來了什麼?
首先是,既有阻隔,又不失聯的「人地關係網絡」。
在全國各省之中,湖南有一個最獨特的地理條件:
二三階梯交界,江南丘陵腹地,幾乎全境(除洞庭湖區)位於中亞熱帶。簡單說三個詞:內陸、中亞熱帶、丘陵王國。這樣的條件意味著什麼呢?


全境(除了洞庭湖區)都是低山丘陵,全境暖濕,除了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方,終年沒有嚴寒。身居內陸,水熱充足,有山嶺阻隔,但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天險。所以你看,湖南山區的很多古城、古鎮,它們的繁榮,非但不是與世隔絕,恰恰是與外界聯通的結果。

|湘西芙蓉鎮,河流連接遠方|
圖|LUOXINGHAN2015/圖蟲創意



這樣的環境也給山水畫、山水詩提供了創作空間。所以不是探險的樂園,卻是旅遊者的天堂。唐宋之際誕生了「瀟湘八景」,換成現在的話說,就是湘江流域旅遊名勝指南,它最終也成為中國山水風景的藍本。


從此之後,各地版「八景」「十景」紛紛效仿。這種旅遊理念誕生在湖南,也說明了,這裡非但不封閉,而且還是引領風潮的地方。


|瀟湘八景,沿著湘江和沅江分布|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其次是,各種樞紐帶來的「信息聚合平台」 。
湖南的中脊
雪峰山,是中國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這讓湖南成為中國東部和西部之間的橋樑。沿著河流向上走,可以通往西部的秘境和荒原,向下遊走就是錦繡江南和中原腹地,這讓湖南之地,第一時間掌握前沿信息,也了解大後方。直到現在,從長三角方向通往西南的公路、鐵路,湖南都是必經之地。
岳陽所在,雖然不是長江中下游分界點,但距離江西湖口咫尺之遙。而且,這裡的重要性甚至還大於湖口。從岳陽城陵磯到四川宜賓,是長江的川江、荊江河段,特點就是九曲迴腸。過了城陵磯,長江變得一路平闊。這裡也是廣義上的江南與江北的交匯點,向北直通江漢平原、華北平原,向東是長江下游的太湖平原,也就是狹義的江南,向西則是三峽、巴蜀。


|荊江洞庭湖長江下游節點|

|北通巫峽,南及瀟湘|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有了區位造就的信息平台優勢,培育人才、孵化技術、帶來產業,水到渠成。湖南師範大學的朱翔教授專門分析過地理環境與近代湖南革命人才爆發的關係:


「湖南水陸交通堪稱發達……

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各類人才串聯匯合……

倘若時局危急又可退守

湘東、湘南、湘西廣大山區。」


當然,湖南的區位優勢要想發揮,也要感謝兄弟省份的協同(反之,其他省亦然)北部、東部的鄰居,為湖南人的發揮,提供了戰略縱深,贏得了試錯的經驗。近代時代巨變之際,救亡圖存的關頭,廣東人、浙江人、福建人等沿海地區的仁人志士首先試水、試錯,直到19世紀20年代,湖南人為代表的群體,找到了終極解決方案。


|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圖|Jayveeho/圖蟲創意



| 肆 人心 |


有了自然造就的舞台、有了地利帶來的區位,不等於萬事大吉。因為,最終進行整合、利用,還得靠人。在地理學家看來,山河環境與地域群體是互相塑造、協同進化的關係。山河賜予的機遇,等待著有準備的人。
一代又一代的湘人,有外來的,也有本土的人才,他們利用舞台、把握區位、審時度勢,打響了「湘字號」IP,幾乎在任何時期都能讓湖南成為流量高地。


|湖南人文事跡,本文不再贅述|

|精彩描述請閱|

《湖南,」中國第一流量池」》

|目前湖南第一高樓,長沙IFS|

圖|ShalLwE金老師/圖蟲創意



這就是「閉塞」湖南崛起的秘密:在山間,在水中,在區位,在人為。到這裡,你其實已經明白,所謂「封閉」,不過是假象。


湖南的多山環境,讓很多人給她貼上了「封閉」「閉塞」的標籤。客觀來說,有一定的阻礙,但仔細探索就會發現:開放的通道、流動的活水,早已孕育其中。


有為的湖南人,在這樣的舞台上,就好比虎在山林、龍在大海,內可叱吒三湘,外能改變九州。

|總結本文的新知|



  1. 湖南「閉塞」,是宏觀上的印象,而不是真實面貌。
  2. 湖南的山,錯落分布,海拔、起伏適中,雖有曲折,但留下了通道空間。
  3. 湖南的水,穿山越嶺,形成了遍布全省、溝通四鄰的網絡,穩定的水流,可以通江達海。
  4. 湖南的區位,是多種樞紐複合體,地形二三階梯、氣候中亞熱帶、荊江與長江下游、江南與嶺南,這讓她既遠離中原,又與外界保持聯繫。
  5. 湖南的人,與山河舞台共生,互相成就,把握機遇的湘人,總能站在潮頭。




在《湖南,中國第一流量池》中,我們提出:湖南「屬火」。梳理湖南山脈、水系,大地理館團隊發現:將主要山脈和水系圈起來,仿佛一隻頭朝長江下游的「鳳凰」。插畫師靈光閃現,繪製了這隻「火鳳凰」。

|一湖四水,鳳凰浴火|

製圖|©孫毅博


-END-


撰文| 蕭璇子

製圖|海右工作室 等

審校|大羽君

封面|宋文君/圖蟲創意

首圖 |SChengziphoto/圖蟲創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