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教子有方》幼兒版:第十四講 這也很好玩,那也很好玩——應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

德慶縣婦女聯合會 發佈 2022-06-29T01:00:05.990618+00:00

相信這樣的情形我們都不會陌生:當孩子集中注意力於看書、下棋等益智類活動時,家長會倍感驕傲和欣慰,當孩子集中注意力於玩遊戲、看電視等娛樂活動時,家長會感到焦慮,進而會去提醒或者打斷孩子。

相信這樣的情形我們都不會陌生:當孩子集中注意力於看書、下棋等益智類活動時,家長會倍感驕傲和欣慰,當孩子集中注意力於玩遊戲、看電視等娛樂活動時,家長會感到焦慮,進而會去提醒或者打斷孩子。我們重視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因為它和學業的成功息息相關,那麼是不是等同於只有在學習活動上集中注意力才是我們唯一追求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關於幼兒注意力發展的觀點和建議。

案例閱讀

路路4歲了,他的媽媽最近很苦惱。路路姨媽的女兒,比路路小兩個月,卻已經可以獨自看書20分鐘了,可路路卻連聽媽媽讀書還不到5分鐘,就掙扎著要去玩玩具或者看電視。玩玩具的路路也時常「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難以沉浸其中。家裡玩具很多,他總是玩不了幾分鐘,就換另一個玩具。路路喜歡玩樂高積木,但每次都不能堅持按照圖紙拼完整,總是要爸爸或媽媽「收尾」。

他在家裡是這樣,在外面同樣好動。媽媽帶路路外出時總是「嚴陣以待」,生怕一個不留神,他就去碰了什麼危險的東西——消防栓、插座、開關、花瓶……路路的好奇心簡直太強烈了。媽媽不怎麼帶路路去電影院,因為他總會因為興奮、害怕、想去上廁所、想吃爆米花等事情而惹得周圍人的注意。總之,每次帶他出門回來,媽媽都會累得筋疲力盡。媽媽很焦慮,一度懷疑自己的兒子是不是有多動症。她特意去觀察周圍和兒子差不多大的孩子,一番對比之後,總是覺得路路的注意力太渙散了,她甚至開始頭痛,路路上小學後會不會因為沒辦法集中注意力而無法好好上課呢?

問題分析

4歲的路路所表現出的強烈的好奇心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典型表現,因為他可以注意到越來越多的東西,同時運動能力的發展又大大支持了他不僅僅滿足於看一看,還想去摸一摸、碰一碰、試一試。家長出於安全考慮,往往會對孩子的舉動多加禁止,這就更加劇了路路的「反抗」。

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尋求父母的關注,有的孩子甚至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而故意去觸碰危險的東西,因為他們知道,父母一定會將注意力從其他地方轉移到他們身上,尤其是有的父母為了避免「恫嚇教育」,通常會採取比較溫柔和民主的方式來提醒或制止,這很可能讓孩子把這件事當成一種遊戲。

關於路路媽媽提出的疑問,為什麼路路看書的能力還不如比他小一些的妹妹?確實,兒童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興趣點是不同的,甚至有時差異非常大,並沒有一個絕對的發展指標來對照。一般而言,女孩子在這方面比男孩子的表現要好一些。如果路路在他自己感興趣的方面(比如看動畫片),可以集中注意力一段時間,媽媽就不必過於擔心。與其給孩子扣上「多動症」的帽子,不如尋找一些策略來幫助路路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父母錦囊

成長原理

一、注意力就是指集中注意的能力嗎

正在集中注意於某個東西的兒童,也許看似一動不動,但他們的腦袋瓜里正在進行飛速的運轉,注意力的集中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強。

可是,你知道嗎?注意力的發展不僅僅包括注意力的集中,還包括注意力的轉移,比如從聽教師提問轉移到聽小朋友回答。此外,注意力的分散(分配)同樣也是一種能力,注意力的集中和分散,就像人的手能緊抓物品也能放開物品,兩種能力都同樣重要。可是,隨著媒體越來越多地對「多動症」等問題進行關注和報導,家長們對無法集中注意力尤為敏感,而漠視甚至否定了注意力分散的意義。

