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500年必有聖人出,有什麼根據?今天呢?

聽光中文 發佈 2022-07-01T21:49:41.048896+00:00

孟子說,500年必有聖人出。說其准,是說孟子講了三句話——也就是說,在相應的歷史中,確確實實是每500年都出了大聖人。

孟子說,500年必有聖人出。

這句話準確嗎?

其實這並非孟子的原話。

說其准,是說孟子講了三句話——

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

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

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

這三句話說的是歷史事實,體現了歷史必然性。

也就是說,在相應的歷史中,確確實實是每500年都出了大聖人。

說其不准,是說孟子並不認為,將來每500年必然都會出現聖人。

因為孟子接著講了,從孔子到孟子身處的時代,共100多年,離聖人之世並不遠,離聖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之近,然而沒有什麼繼承人了,恐怕將來也沒有什麼繼承人了。

這句話如何理解——

一是孟子雖然有「捨我其誰」的使命感,非常自信,但是很謙虛;

二是其實孟子對將來的聖人出世並不樂觀。

聖人真的如同孟子感嘆的那樣,前有古人、後無來者嗎?

其實,人們更接受、更認同的還是孟子說的前一種意思,即500年必有聖人出。

不僅是過去如此,而且是將來也是如此。

這是一種更積極更樂觀的態度,也是一種更積極樂觀的歷史觀。

孟子之後的時代,當然也是人才輩出。在中華大地上,江山代有人才出,何況是500年的歷史長度。

孟子之後,大聖人確實是罕見了,但是每500年依然是聖賢輩出。

也就是說,儘管有些是次聖人級別,但都可以歸於聖賢一類。

時間來到2000年左右的歷史關頭,這也正是一個500年的關鍵節點。

人們會問,我們這個時代會出聖人、出聖賢嗎?

答案是當然會。

21世紀,科技大發展,物質大進步,精神文明也面臨升級換代的必然要求。

可以說,21世紀,是一個大轉折的偉大時代,是一個大進階的偉大時代。

這個世紀,其實就是「人人皆可為聖賢」「人人皆可為堯舜」的時代。

也許人們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懷疑,這難道不是一種理想而已嗎?

其實不是,即使在歷史上也從來不是。

孟子說了,禹、皋陶都親歷過聖人(指堯舜),伊尹、萊朱都親歷過聖人(指商湯),太公望、散宜生都親歷過聖人(指文王)。

也就是說,在歷史上,都有一些人真真切切地,親身感受到聖賢的偉大,感受到聖賢之所以成為聖賢的成長。

在心目中,他們認定的人、他們追隨的人必定會成為聖人。而且在這一歷史過程中,他們自身也成為了聖賢。

就像孔門七十二賢,他們追隨著孔子,認定孔子為聖人,看見孔子成長為聖人。而且,他們自身也成為了七十二賢。

如今,世界發展浩浩湯湯,文明發展到了一個大躍遷的偉大時代。

歷史潮流不進則退,每個人同樣是不進則退,社會個體不進步不提升,時代就會大浪淘沙,一代新人將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領潮者。

其實,「人人皆可為聖賢」「人人皆可為堯舜」,一點兒也不抽象,一點兒也不「書面」,一點兒也不高不可攀。

而是說,人的文明程度更高,人的幸福指數更高,逐步進入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時代,一個天下大同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人們的文明程度應該是明顯越來越高,而不是明顯越來越低。

大道至簡至易。我們可以舉些簡單的例子——

比如說,你會自覺並習慣於愛護公共衛生,不會丟任何一片紙屑在街上;

比如說,當你撿到一張信用卡,無論如何你都會交到失物管理處(無論是拾金不昧的因素,還是「沒有密碼」的科技因素)。

人人皆可為聖賢、人人皆可為聖賢,其實就是一種更高的文明。

而所謂文明,簡單來說,就是指人們達到了一種好習慣成自然的境界,達到了一種自在並且快樂的幸福。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聽光中文、光未央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使用

關鍵字: