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花鼓》與童宜風

樂器空間 發佈 2022-06-29T10:18:47.815382+00:00

《鳳陽花鼓》與童宜風《鳳陽花鼓》是安徽民歌,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鳳陽花鼓起源於鳳陽府臨淮縣(今鳳陽縣東部)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與童宜風

《鳳陽花鼓》是安徽民歌,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鳳陽花鼓起源於鳳陽府臨淮縣(今鳳陽縣東部)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著名箏家童宜風將其改編為古箏曲,後又有多位箏家對其改編。也是一首普及度很廣的古箏曲。

童宜風於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習箏,是古箏大師曹正最早的學生之一。三十歲時,他成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傳媒——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民族管弦樂團古箏演奏員。工作期間,童宜風經常隨樂團到全國各地採風,相繼結識了潮州箏家林雲波、山東箏藝大師趙玉齋、河南箏派代表人物曹東扶、潮箏大師郭鷹等,並多次與他們切磋箏藝。

1953年至1958年約五年的時間裡,他還陸續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古箏獨奏的廣播磁帶《漁舟唱晚》、《出水蓮》、《高山流水》、《河南八板》、《錦上花》、《搗衣曲》等十多首,還利用廣播這一先進工具,多次為廣播文藝節目撰稿,通過電波大力介紹宣傳古箏和箏曲。

1955年,他又兼任中央音樂學院古箏專業教師,培養了最早一批中央音樂學院的箏專業學生。他於晚年,又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古箏普及事業中,為古箏藝術的發揚、傳承作出了突出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