注意力的發展並沒有一個精確的發展路線,也就是說,人們無法準確地判定某一個年齡段的注意力表現應該是怎樣的,通常,兒童集中注意力的時長會隨著長大而慢慢變長,可以同時注意到的東西會隨著長大而慢慢變多。剛剛出生的嬰兒,他們可以被媽媽的呼喚或者一聲突發的巨響而吸引,這說明他們已經開始注意周圍發生的事,但是大部分的事情無法引起他們的注意,這種注意是被動的。隨著孩子長大一些,他們具有主動注意的能力,也可以稱之為「有意注意」,同時具備了更大範圍的「注意廣度」。所謂有意注意,就是兒童需要付出努力的注意,比如看書、玩玩具、畫畫等;所謂注意廣度,就是兒童可以同時注意到的事情。1歲的寶寶在看動畫片時,可能只是在注意一幀一幀的畫面,無法顧及情節;3歲的兒童已經可以看懂動畫片的情節,這體現了有意注意能力和注意廣度的雙重增強;5歲的兒童甚至已經開始接受包括動畫片、電影、綜藝、紀錄片等一系列題材的媒體節目,他們不僅能關注到情節,也能關注到細節,人們說話、動作、背景的變化、配音等刺激可以有序地進入孩子的注意通道。注意和記憶密切相關,它們都是認知心理學關注的主要對象。正在開車的司機需要具備一定的注意廣度,才能綜合包括路況、行人、信號燈、導航等多個通道進入的信息。而當人老去,他們的注意廣度又會慢慢減少,就像記憶力慢慢衰退一樣。

二、注意力有所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每個兒童的注意力特點都不盡相同,就像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特有的氣質一樣。除了先天的氣質特點造成的差異之外,兒童注意力的表現還會受到哪些不易察覺的因素影響呢?

1.兒童的能力有所不同

學齡前的兒童對眼前的玩具、書籍、電視和其他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會產生興趣,而讓他們持續關注這些事物的原因是兒童開始對它們進行「加工」。有的「加工」是可見的,比如玩電子遊戲、騎平衡車;有的「加工」是發生在大腦中的、不可見的,比如看書上的圖畫和文字;有的「加工」既有可見的部分,又有不可見的部分,比如拼積木後假裝小汽車嘀嘀地開走,兒童既運用了動作技能,又運用了假想的技能。兒童的「加工」能力越強,注意力集中的表現就越明顯,兒童一旦對某件事物有了「加工」能力,就表現為他們對某件事物感興趣。所以,與其說興趣是主觀意願,不如說興趣是能力的體現,路路媽媽認為路路對看書不感興趣,其實是路路還缺乏「加工」圖書的能力,包括觀察圖片、符號的能力。

2.兒童對於外界環境的感受敏感度有所不同

有的孩子特別怕疼,也許是因為他們的痛感特別敏銳,有的孩子可以被樓上鄰居吸塵器工作的聲音而嚇得哭泣,但他們的父母卻絲毫聽不到任何聲音……這些外在的刺激就像噪聲,我們無時無刻不處於噪聲之中,兒童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取決於他對眼前對象的興趣高低,同時也受到他感受噪聲強弱的影響。當他們能夠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時,需要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弱化、屏蔽其他刺激的能力。曾經一位學者談起她兒時的經歷,詳細講述了身為一名輕度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者在屏蔽噪聲時的真實感受。

「直到現在,我都要同時做好幾件事,才能讓心情保持安寧。我在開車時,一定要打開收音機,同時講電話,才能讓開車這件事變得順暢。我在講課時,一定要走來走去,才能確保我的想法不會雜亂無章。一旦我處於一個很安靜或者很單調的環境中,我的思緒就開始亂了。我小的時候,總是比別人感受到更多東西——上課時窗外傳來遠處的叫賣聲、後面同學按筆帽的聲音、教室里風扇風吹過來又吹過去的聲音……後來,我發現,如果我不再『抵抗』這些,我就可以順利地想事情或者做事情。」

3.兒童對對象的感受不同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我們對事物的感受與我們之前在接觸它時愉快不愉快有關係。如果在腸胃感冒期間吃到了一條魚,我們的大腦會以為那種想嘔吐的感覺是魚帶來的,繼而在下一次看到這種魚時,就會胃口大減。相較於成人,兒童的這種特點更加明顯。所以,當兒童在做某件事不能投入和堅持的時候,我們不妨反思一下,做事之前他們是否有過不好的體驗。

三、怎樣判斷注意力問題是否嚴重

我們往往通過兒童「不能做什麼」而非「做了什麼」來評估事態的嚴重性。雖然一名兒童表現得精力旺盛、好奇心爆棚、動來動去,但當他看到喜歡的動畫片、玩喜歡的玩具時可以安靜下來,我們便不能輕易地否定他在集中注意力方面的能力,而要找其他的原因去反思,比如是不是他在幼兒園或家庭中被過度地約束,以至於他的精力無處發泄?比如是不是他還沒有學會遵守秩序的行為規範,比如排隊、不插話、不在公共場合喧譁等?如果你在發現孩子很難集中注意力的同時,也發現了他有以下的表現,你可能需要進一步去求助更為專業的人士。

(1)經常無法注意聽別人說話。

(2)經常不能完成別人交代的任務。

(3)經常丟掉東西。

(4)經常很容易被無關的事情所干擾。

(5)經常馬馬虎虎、粗心大意。

(6)經常手腳動個不停、坐不住,不守規矩到處亂走亂爬。

(7)經常搶話,沒等別人說完話就搶著插話或回答問題。

(8)很難排隊,總是打擾別人。

不要輕易通過一些所謂的測試就斷定孩子患了多動症,目前尚沒有經過簡單的測驗就能夠確定一個兒童是否患有多動症的方法,只有訓練有素的醫生在通過較長時間的觀察以及和父母多次深入交談後,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

方法指導

怎樣才能使兒童的注意力變得集中?

1.改變環境

有人把現在的兒童稱為「塑料兒童」,他們的物質世界很豐富,周圍充斥著大量的人造玩具,漂亮的花草、生動的鳴蟲已經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了,因此有人稱之為「自然缺失症」。其實,人和環境之間會發生對話,兒童不僅可以接收來自話語和文字的信息,還可以接收來自環境的信息——貧乏、過於整潔的環境告訴兒童「我很無趣和嚴格,你要乖乖聽話」;雜亂、充斥著大量玩具和用品的環境告訴兒童「我很不講究,你可以隨意弄亂我」;溫馨、布置得宜的環境告訴兒童「我很美好,你可以很放鬆」……那麼,有助於兒童注意力集中的環境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它應該很溫馨,有數量適當的玩具和書籍,有可以讓人放鬆和休息的地方,有合適的工具(如紙、畫筆等)和家具,有不太明也不太暗的燈光……總之,刺激強度比較低、既不過盛也不貧乏、有一定秩序感的環境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2.不要輕易打擾

兒童集中注意力做事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是他們在發展路途上的大成就。所以,家長不要輕易打擾正在認真玩玩具、看書、畫畫,乃至看電視的兒童。對於家長而言,不打擾孩子看書、畫畫,應該很容易做到,但是當孩子投入地看電視、玩玩具時,家長經常會隨意打斷他們,比如反覆說「不要看了」「不要玩了」「來吃飯吧」「該睡覺了」,好像看電視和玩玩具是沒什麼價值的事,所以可以隨意被打擾一樣。但是孩子的大腦是分不清「值得」和「不值得」的事情的,他們注意力無差別地被打斷。所以,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可以集中注意力,就請無差別地做到不打擾吧!

3.不要強迫

有些心急的家長,為了訓練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強行通過哄騙、強迫甚至懲罰的方式讓孩子堅持做一件事情。有這樣一個媽媽,她的孩子從4歲開始練習彈鋼琴,比起按琴鍵,那個孩子對踏板更加有興趣,如果家長不在旁,他一定是鑽到琴凳與琴中間,一邊饒有興趣地按著鋼琴踏板,一邊發出「嗚嗚嗚嗚」「嘀嘀嘀嘀」的聲音,原來他是在開小汽車呀!媽媽無比失望和生氣,再也不讓孩子脫離自己的視線練琴了,她甚至立下了這樣的規矩:只要靠近琴,就要好好地坐在琴凳上練習老師布置的指法作業,不然就不要靠近鋼琴。同時,她也規定了孩子每天練琴的時長,如果達不到,就不許他下琴凳,以至於她的孩子在鋼琴上哭到睡著了。不知這樣的「虎媽」行為你是否認同。誠然,這樣做她的孩子也許真的會成為鋼琴家,就像我們耳熟能詳的某某神童、某某少年大師一樣。但事實是,她的孩子就和千千萬萬沒能成為神童的孩子一樣,非但沒能脫穎而出,還從此厭惡鋼琴、恐懼鋼琴,甚至嚴重地影響了他對媽媽的依戀感情。可見,強迫並不能帶來正面的作用,我們需要用適度的陪伴、引導、示範來幫助孩子。

4.適度陪伴

家長該如何陪伴孩子?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已經有過幾次討論的大風潮。一開始,我們發現家長付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很重要,於是呼籲家長尤其是爸爸要早早回家,回到家後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作親子時光。後來,我們發現陪伴的時間不能代表一切,因為親子時光很容易就淪為了一起看電視的時光,這樣的親子時光好似沒什麼用。於是,我們提倡高質量的親子時光,與其追求數量,不如要求質量。遂有無數教育書籍指導我們如何度過高質量的親子時光,時長從15分鐘到1小時不等,「高質量」成了高密度互動的同義詞,在短至15分鐘、長至1小時的時間裡,家長陪著孩子做遊戲、玩玩具、講故事、聊天……全身心地投入。在20年前,科學家開始反思這種做法的適宜性,因為高密度的互動會帶來一個不好的後果——侵略孩子的思維。也就是說,孩子不需要家長在短時間內頻繁地提問、介入,他們有自己思考和遊戲的節奏,為了迎合家長,他們往往要犧牲自己的節奏,原本可以獨立玩耍的兒童會成為配合家長的配角,而獨立玩耍是孩子練習自發持續注意力的寶貴前提。所以,家長應該適度地陪伴兒童,不冷漠也不過度侵入,不要在不知不覺中抹殺了孩子原本可以成長的契機。

5.用提問幫助兒童延長注意力持久性

好的提問可以幫助兒童長時間地聚焦於一個話題。提問就像為孩子的思考搭梯子,用新的問題代替答案是可以引發兒童持續思考的好辦法。比如當兒童提問「媽媽我能出去玩嗎?」,我們用「我們看看時間,現在是幾點鐘?」或者「外面的天氣怎麼樣呢?」來代替「行」或者「不行」,這種逐級深入的提問會將一個簡單的問句變成一個話題。但是這種方法不是所有時候都適用,比如在給孩子講故事時,有的孩子喜歡父母一氣呵成地將故事講完,有的孩子比較接受父母邊講故事邊提問,用提問幫助兒童延長注意力持久性。

6.給他們充分發泄精力的渠道

很多孩子「冒冒失失」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旺盛的精力無處發泄。有幼兒園教師在研究兒童的社交行為時偶然發現,在每年的梅雨季節,班級里的「糾紛」特別多,破壞別人玩具、打擾別人遊戲等發生頻率特別高,教師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天氣原因而大幅減少了體育活動時間所導致的。對於精力旺盛的兒童來說,充足的體育運動時間不僅僅與健康有關,也與心理發展有關。

來源:南方傳媒 、廣東教育出版社、廣東學習平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